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及頸動脈超聲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預測作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血脂異常及頸動脈超聲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探討其聯合應用來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的價值。方法選取我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300例,根據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三組:正常組、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組、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組。采集三組患者靜脈血液,進行血常規檢測;對各組患者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測量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IMT)。結果隨著病情發展,血漿中TG、LDL-C、TC水平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HDL-C水平下降。正常組、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組、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組TG分別為( 1.25±0.22)、(1.76±0.14)、(1.89±0.54) mmol/L;三組LDL-C分別為(2.69+0.38)、(2.92+0.51)、( 3.31±0.52) mmol/L;三組TC分別為(1.93±0.31)、( 2.42+0.32)、( 4.45±0.42) mmol/L;三組HDL-C分別為( 1.43±0.21)、( 1.15±0.99)、(1.00±0.56) mmol/L。隨著病情發展,ApoB/Apo A1比值明顯上升,三組分別為( 0.65±0.12)、(0.91+ 0.14)、(0.95±0.20);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加重,IMT值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三組IMT值分別是(1.65±0.26)、(2.36+0.35)、(2.83±0.44) mm。結論血脂異常聯合頸動脈超聲在一定程度上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預測作用。
[關鍵詞]血脂異常;頸動脈超聲;動脈粥樣硬化;內膜一中膜厚度;低密度脂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41.4;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 2019) 01-231-04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之一[1-3]。其基本損傷是指動脈內膜局部出現斑塊狀的增厚現象,又稱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進而會導致血管官腔的狹窄甚至完全堵塞。主要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等。到目前為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還未完全清楚,所以臨床上還未出現效果顯著且特異性較強的治療藥物。大量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慢性炎癥反應中的一種,具有炎癥變性、滲出效應及增生增厚等特點,是血管壁受到損傷后產生的異常反應效應[4-6]。
血脂異常是指血漿脂質異常代謝導致血漿中脂質水平或脂質成分異常改變,通常指的是血漿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升高。脂質在血管內皮的沉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因素之一,血脂的變化也于疾病的發展具有相關性,并與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和周圍血管病的發病關系密切[7]。頸動脈超聲又稱頸動脈彩超,是診斷、評估動脈血管壁病理改變的重要檢測手段之一,它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及評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頸動脈超聲技術不僅能夠清楚的顯示出血管內膜、中膜增厚程度,還可以對斑塊形成的位置及大小進行判斷,也可以進行血流動力學方面的檢測分析[8-10]。本文就血脂異常及頸動脈超聲技術在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預測中的作用進行研究,探討二者聯合使用作為預測指標的價值,為臨床上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 2017年10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患者300例,根據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結果,根據血管硬化狹窄程度將患者分為三組:正常組、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組、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組。狹窄≤70%屬輕度,70%以上屬重度。三組患者在例數、性別、年齡、體重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采用德國西門子CT,層厚0.6mm,機架旋轉時間280ms,電壓120kV。參數包括:層厚0.75mm,45%和75%R-R間隔,使用重組算法B26f。
1.2.2血脂檢測三組患者禁食12h后采集靜脈血液,進行血常規檢測,檢測指標包括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IDI-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I-C)、總膽固醇(TC);載脂蛋白A1( Apo Al)、載脂蛋白B(Apo B),計算Apo B/Apo A1比值。
1.2.3 頸部血管超聲采用PhilipsCX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設置為3 - 12MHz。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測量:患者采用仰臥位,過伸頭頸部,將探頭放置于鎖骨上窩,橫向掃描找到頸總動脈,之后縱向有下到上沿血管走行掃描,測量并記錄雙側頸總動脈分叉處IMT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正常組、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組、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組患者在人數、性別、年齡、體重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血脂水平分析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由于內皮細胞損傷或血清膽固醇水平過高導致大量以LDL為主的脂質顆粒沉積于動脈血管壁內皮下形成的。LDL透過內皮細胞深入內皮細胞間隙,單核細胞遷入內膜,此即最早期。HDL是血清蛋白質,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子,它可以作為膽固醇的接受體通過與受體相互作用,介導膽固醇從動脈壁內膜流出,并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從而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加重,血漿中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IDI-C)、總膽固醇(TC)水平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I-C)與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發展呈現負相關。各指標間的相關性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脂蛋白水平分析
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加重,載脂蛋白A1( Apo Al)水平沒有明顯變化(P>0.05),載脂蛋白B( ApoB)水平明顯上升(P<0.05),Apo B/Apo A1比值明顯上升(P<0.05)。見表3。
2.4 頸動脈IMT分析
