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立足課堂—核心素養下的農村小學美術欣賞課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小學階段的美術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藝術家,而是培養學生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欣賞課作為美術基礎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欣賞課、核心素養、藝術精神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美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指出:美術課程應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美術欣賞課作為小學美術的一個重要類別,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理解、分析和批判等能力,使學生在藝術作品欣賞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審美品位。
  作為農村山區學校,我校的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美術學習方面,有以下幾個特殊之處。其一,父母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水平有限。目前我校學生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基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欣賞教育,對于藝術的認知和理解比較有限。其二,父母對于孩子學科教育認知比較片面,存在“重文化、輕藝術”思想。學校很多家長只重視語、數、英、科等“主課”,卻忽視美術等藝術類課程,間接引導了孩子不重視美術教育,對美術課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缺少了對此類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其三,學生父母在學生課外時間對于孩子的藝術擴展參與度不高。學生家長家庭負擔較重,平時基本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帶孩子去參觀藝術展覽或者參加美術培訓,學生在課外接觸優秀藝術作品和參與創作實踐的機會較少,影響了孩子們藝術素養的提高。
  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去思考如何發揮課堂主陣地的優勢去彌補課外美術素養引導的缺失。筆者認為,對于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應該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清晰的培養目標,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如第一學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圖像識讀能力,能明確表達自己喜歡哪件作品,并能用簡單的語言對畫面的內容和色彩進行闡述;第二學段學生能對圖像內容進行感知、判斷并表達,能從比較中發現不同圖像的風格和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第三學段的學生側重文化理解能力,能從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去解讀圖像,形成美術的基本核心素養。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本文就如何在美術欣賞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闡述:
  一、優化教學設計,貼近學生實際
  (一)創設情境,提升興趣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欣賞課總是流于形式,因為欣賞課中的作品一般都是講述過去的,與學生現有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夠密切,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而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以欣賞課必須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浙美版六年級下冊《青花瓷》一課中,我將帶有青花紋樣的用品,如:圍巾、頭繩帶入課堂,讓學生們找找今天老師的穿戴有什么不同,自然而然的引出青花紋樣,引發學生的興趣。美術欣賞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源泉,美術知識和技能如果沒有和情境結合,沒有跟生活結合,沒有和理解的問題相結合,就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最終會被遺忘,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欣賞感悟、多形式討論
  在欣賞課,圖片不是出示的越多,學生的思維就越拓寬,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感悟的時間,并靈活運用對比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能力。同樣是《青花瓷》這課,將古代的青花紋樣和現代的青花紋樣做對比,讓學生體會不同時代作品的造型、色彩方面的區別,感悟青花瓷的藝術魅力。
  教師還要通過多形式欣賞探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能力,同時在探究中豐富表達語言。六年級下冊的《用線畫人物》是一節“造型 表現”課,但同時也可作為隨堂欣賞類課,在欣賞環節,我將葉淺予的《延邊頂水舞》、席勒的《坐著的女人》和馬蒂斯的《女人像》在PPT中一起出示,提問,你最喜歡誰的人物畫,為什么?羅義佳第一個舉手,他說:“我最喜歡《坐著的女人》,因為他的人物非常細膩,特別是頭發、眼睛那里的明暗,看起來非常真實,有立體感,我最不喜歡的是馬蒂斯的作品,因為他畫的人物有點“丑”,整個人歪歪扭扭的,而且眼睛也太大了,衣服上的裝飾也有點簡單”。而賀晨陽持反對意見,他說“我最喜歡的是《女人像》,首先他的畫面構圖非常飽滿,線條簡潔生動,我覺得她頭發上的小花和衣服上的裝飾非??蓯?,因為他靈活運用了點、線、面?!边@時候羅義佳又舉手了,他覺得席勒的作品線條有深淺變化,能體現出畫家高超的寫實能力和表現力。同學們有的支持羅義佳,有的支持賀晨陽,課堂思維十分活躍。從這里可以看出,孩子們通過藝術作品和畫家已經在對話,畫面內容和形式所傳達出的信息,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悟表達出來,這對他們的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作用。寬松的課堂氣氛能鼓勵學生不同的想法,通過生生合作和師生互動,教師能發現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待提高的地方,為下一次的教學提供養分。
  二、探尋藝術大師,引領藝術成長
  金冶說過:“藝術家需要真誠地面對藝術,藝術家的一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痹谡n堂中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感受作品的內涵,體會它的文化底蘊,了解藝術大師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終身學習的特點,來啟迪學生欣賞作品的思維,照亮其探究藝術的前進方向。
  中國畫的欣賞對于小學生來說,有點難以理解,因為畫家是融筆意、墨色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當中去,畫是他人生的寫照。在浙美版五年級下冊《畫家故居》呈現的吳昌碩的作品中,如果直接讓學生欣賞他畫的梅花,感受畫中傳達出來的含義是比較難的。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就需要讓學生與作品發生聯系,產生感情。在《畫家故居》一課中,我為學生播放了《大師》吳昌碩的紀錄片,視頻里講述畫家艱難求索的一生,雖然屢受生活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過藝術,仍不斷虛心學習,從印開始學起,然后詩、書、畫,做到樣樣精通。通過深入了解畫家的一生,讓學生在了解吳昌碩于生活困苦下仍對藝術百折不饒的追求精神后,對他寓于畫中梅花的風骨和靈魂有更深刻的體會和領悟。
  三、靈活運用媒體服務教學,促進學生“視、聽、知覺“能力發展
  現代媒體的力量是強大的,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力量,讓它更好地為美術教育教學服務。如浙美版三年級上冊《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課中,如果單純通過圖片學生不能準確體會這支地下軍隊的恢宏氣勢,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影視的力量,讓學生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充分感受后,再去欣賞圖片,學生就會覺得照片里的兵馬俑仿佛“活”了一樣,并且體會到整個軍陣不僅氣勢恢宏,同時也莊嚴肅穆的氛圍。而在讓學生體會文物保護艱辛的時候,利用音樂效果,加上教師的敘述,提升學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當我們站立在兵馬俑前,這只軍隊仿佛正以氣勢磅礴的姿態,浩浩蕩蕩地向我們走來,可是(沉重的音樂),這只軍隊終究逃不過歷史的蠶食,讓我們把目光轉回1974年,這只軍隊剛剛蘇醒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內心生出保護文物的渴望,同時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技術之高超,技藝之精湛,才使每件兵馬俑成為世上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
  四、教師藝術素養的提高,美術的觸角指向未來
  美術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要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首先就需要教師對作品、對作者人文素養和背景進行深入挖掘。其次知識與技能轉化為核心素養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中選擇和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教師要重視研究性學習方式。
  教師教授學生美術,最核心的便是藝術精神的傳承。藝術精神的傳承不僅限于過去,更要結合當下展望未來,這便需要教師具有開放包容的眼界。作為中小學教師不應只關注美術史,更應關注當代藝術,甚至未來藝術,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有更開闊的眼界。只有教師真正熱愛美術,才能在教授學生美術知識和技巧的同時,引導他們感悟美術,欣賞美術,理解美術。
  參考文獻:
  (1)李曉藝.小學美術欣賞課指向的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教育研究.2018,52(期):203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47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