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職業體能教學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教育改革深化的腳步在不斷的前進,那么,在對于高職課程的分析改革當中,也自然增加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會對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職業的課程有很好的幫助,也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首先對職業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闡述,其次對目前職業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需要創新的內容進行了分析,最后對職業院校的體育課程提出更好的期待和發展要求。
【關鍵詞】職業體能需求 高職院校 體育課程體系
【課題】2016年校級教研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6jy04),2018年校級教研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8JY05)。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13-01
引言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的發展之中,必須具有一定的發展性,明確自身的課程需求以及需要培養的人才,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型人才。
1.體能和職業體能的內涵
體能簡單地說就是,在人類個體接受先天遺傳以及經過后天努力不斷獲取的前提下所能夠獲得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能一詞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被形象地稱為體適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身體自身所能夠表現出的各項能力。體能具體包含人的基本身體狀態、機能和在運動方面的素質等。運動素質是體能的核心,能夠清晰地反映一個人體能的優劣情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訓練主要就是為了提升人在運動方面的素質,強化人體機能,促使人在職業生活中能夠得到健康發展。
2.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在我國的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當中存在一些亟需改善的問題和弊端,在課程管理分析當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缺少科學的理論安排,再加上傳統教學模式的干擾,所以導致學生沒有太強的實踐能力。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后,需要繼續的去適應社會發展的狀態,并且在工作中會遇到瓶頸期,這一切的問題都是歸根于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
3.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創新思路
3.1根據職業體能需求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在高職院校體育的課程當中,上課的教學目標需要有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對學生進行觀察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設置合理科學的課程,符合學生發展的順序邏輯。另外,根據社會的發展,培養不同的學生走上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道路。
3.2通過網絡課堂提升理論課程教學效果
職業體育健身需要從理論層面入手,為加強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提供一定的支持。在體育課程體系創新過程中,通過構建相應的網絡課堂,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體育理論知識的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課后時間,教師還可以在網上課堂上完成答疑輔導工作,進一步提高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3.3引進課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健康習慣
根據數據的研究,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建立對逐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習慣有關鍵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中應大力發展課外體育俱樂部,以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專業發展需要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在課外體育鍛煉,以俱樂部形式參加相關體育競賽,使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獲得鍛煉。
3.4加強對體育保健知識的教育,兼顧體質較弱學生的發展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學生體質或生理機能較弱,對于接受系統的運動技能和運動技能教育就比較的困難,那么參加高水平的運動訓練和課外體育比賽的機會也就很少。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些學生大部分畢業后離心儀的工作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高職院校未來的發展,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嘗試開展體育健康知識講解課程。
3.5創新體育教學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檢驗學生基本學習狀況的一種手段。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評價普遍重視學生掌握相關基本技術動作和必要的競技成績,而忽視了學生體育學習態度、自身運動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考慮。在參加社會工作的過程當中,成績的評定缺乏準確性,沒有科學性。所以,在真實的工作當中,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可以根據不同職業的物理需要建立綜合評價模型,確定綜合評價中不同評價方面的比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經濟的發展,社會教育也在不斷的深化改革,在高職院校的改革當中,也有了明顯的進步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另外,還需要做到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學院作為家庭和社會的橋梁,尋找真正適合學生發展的道路,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總之,有針對性的對課程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了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會越來越好,從而為教育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亓永順,葛春林.基于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運動,2012(3).
[2]周務農,張良.高職體育課程體系構建探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