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色彩感的培養策略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美術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色彩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色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往往有著“先聲奪人”的效果。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加強學生色彩感的培養,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本文主要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色彩感的培養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色彩感 小學美術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06-01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黃金時期,也是認知事物的關鍵時期,在大部分學生的眼中,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學生對色彩的認知仍稍顯不足,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小學美術教師要重視學生色彩感的養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性格氣質的形成,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世界。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遵循素質教育的理念,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色彩感。
一、利用游戲,激發興趣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使然,小學生更喜歡色彩豐富的美術作品,美術工具是培養學生色彩感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美術工具,認識到圖畫色彩的源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課前準備彩鉛、水彩筆、蠟筆、水粉等美術工具,向學生簡單介紹這些美術工具,之后利用多媒體展示美術作品,讓學生猜測這些圖畫是由哪一種美術工具創作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圖畫上的色彩[1]。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競賽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感知色彩,例如在學習三原色時,教師可以將4-6名學生劃分為一組,向學生提問哪些顏色可以與紅色組合,組合后的顏色是怎樣的,讓學生小組探究學習,自己使用畫筆搭配顏色,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在規定時間內搭配出顏色最多的小組獲勝,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色彩,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掌握色彩的應用方法。
二、借助音樂,營造氛圍
小學美術主要是通過色彩、構圖等讓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感知美,而音樂則可以通過旋律、節奏等呈現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營造美術學習的氛圍,這也符合小學生心理發育的特點,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2]。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藍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平靜、舒緩的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藍色所代表的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黑色,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悲傷、肅穆的音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紅色,可以向學生播放節奏快速、旋律激昂的音樂。
三、通過信息技術,強化色彩感
在信息技術尚未普及時,教師在課堂上大多只能利用彩筆、簡單的圖畫等引導學生感知色彩。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已經得到了普及。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等為學生展示多幅美術作品,例如教師可以將相同或相近主題的中國傳統水墨畫與西方油畫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從風格、顏色等角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水墨畫整體畫面較為淡雅,顏色以淡色為主;而西方油畫視覺沖擊力較大,色彩濃郁;二者風格截然不同,情感表達方式差異較大。在學生比較完中西美術作品的差異后,教師可以重點向學生介紹中外繪畫在色彩運用上的不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色彩意識。
四、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相比于美術課堂,生活實踐、自然界中的色彩十分豐富,所以教師可以嘗試在美術教學中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從美術教學中感知色彩,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色彩的認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周邊的公園讓學生觀察公園的植物,讓學生記錄所觀察到的植物顏色;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同桌以及班級其他同學書包、鉛筆盒、橡皮擦的顏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學校樹木在不同季節的顏色,從季節變換中感知色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能夠將美術色彩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還可以組織“我的臥室”、“我的小花園”等主題繪畫活動,讓學生仔細觀察臥室中每一項事物的顏色,并能夠將其在畫紙上呈現出來,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色彩感知,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色彩運用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感的培養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色彩感也是小學生美術創作的重要前提。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沖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桎梏,要綜合運用音樂、游戲等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結合小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知。
參考文獻:
[1]王崢如.小學美術教學對學生色彩感的培養策略探究[J].戲劇之家,2016(9):205-206.
[2]尹萌.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色彩感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7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0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