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雖然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向前邁進,但是農村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缺少關愛、視野受限、教育環境較落后等原因,孩子上到初中后,悲觀的情緒和厭學的態度逾加凸顯出來?;诖耍疚膶⑻接戅r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研究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在焦慮暴躁和情緒難以控制上的問題更加明顯。因此,當前農村的中學教育應該及時關注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來提高農村地區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解決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最終實現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城市人口的密集度越來越高,人力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農村將會有很多孩子變成留守兒童,這種情況出現的嚴重后果便是孩子們的心理不夠健康。據收集到的資料研究發現,農村地區的中學生發生暴力傾向的機率為55.8%,比城市中學生要高出7.6%;農村地區的中學生發生抑郁癥的情況也比城市中學生的機率大。然而,這僅僅只是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1.不自信的心理健康問題
信心所給予的生命不只是一種依托,一種憑借,一種支持,而是永遠的堅強和力量。因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后,農村地區的中學生常常限于小小的天地中,如井底之蛙。因此,當農村地區的中學生接觸到城市地區的中學生時,他們更多的表現是躊躇不前、信心不足。這表明農村地區的中學生有著很嚴重的自卑心理,總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城市的學生。產生的這種自卑心理很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進而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2.厭學的心理健康問題
健康的心理是創造美好生活、架起友誼橋梁、發展事業的基石。厭學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的中學更為突出。農村地區的學生家長大都認為孩子只有上了重點中學才有可能上重點大學,才能夠走出農村,才能夠出人頭地。這種壓力壓在孩子身上,很容易讓孩子喘不過氣來。久而久之,煩悶、精神不振、失眠、暴躁、記憶能力下降等問題就跟著而來。大多數中學生由于忍受不了壓力而選擇逃學棄學,這就不利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不利于中學教育的發展。
3.對生活迷惘的心理健康問題
情緒猶如溫度計,能使人沸騰,也能使人冷卻。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全發展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將極力追求自己的成就感和自尊心,這些追求與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又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要實現其目標就難免困難重重。他們青春萌動,充滿好奇,以致陷入精神上的迷惘。在農村中學的校園里,經常會看見一些熱衷于玩游戲或呆在宿舍里渾渾噩噩的學生。這就是精神迷惘、生活迷惘的體現。
三、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存在的原因
1.缺少溝通、缺少關愛
學生缺少溝通、缺少關愛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但由于城里的高昂生活費和學費對普通勞動者來說是難于承擔的,他們只能把孩子留在家里跟老人們一起生活??墒牵先伺c孩子之間存在著代溝,且不能夠用現代的教育方法去管教孩子。因此,孩子們就處在一個放養式的環境里。沒有溝通,沒有關愛,沒有管教,這是導致農村中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
2.缺乏良師的指導
常言道:嚴師出高徒。而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滯后,往往有礙于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許多教師覺得城市學校的人文建設、硬件設施及生活環境都比農村學校優越,因此大部分優秀教師都不自覺地向城市發展,留下來的部分老師只是做簡單的教書匠,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用模板化、格式化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不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心理的健康。這也是引發農村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之一。
3.自卑心理強
由于城鄉發展差異較大,貧富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學生不一定能夠獲得城市學生能接觸到的事物和特有的體驗。如做環保、坐高鐵、好友PK等等。因此,他們心中的積郁不能及時疏導。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卑的心理。這就導致中學生思考問題時容易極端化、妄自化、自卑化。這又是導致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因素之一。
四、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1.創造條件強目標
德國心理學家霍普提出:“如果說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決定這個目標方向的話,那么抱負水平就決定了這個目標的水平高低。”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地區中學生的教育需要大目標。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創設條件讓他們感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精湛的教學藝術、豐富的人文素養,不斷調整心理、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目標,從而降低中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機率。
2.降低梯度強自信
古語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苯档吞荻葟娮孕排c提升品位上水平是一脈相承的。一是對精神較迷茫的留守學生先降低學習上的要求。例如,考試成績比前一次提高一分都給予表揚。二是對紀律渙散、對改變缺點信心不足的同學,降低日常行為要求,讓學生感覺到“要求”不是壓力,而是一種動力,自覺地提升自己,達到增強自信之目的。
3.深度交心排障礙
人們常說“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沒有健康的人生”。對受挫折較大的學生,通過開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心活動,使他們的困惑和想法袒露出來。然后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原諒、信任他們。通過深度交心,增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排除學生心理障礙,進而愉快地學習。
4.家校攜手促成長
孩子是一棵樹苗,有了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養,才能茁壯成長。對正處于青春期難于與父母敞開心扉且父母又不了解其在校表現的學生,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召開家長會、心理咨詢活動等形式,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有效地提高孩子們的心理素質,達到健康成長。
五、總結
農村地區的中學教育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農村地區學校應該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想法,以便尋求解決方案。從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讓學生走出困境,學得從容,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本文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研究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馬錦華.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5).
[2]劉克善.湖南城鄉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比較[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5).
[3]王景芝.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