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服裝專業教學改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針對服裝專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著重分析了服裝專業的招生現狀和服裝的就業形勢,提出了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包括改革知識結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開展模塊式教學和運用訂單式培養模式等。
【關鍵詞】服裝專業 服裝行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0;TS9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34-02
一、服裝專業招生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各行各業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大量增加。就服裝行業而言,由于季節性十分明顯,學生就業環境相對較差,專業缺乏吸引力,嚴重制約了服裝專業的快速發展,使其逐漸成了學生報考的冷門專業。
二、服裝行業的就業形式
1.技術落差大,畢業生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畢業生多數被推薦到南方服裝行業相對較發達的地區,地理上的距離造成信息反饋上的遲鈍,教師不能及時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使得教與學時間上產生偏差、技術上出現錯位,教學和市場嚴重脫節,直接影響了畢業生適應市場的能力。對于直接服務與人體的服裝行業來說,再精細的推算方法都只能有穿著成衣后的效果來定,再嚴密的理論也只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既要有堅定的理論基礎,又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
2.畢業生落戶困難,難以安心。作為外來打工人員,中職畢業生的收入不足以解決他們的個人生活問題,何況中職學生年齡都較小,有著蓬勃的朝氣、旺盛的精力,而在背井離鄉的打工生涯中生活單調精神空虛,因此在缺乏精神力量的支持時無以寄托、難以定心。就業一至兩年中打道回府或轉行的情況已不鮮見,而此時而他們正是企業培養后形成的主力軍,他們的放棄使得企業需要不斷重新培訓新手,增加了企業成本造成了無法用經濟衡量的損失。
3.市場分工精細,專業設置卻泛而不精。由于就業渠道不穩定,教學本著知識面越寬就業渠道就越多的原則,每一個專業開設了十來門專業課。而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對每門功課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業中適應能力差、適應時間長的不利現象,同時也不能滿足個體經濟對熟練操作工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難以體現優勢。此外,與大專院校生相比,中職生缺乏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宏偉的人生目標與進取心,在企業培養技術后備軍的選擇中難當重任。
三、服裝教學的改革措施
1.改革知識結構體系。課堂教學的效果關鍵在于教材和教法。我校服裝專業一直使用國家勞動保障部出版的《服裝結構制圖》與《縫制工藝》這套教材,此教材雖然具有理論知識體系和技能訓練相結合、教學內容分類清楚等特點,但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體會到了教材的許多不足之處,對于我校學生來說,仍存在諸多不合適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實踐知識的掌握,還使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鑒于此,需要制定更合適的教學計劃,自編教材,精心設計,整體優化,合理編排,相互協調,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側重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所教的內容能消化吸收。這樣的教材才能更貼近學生、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2.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F代社會已進入了信息與競爭的時代,每個教師都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每隔一年或半年,必須通過對國內外服裝行業的發展動態、工業生產情況、社會消費熱點等方面進行調查,對新的信息進行分析、學習與研究,然后有選擇地充實到自編教材中。有條件時也可以派教師巡回駐廠,一方面有效的解決企業與學生間的矛盾,同時參加企業定期開展的技術力量培訓,形成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打開服裝勞動力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學校專業教師技術的不足,在最短時間內培養適應企業的技術人才。
3.開展模塊式教學。市場經濟證明,要在激烈的服裝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產品的技術含量、價格定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服裝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分工更精細、各負其責的局面。為此,在進行教學課程設置時,不妨按模塊式的教學模式進行,分為專業基礎板塊、專業理論板塊和專業技能板塊。在統一修完專業基礎板塊的課程內容后,可根據自身的特長及優勢再選擇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習內容。有了專業的再選擇與學習,畢業生中專業層次及形勢進一步多樣化,會大大提高就業率及就業穩定率。
4.運用訂單式教育模式。訂單式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學校教育目標明確,教育內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樣,學校根據市場需要來培養人才,學生一旦進入就業崗位就能進入狀態,其適應能力強;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學生的就業壓力,給學生吃了“定心丸”,是學生能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也能讓學校在人才培養上避免盲目性,可以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工作。
作者簡介:
王常玲(1973.12-),女,漢族,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教育理論與實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