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關于語文教學中“聽讀”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聽讀,是指學生通過傾聽和感知書面語言文字轉化的口頭語言,接受書面語言文字的內容、思想、感情的過程。它是耳、目、腦甚至全身都同時受到影響和鍛煉的一種獨特的“讀”法;是學習基礎薄弱、生活經驗缺乏和美學體驗不足的學生學習的一條捷徑。
  關鍵詞:聽讀的含義;聽讀的方式;聽讀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93-2
  自古有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梢?,從古至今,讀——在人們的學習過程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今,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就要探討這樣的問題:現在的學生究竟需要怎樣的“讀”才符合改革的要求呢?老師究竟該選擇怎樣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讀”的教學任務呢?
  一、實實在在談現狀
  實事求是地講,當今社會盛行的功利之風早已飄進了校園。面對課上有限的45分鐘,一些老師為了趕教學進度,盡量壓縮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憑心而論,這也實屬無奈之舉。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默讀一遍需8~10分鐘,朗讀一遍需15~20分鐘,一節課只有45分鐘,為節省時間,有的老師當然會選擇默讀甚至跳讀。至于說效果嘛,自然另當別論了。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學界的專家紛紛著文立說,發表自己對“讀”的看法。其中,一些學者達成了一致,他們認為: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朗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由此可以看出,默讀的程序較朗讀的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然速度快了,但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養也大大削減了。所以,有學者提出:朗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放聲朗讀文章,還可以增強語音的感受能力、語義的感受能力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
  二、通通透透析含義
  何為“聽讀”?
  聽讀,是學生通過感知書面語言文字轉化的口頭語言而接受書面語言文字的內容、思想、感情。
  那么,使用什么器官來聽呢?
  所有的人都會說聽當然是耳朵的事情。但根據國外的研究表明:人是通過整個身體來聽音的。聲音其實是一種振動方式,長期以來,人都是通過整個身體來感知聲音的。所以如果只用耳朵聽,效果并不是最好。要知道這一點是否正確很簡單:試一下只用耳塞來聽音樂,再用一套音響來聽同樣的音樂,感覺是一樣的嗎?肯定不一樣!不是音量大小的問題,而是后者帶給人一種包圍的感覺,因為這時候人是用全身來聽音樂的。
  所以,聽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是:全身→腦→目→腦,較之默讀,不僅程序增加了,耳、目、腦甚至全身都同時受到影響和鍛煉。它的效果自然要比默讀好很多。而且,書面語言文字有表情達意的功能。當大腦接受了口頭語言時,被口頭語言轉化的書面語言文字代表的意義和內容也被大腦通過抽象而接受。聽讀還具有書面語言文字不具備的功能,這就是音響強弱、高低、節奏、韻律等方面的特殊效應(或叫語感)。學生可以通過聽讀初步感受書面語言文字的情感美、意境美、音樂美。
  三、清清楚楚說方式
  聽讀的方式有很多種,許多老師喜歡用多媒體播放朗讀的音頻文件。的確,朗讀的音頻發音準確,情感充沛,有時配有音樂,能將文章中的情感、意境表現的淋漓盡致,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感受。但是,筆者認為,較之人工制作和改良后的音頻,教師自身的范讀才是最合適的聽讀。因為,這涉及到了一個心理信任的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聽讀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間接經驗,它是缺乏體驗的學生感受文章,進而模仿(imitation: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他人影響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與之相同或相似的過程。),并通過模仿來幫助理解的關鍵。這個過程中,涉及到模仿者對被模仿者的信任問題。從傳統的角度來說,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學生絕對信任的人。如果,授課老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和人格魅力融入到文章中,通過自己的全情范讀讓學生體會有聲語言的神奇功能師生,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那才是最完美、最有效的聽讀。事實上,人與人的傾情交流才會產生思想上的火花和情感上的共鳴,千萬不要讓冰冷的機器替代教師這一教學交流的主體。
  記得在講解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時,第一遍是默讀,學生僅體會到詩中的孩子變成了金色花和媽媽玩;第二遍是筆者的范讀,因為筆者明白該詩講的是孩子為報答母愛而變成圣潔的金色花為媽媽做事,于是,就將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和媽媽對孩子的關愛融于字里行間,聽讀完畢,學生們立刻感受到了詩的深層含義,找到了關鍵詩句,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出色的完成了第三遍的齊聲朗讀。
  四、真真切切闡意義
  請老師們不要吝惜自己的嘴巴,這種親自范讀的聽讀是學生最需要的,是他們理解課文的指路明燈。而這種范讀不僅要求教師再現課文的情境,更要求他們能深刻體會課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彼砸晃欢梅蹲x、精通范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感情充沛,人生閱歷豐富,文學修養深厚的人,能洞察每課文章的深刻內涵,能喚起他人感情上的共鳴。
  筆者很尊敬也很佩服同校的一位高級教師——薛漢忠老師。他的課極富激情,聽他朗讀《“兩彈元勛”鄧稼先》,學生們仿佛就置身于戈壁荒漠,親眼目睹了先輩們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聽他朗讀《沁園春·雪》,學生們會立刻置身北國的茫茫白雪中,感受偉人的博大胸懷和凌云壯志;聽他朗讀《天凈沙·秋思》,學生們會在小橋流水之間感悟到游子的無限悲辛;聽他朗讀朱自清的《春》,學生們會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迷醉于那沁人心脾的芳香;聽他朗讀海倫·凱樂的《再塑生命》,學生們會在盛開著紫羅蘭的綠地上,感悟生命的力量和愛的博大……在這種老師指導的聽讀下,學生們個個動情,人人深思,對文章的意境和情感體味和感悟的更為深刻。
  聽讀只是學習的開始,是一種輔助手段,接下去,要靠學生自己模仿著朗讀,邊讀邊感悟。而要真正理解課文,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合作探究,探討難點和重點,體味文章的中心。最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以欣賞的角度朗讀,真正成為發現美、體驗美、評價美的主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32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