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 為今后的臨床診療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方法 選擇獲得臨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87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87例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對比分析兩組受試者的斑塊積分、病理學分型、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結果 對照組中檢出軟斑塊2例, 硬斑塊3例, 混合斑塊1例;觀察組中檢出軟斑塊10例硬斑塊65例, 混合斑塊12例;兩組軟斑塊、硬斑塊、混合斑塊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斑塊積分為(0.87±0.05)分,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8±0.5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IMT為(0.68±0.15)mm,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4±0.49)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檢查, 可為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分型等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臨床價值顯著, 值得關注并推廣。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頸動脈斑塊;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斑塊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det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plaqu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87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confirm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7 healthy people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examin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he plaque score, pathological type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2 cases of soft plaque, 3 cases of hard plaque, and 1 case of mixed plaqu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10 cases of soft plaque, 65 cases of hard plaque, and 12 cases of mixed plaque.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tection rate of soft plaque, hard plaque and mixed plaque (P<0.05).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plaque score as (0.87±0.05) points than (1.98±0.5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MT as (0.68±0.15) mm than (1.94±0.49) m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plaque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an provide reliable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lin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t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and deserves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arotid plaque; Atherosclerosi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臨床上, 冠心病屬于一種常見心血管疾病, 近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 冠心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并且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也呈現出顯著遞增趨勢[1]。近幾年, 關于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2]。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目前臨床上一種應用十分廣泛的檢查手段, 其創傷較小, 檢查結果可靠[3]。本次研究中, 以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健康體檢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獲得臨床確診的冠心病患者87例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87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6例, 女41例;年齡45~87歲, 平均年齡(65.4±11.4)歲;病程3個月~2年, 平均病程(1.4±0.3)年。對照組中男45例, 女42例;年齡43~85歲, 平均年齡(63.4±12.1)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觀察組納入標準:冠心病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4];自愿接受臨床檢查, 無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對照組納入標準:無明顯臟器病變者, 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者;自愿接受臨床檢查者。
1. 2 方法 對兩組受試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HITACHI HI VISION Avius全數字化彩色超聲波診斷儀, 探頭頻率為5~12 MHz, 掃描時保持平臥位, 在頸后墊一個薄枕, 保證頭部呈后仰狀態, 使頸部充分暴露。對胸鎖乳頭前沿頸動脈進行充分探測, 對兩組受試者頸動脈顱外段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及頸動脈膨大處的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 IMT)進行測量, 同時對斑塊情況進行觀察, 對斑塊數量、大小及位置進行確定。在檢查前, 告知受試保持相應的體位, 并保持平靜呼吸, 勿發生移動、吞咽等動作。兩組受試者檢查均由同一位醫師 進行。
1. 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受試者斑塊積分、病理學分型、IMT進行統計比較。
1. 4 判定標準
1. 4. 1 病理學分型 正常:IMT測量值<1.0 mm;頸動脈硬化:IMT測量值1.0~1.5 mm;斑塊形成:IMT測量值 >1.5 mm。頸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 IMT測量值≥1.0 mm。以組織病理學變化、回聲情況為依據, 將斑塊分成混合斑塊、硬斑塊、軟斑塊3種[5]。