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的加重,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IMT)值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病變特征為動脈某些部位的內膜下脂質沉積。并伴有平滑肌細胞和纖維基質成分的增殖,逐步發展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從而導致血管狹窄及血流動力學改變改變。這種病變主要累及大中型彈力型動脈,比如頸動脈,且頸動脈位于頸部較淺表位置,所以多選用頸動脈作為檢查部位。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眾多心腦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動脈粥樣硬化已經成為人口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以慢性炎癥反應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常見血管類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動脈血管內膜,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是其發病的啟示環節,繼而引發血脂沉積、單核細胞聚集、泡沫細胞形成、內皮細胞功能失調、平滑肌細胞增殖以及內膜增厚等病理現象,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動脈斑塊的形成與發展更是血液循環系統中的一顆“炸彈”,是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之一。所以,尋找合理有效的預測指標,對動脈粥樣硬化進行合理的預防和控制,降低疾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汪玲等[11]對55例患者進行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 CCTA)和右鎖骨下一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以Gensini積分法計算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以右鎖骨下動脈起始部和頸總動脈分叉處超聲下內一中膜厚度(IMT)評估頸部血管病變。研究發現右鎖骨下動脈起始部IMT、頸總動脈分叉處IMT均與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呈正相關。說明右鎖骨下動脈起始部及頸總動脈分叉處IMT均能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生。董麗娟等[3]通過對80例血脂異?;颊叩姆治觯接懥搜惓Ec冠狀動脈血管重構及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關系。結果顯示,脂質性斑塊患者血管狹窄處截面積更小,存在顯著的血管重構。提示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的血管重構及斑塊形態和性質有相關性[12-15]。
本研究對我院心內科收治的300名患者進行分析比對,分析血脂異常及頸動脈超聲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從而探討其聯合應用來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的價值。結果發現,隨著病情加重,血漿中TC、LDL-C、TC水平呈現明顯上升,Apo B/Apo A1比值明顯上升,IMT值也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HDL-C水平下降。提示我們血脂異常聯合頸動脈超聲在一定程度上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預測作用。為今后臨床治療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參考文獻]
[1]Garg PK, Norby FL, Polfus LM, et al.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nd risk of incident 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 Findings from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in Communities study( ARIC)[J].Atherosclerosis, 2017,268( 11):12-18.
[2] Jiang Z,Lin B,Liu T,et al.Visceral fat index/percentagebody fat ratio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proximalaortic dilatation in a middle-aged and aged Chinesepopulation in Liujiang of Guangxi[J].Atherosclerosis,2017,268( 43):19-26.
[3]董麗娟,胡利宏,??∪?,等.血脂異?;颊吖跔顒用}血管重構及粥樣硬化斑塊臨床特征分析[J/OL].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8( 10):28-36.
[4]陳銘泰,黃若蘭,富文俊,等.從肝論治動脈粥樣硬化與慢性應激疾病[J/OL].中醫學報,2017,16(2):232-236.
[5]劉蓓蓓,華揚,劉玉梅,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二維超聲特征與斑塊標本結構一致性的研究[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5,12(8):628-634.
[6]張輝,余舒杰,毛永江,等.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測量和超聲回聲跟蹤技術檢測高脂蛋白血癥家族成員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 30):3759-3762. 3768.
[7]杜文婷,杜文嬌,徐輝,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不同中醫證型間頸動脈超聲的比較[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3):694-696.
[8]施林楓.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分級與中醫證候相關性研究[J].新中醫,2015,47 (3): 39-41.
[9] Nemcsik J,Vecsey-Nagy M, Szilveszter B,et al.Inverse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thymic affective temperament andcoronary atherosclerosis:A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7,103 (2): 108-112.
[10]鄭智超,費洪文,許燕,等.高頻超聲在頸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診斷價值[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5,21( 4):489-492.
[11]汪玲,仲偉,李強,等.右鎖骨下動脈超聲聯合血脂水平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7,17(3):198-202.
[12]P.K.Garg,F.L.Norby,L-M. Polfus.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and risk of incident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Findings from The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ARIC)J].Atherosclerosis, 2017, 268( 13):12-18.
[13]Z.Jiang,B.Lin,T.Liu, et al. Visceral fat index/percentage body fat ratio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with proximal aortic dilatation in a middle-aged andaged Chinese population in Liujiang of Guangxi[J].Atherosclerosis, 2017, 268( 21):19-26.
[14]J. Nemcsik, M. Vecsey-Nagy,B.Szilveszter. Inverse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thymic affective temperament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A coronary 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 study[J].J Psychosom Res,2017. 103( 34):108-112.
[15]諸駿仁,高潤霖,趙水平,等.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J].中國循環雜志,2016,31(10):937-9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8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