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刺椒與黃芪復合種植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從間作地選擇、臨夏刺椒造林技術、黃芪間作技術及田間管理4個方面詳細介紹臨夏刺椒與黃芪復合種植技術,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戶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 臨夏刺椒;黃芪;復合種植
[中圖分類號] S6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6-83-2
林藥間作是一種多功能立體種植模式,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又能緩解農林矛盾,提高土地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臨夏刺椒(Robinia bungeanum Maxim)具有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果實顆粒大、色澤紅、品質好、抗旱、耐寒及適應性強等特點[1]。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為多年生草本深根性藥用植物,主根粗大深長,以根入藥,兩三年采收。黃芪耐寒,抗旱,忌高溫,怕水澇[2]。
1 間作選地
臨夏刺椒造林地選擇氣候干旱半干旱,陽坡或半陽坡,緩坡地或平地,土層厚、排水好及地下水位較低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黏壤土。黃芪選擇新造臨夏刺椒林或五年生以下、閉度0.4以下的臨夏刺椒幼林地。
2 臨夏刺椒造林技術
2.1 整地
采用魚鱗坑整地方式,魚鱗坑為半圓形,外高內低,坑面水平或向內傾斜,外緣有土埂,排列成品字形,規格為長(橫)0.8~1.5 m,寬(縱)0.6~1.0 m,坑間距2~3 m。于前一年秋季或當年早春進行整地。
2.2 苗木選擇
選用苗高70 cm以上、地徑1.0 cm以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苗木。隨起苗隨運輸,苗木出圃打捆后用塑料袋包裝。
2.3 造林密度
株距2~4 m,行距4~6 m,郁閉度達到0.4時隔株間移。
2.4 栽植
春季和秋季均可栽植。栽植時將泥漿蘸根的苗木放于穴內扶直,栽后踩踏、輕提苗,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痕深2~3 cm。栽后澆定根水,水滲完后覆土稍高于原地面,并覆地膜。
3 黃芪間作技術
3.1 整地
秋末翻耕,深度20~25 cm,結合翻耕施磷酸二銨300~375 kg/hm2、過磷酸鈣300~450 kg/hm2,有條件的可施農家肥30 000~45 000 kg/hm2作為基肥。施肥后精細整地,冬初碾壓保墑。
3.2 間作
在臨夏刺椒樹冠垂直投影范圍以外間作黃芪,以種苗移栽為主。3月上旬至4月上旬選健壯,根均勻細長,無病蟲害的優質黃芪苗移栽,株距10~15 cm,行距20~25 cm。按行距畫線,步犁開溝,將種苗按株距放于溝內,覆土耙平。
4 田間管理
4.1 臨夏刺椒管理
4.1.1 土壤管理。第一,施肥。對于基肥,早春或秋末環狀施一次基肥,即在樹冠外圍25~30 cm處挖深、寬各15~20 cm的環形溝,肥料與表土混勻施入溝內,覆土填平。株施農家肥10~15 kg、尿素0.1 kg、磷肥0.1~0.2 kg。對于追肥,5月中旬追肥一次,依樹齡大小株施尿素0.2~0.4 kg。對于葉面噴肥,在施基肥和追肥不便的山坡地,6月上旬至7月上旬葉面施噴0.25%尿素和0.25%磷酸二氫鉀混合水溶液一兩次。葉面噴肥可結合病蟲害防治噴藥同時進行。第二,松土除草。結合施肥,每年樹盤松土除草3次,時間分別為第1次5月中旬、第2次6月中旬及第3次7月中下旬。
4.1.2 整形修剪。第一,幼樹整形修剪。幼樹冬季修剪時,在10~20 cm處定干,剪口下留5~8個飽滿芽。根據叢狀型樹形,逐年選留各層主枝和側枝,主、側枝以外的枝條作輔養枝處理。幼樹以短截為主,成形后短截或長放,逐年培養結果枝組。夏季修剪主要是開張骨干枝角度、疏除過密枝及新梢摘心等。
第二,結果樹修剪。關于骨干枝修剪,各骨干枝延長枝剪留30~40 cm,樹勢旺適當留長,細弱的適當短。長勢強的主枝適當疏除部分強枝,多緩放、輕短截;對弱主枝,少疏枝,多短截。對背后枝、下垂枝有用的盡量利用,無用的及早加以控制。對徒長枝培養成結果枝組,或補充空間,徒長枝過旺,夏季摘心或冬季短截。關于輔養枝修剪,輔養枝應輕剪緩放;輔養枝影響骨干枝生長較輕時,去強留弱,適當疏枝,輕度回縮;影響較重時,從基部疏除。關于結果枝組修剪,中庸枝,第1年中度短截,第2年全部緩放或疏除直立枝、保留斜生枝緩放,逐年培養成中、小型枝組;較粗壯枝,第1年較重短截,第二年再在適當部位回縮,培養成中、大型結果枝組。
4.1.3 病蟲害防治。①黑脛病,萌芽前噴5 °Be石硫合劑;刮除病斑后在傷口處用2%的70%甲基硫菌靈進行涂抹。②枝枯病和煤污病,加強修剪,增加樹體通風透光條件;休眠期噴5 °Be石硫合劑。③大青葉蟬,若蟲或成蟲期噴0.05%~0.1%的1%苦參緘溶液防治。④蚜蟲、紅蜘蛛及介殼蟲,休眠期噴5 °Be石硫合劑。
4.2 黃芪管理
4.2.1 松土除草。移栽當年中耕除草三四次,第1次結合間苗進行,第2次苗高7~8 cm時進行,第3次定苗后進行,以后視田間雜草情況進行。第2年于4、6月及9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4.2.2 追肥。移栽第一、二年,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追肥結合第2次中耕除草進行,施磷酸二銨300~450 kg/hm2;第2次結合第3次中耕除草進行,施過磷酸鈣7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第3次在入冬苗枯后施磷酸二銨450 kg/hm2,施后培土防凍。每次施肥均在行間開溝施入,施后覆土。
4.2.3 病蟲害防治。①白粉病,發病期用0.3~0.5 °Be石硫合劑噴霧防治。②根腐病,病株及時銷毀,用0.17%~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灌根。③豆莢螟,幼蟲入莢前用0.03%的2.5%溴氰菊酯乳油或0.03%的20%青戊菊酯乳油噴霧防治。④蚜蟲,用0.03%的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或0.1%~0.13%的40%樂果乳油噴霧防治。
參考文獻
[1]馬廷棟,安樹康.臨夏刺椒與板藍根復合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2):38-39.
[2]馬廷棟,安樹康.山杏與黃芪復合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2):72-7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