1. 4. 2 頸動脈斑塊積分 ①未見內膜增厚, IMT<1.0 mm, 記為0分;②內膜出現局限性增厚, 但IMT<1.2 mm, 記為 1分;③出現動脈硬化斑塊, 但未出現明顯的管腔狹窄, 記為2分;④管腔狹窄情況為輕度, 狹窄率達 20%~50%, 記為 3分;⑤管腔中度狹窄, 狹窄率達 50%~99%, 記為 4分;⑥管 腔完全堵塞, 狹窄率達100%, 記為5分。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病理學分型比較 對照組中檢出軟斑塊2例, 硬斑塊3例, 混合斑塊1例;觀察組中檢出軟斑塊10例, 硬斑塊65例, 混合斑塊12例;兩組軟斑塊、硬斑塊、混合斑塊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斑塊積分與IMT水平比較 對照組的斑塊積分為(0.87±0.05)分,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8±0.5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IMT為(0.68±0.15)mm,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4±0.49)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3 討論
由于老齡化社會發展的影響, 老年冠心病發病率不斷增加, 對冠心病進行早期診斷和鑒別, 對于臨床后期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冠心病屬于一種常見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具有較高的發病率[6, 7]。冠心病常見臨床癥狀表現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絞痛等, 除此之外還會表現為血管壁增厚、動脈粥樣硬化、管腔堵塞、嚴重心肌缺血缺氧, 患者生活質量降低, 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8]。
頸動脈粥樣硬化屬于全身性病變, 多對大中型動脈造成侵犯, 除此之外, 頸動脈、冠狀動脈多會同時受到累及。冠心病多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增厚等因素造成的, 頸動脈粥樣斑塊程度會對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進行反映。頸動脈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 頸動脈疾病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的價值比較高。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采用高頻探頭檢測, 可以對斑塊大小以及IMT進行準確檢查, 并非是全部冠心病患者同時存在動脈粥樣硬化, 針對不典型冠心病患者,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對頸動脈硬化予以有效排除。彩色多普勒超聲不但能夠對頸動脈閉塞以及狹窄程度進行清晰的顯示, 同時還能夠使醫生對頸動脈狹窄的斑塊性質進行了解。如, 軟斑塊呈低回聲, 其內多存在較高含量的脂質;硬斑塊呈附著于血管壁的強回聲斑伴聲影;混合斑塊為上述回聲特征在斑塊內同時存在;其中軟斑塊及混合斑塊屬于不穩定斑塊, 若是斑塊存在脂質核心增多、出血, 甚至是壞死情況, 則表面容易脫落形成血栓。在超聲檢查的過程中, 應告知患者保持相應體位, 避免發生移動, 保持平靜呼吸, 在檢查前安靜休息10 min, 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避免產生影響。診斷后, 應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與治療手段, 保證臨床效果, 幫助患者盡快恢復。
本次研究中, 以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健康體檢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 對照組中檢出軟斑塊2例, 硬斑塊3例, 混合斑塊1例;觀察組中檢出軟斑塊10例, 硬斑塊65例, 混合斑塊12例;兩組軟斑塊、硬斑塊、混合斑塊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斑塊積分為(0.87±0.05)分,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8±0.5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IMT為(0.68±0.15)mm, 顯著低于觀察組的(1.94±0.49)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似, 由此證實,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檢查, 可為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分型等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臨床價值顯著, 值得關注并推廣。
綜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屬于一種無創檢查手段, 是檢查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一種良好檢查手段, 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預防中,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揮了重要作用, 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在今后的臨床診療工作中, 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朱英, 鄧又斌, 劉婭妮, 等. 超聲造影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新生血管與冠心病的關系.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3, 19(8):670-673.
[2] 陳莉, 吳婷, 李慎義, 等. 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3, 23(3):48-51.
[3] 馬杰, 楊明, 韓凌, 等.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斑塊的關系.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4, 37(13):4-7.
[4] 孫國強, 李玉波, 孫明莉, 等. 血壓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和斑塊的影響研究. 重慶醫學, 2015, 34(8): 1054-1057.
[5] 任海云.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用醫刊, 2014, 41(1):84-85.
[6] 傅昱, 趙新斌, 劉雅娟, 等. H型高血壓與頸動脈斑塊發生及性質的相關性分析.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4, 30(7):1103-1106.
[7] 蘇琳, 張慶文, 李衛, 等. 老年高血壓患者不穩定性頸動脈斑塊與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病變及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4, 17(16):1855-1858.
[8] 周悅, 齊恩林, 王東昕, 等. 超聲聯合多層螺旋 CT 血管成像對頸部動脈潰瘍斑塊的診斷價值. 中國醫療設備, 2016, 31(3):56-59.
[收稿日期:2018-09-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