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針刺傷發生的原因以及干預方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人員出現針刺傷的原因,并制定出干預方案。方法:選擇我院80例護理人員實施此次研究,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分析其出現針刺傷原因,并制定干預措施,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實施干預措施,觀察干預前后護理人員對針刺傷預防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針刺傷發生率。結果:干預前護理人員針刺傷相關知識成績高于干預后,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針刺傷發生率為18.75%,干預后針刺傷發生率為5.00%,差異顯著(P﹤0.05)。結論:開展技能培訓、制定針對性工作流程及制度,可降低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率,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極高。
【關鍵詞】針刺傷;污染;操作規范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5-0172-02
針刺傷臨床上較為常見,指手術刀片、穿刺針、縫合針、注射針頭等導致的意外傷害,可使患者皮膚出血或者深層破損。我國艾滋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并且乙肝疾病較為多見,十分容易導致感染,為護理人員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此次研究中,通過分析針刺傷出現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干預措施,保證護理人員安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80例護理人員實施此次研究,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分析其出現針刺傷原因,并制定干預措施,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實施干預措施,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6.56±1.68)歲。文化程度:中專25例,大專43例,本科12例。
1.2方法
?。?)強化防護培訓力度,建立感染管理知識在職教育制度,定期培訓護理人員有關醫院感染的標準、工作流程、法律法規,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活動,尤其是實習生及新進護理人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帶教老師應糾正護理人員不正確行為,培養其安全意識。
?。?)建立安全防護制度,對職業暴露處理流程進行規范,如出現粘膜及皮膚暴露,應使用流動水及肥皂水進行沖洗。如濺入眼睛、口腔等部位,應使用生理鹽水及流動水進行沖洗。割傷、利器刺傷,應放低局部位置,擠壓傷口,盡量將損傷的血液擠出,再進行重復沖洗,進行包扎。如為艾滋病陽性者或者丙肝可疑陽性者,應抽血檢測暴露者,進行暴露后隨訪。護理部及管理科對其發生因素進行定期分析,制定防范措施。
?。?)制定規范操作流程,保證所有護理人員掌握其流程,禁止用手對已經污染的注射器及針頭進行分離,可使用長臂的鑷子,用過的銳器放入硬質容器中,并粘貼醒目標志,及時更換。實習護理人員禁止單獨實施有創操作,應在老師指導下進行。
?。?)在紙盒內部放置廢棄海綿、塑料泡沫,作為銳器盒,可將頭皮針插入海綿內或者塑料泡沫中,帶回紙盒,使用止血鉗對頭皮針進行收集,放入銳器盒中。并對此方法進行推廣。
?。?)在治療盤內準備小剪刀,拔針后,使用小剪刀減掉頭皮針至彎盤中,帶回彎盤,實施統一處理。
?。?)根據工作時段及工作量合理排班,強化人力資源配置,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嚴格控制質量環節及護理安全,降低針刺傷發生率。
1.3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率及針刺傷相關知識考核成績;使用我院自制《護理人員發生針刺傷調查表》,內容包括回套針頭帽、回套針頭帽、操作時戴手套情況,總分值100分,分數越高,考核成績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來進行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來進行檢驗,用率(%)來表示,(P﹤0.05)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針刺傷發生率對比
干預前護理人員針刺傷15人,發生率為18.75%,干預后針刺傷4人,發生率為5.00%,差異顯著(P﹤0.05)。
2.2護理人員針刺傷相關知識考核成績對比
干預前護理人員針刺傷相關知識成績為(78.63±5.36)分,干預后護理人員針刺傷相關知識成績為(78.63±5.36)分,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針刺傷為常見職業性損害之一,最容易發生群體為護理人員,針刺傷容易導致血源性傳染疾病,嚴重威脅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所以醫院應重視針刺傷現象,對血源性疾病感染進行預防[2]。
通過提升醫院對針刺傷防護意識,改善目前防護條件,彈性排班,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從而降低因為工作壓力大及工作任務過多造成的針刺傷現象[3]。提升護理人員思想上的認知,對其進行職業安全防護培訓,制定相關防治條例,對不安全注射行為進行改變,培訓操作技能。對患者體液及血液接觸前應做好防護,定期對低護齡護理人員進行教學,糾正其分離針頭、回套針帽等不正確行為[4]。同時應正確評估患者,加強防范具有血源性疾病、躁動、醉酒等患者,避免處理匆忙及緊張,手持銳器時避免對他人造成損傷。并且應對醫院條件進行改進及完善,盡量保證注射器的安全性,并通過創造良好工作氛圍,從而減少針刺傷情況[5]。對護理人員及醫師的安全進行充分考慮,使用耐針刺和便于丟棄的容器,嚴格處理醫療廢品,對醫療垃圾的處理及回收進行規范,使專業人員操作設備,從而減少針刺傷情況。通過完善報告制度,簡化上報流程,保證對針刺傷情況進行妥善處理[6]。
此次研究中,干預前護理人員針刺傷相關知識成績高于干預后,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針刺傷發生率為18.75%,干預后針刺傷發生率為5.00%,差異顯著(P﹤0.05)。表明實施相關措施后可顯著改善針刺傷情況。
綜上所述,醫院通過完善防護制度與體系,改善環境,加強職業安全教育,重視防護工作,可有效降低針刺傷發生率,提升護理人員該方面知識,降低危害。
參考文獻
[1] 秦文蘭. 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皮膚瘙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J]. 中國醫藥指南, 2015,69(18):137-137.
[2] 黃艷春. 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與血液灌流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4):90-91.
[3] 王丹. 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4):151-152.
[4] 秦盼盼. 觀察血液透析聯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患者皮膚瘙癢的療效[J]. 吉林醫學, 2018, v.39(05):125-126.
[5] 楊艷. 血液灌流干預聯合血液透析在尿毒癥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57(5):111-112.
[6] 孫亞娟. 急診護理工作中針刺傷發生的相關因素及措施分析[J]. 飲食保健, 2016, 3(17):98-9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8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