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釵石斛“四好”種植技術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赤水市是中國金釵石斛之鄉。金釵石斛是蘭科石斛屬植物,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它生在山間,長在懸崖,常與苔蘚為伴,生長在松泡粗糙、容易吸潮的石頭上;它怕嚴寒、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半陰半陽環境”;金釵石斛生長于海拔300-600m、溫度18-28℃、空氣濕度80%以上、降雨量1000mm以上、無霜期250-300天,有水、有樹、有石頭的區域。根據金釵石斛的特征特性和生長習性,開展了多年試驗研究和生產探索,歷時20年全市栽種了9.5萬畝石斛基地,并在2014年通過了國家GAP認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釵石斛規范化種植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從基地選擇、種苗生產、林下栽種、田間管理、產品采收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按照“四個好”技術,建造出金釵石斛種植綜合標準化生產基地,獲得預期效果。
關鍵詞:金釵石斛;四好;種植
一、第一個好,要選好場地
選好場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場地,二是整治。
選擇場地必須把握四點,一有石頭、二有水源、三有樹林遮陰、四是冬天不能積雪。現在,完全符合這4點的場地不多,如果冬天墊雪的地方必須慎重,最好不選,因為石斛在冬天墊雪環境中不能安全越冬。
金釵石斛是栽在石頭上的,生長的必須條件是水分和光照。對石林水不能兼得的場地就要進行整治。
1.整治石頭:石頭上的雜草、藤蔓要清除掉,保持栽種附主整潔;對石頭相對較少的場地可以人工鋪設,前提是在其周邊有石源,又不破壞生態環境。
2.整治樹林:沒有樹林的要栽種經果林或速生樹遮陰;有樹林但郁閉度大的要適當疏林透光;對林地中的灌叢雜草、枯枝落葉要清除干凈,保持栽種環境清爽。
3.整治水源:就是要建好水池,鋪好灌溉管網。一般100畝建1個30 m3水池,1畝地安裝13-15個噴頭,每個噴頭覆蓋半徑4m,覆蓋面積約50 m2。修水池和栽遮陰樹也可和栽苗同步實施。
二、第二個好,要挑好種苗
金釵石斛種苗有分蔸苗、扦插苗、組培苗、二次馴化苗等,從栽種成活率、發苗率、投產期、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產量、藥材品質等多方面考慮,選用組培苗或二次馴化苗,計量單位為叢,1叢為1個主莖帶1-2個分枝芽,主莖高度15cm以上,莖粗0.4cm以上,外觀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整株無損傷。
三、第三個好,要栽好基地
栽好基地,必須確定好栽種時間、控制好栽種密度、掌握好栽種方法。
1.栽種時間
金釵石斛全年可栽種,以每年春季3~5月為宜,秋季9~11月次之。
春季氣候回升,是栽種的黃金季節,有適宜的溫濕度、日照、雨水等條件,能使石斛莖基部快速發芽生根。秋季主要利用小陽春前的適宜溫度引發根系生長,來年開春后能快速發芽。
2.栽種密度
生產上按30cm×30cm的行窩距栽種,每窩栽1叢。按照3000叢一畝計算。
3.栽種方法
主要推廣“線卡固定法——線卡+腐熟牛糞漿+活苔蘚蓋根固定法移栽”,就是把石斛種苗根系貼在石頭上,在基部1公分左右的地方釘上線管卡,固定整株種苗。
在比較平緩的石頭上栽種石斛,一般是種苗根部放在下方;比較陡峭的石頭上栽種石斛,一般是種苗根部放在上方。
石頭表面上有苔蘚的,在栽石斛的地方先摳掉一塊巴掌大的苔蘚,清除腐殖層,然后再將種苗釘上,用苔蘚蓋住根部保濕,提高成活率。
四、第四個好,要管好田間
田間管理是提高產量、控制質量的關鍵,重點要管好水肥、管好光照、管好病蟲。
1.水分管理
石斛水分管理非常重要,在場地整治或者栽苗同時,要同步修建蓄水池,安裝噴灌管網。春季和秋季栽種后,如遇到連續晴天,在早上噴水10-20分鐘;夏季溫度較高,要每天早上和傍晚各噴水一次,時間20分鐘左右,形成高濕小環境;冬季一般不用澆水。
2.光照管理
石斛光照管理在生產上就是遮蔭管理,通常采用林木或遮陽網遮蔭。成活前遮蔭率一般控制在70%以上,成活后控制在55%左右。有林木遮蔭的,在秋冬季樹葉繁茂時,要適當疏枝剪葉,以免過于遮陰,妨礙石斛接受光照和雨露。沒有林木遮蔭的,必須采用75%(8m×40m,2卷筒/畝)以上遮陽網遮蔭。春季和秋季栽苗后,如遇連晴天氣,須遮蔭;夏季溫度較高,要每天遮蔭;冬季一般不用遮蔭。
3.肥料管理
金釵石斛栽苗后到成活時段一般不施肥,但成活后可適當增施有機肥,早春和早秋各1-2次。早春肥主要是促發春芽、新根,早秋肥促發秋芽、保溫越冬。
4.病蟲防治
金釵石斛病蟲害很少,已經發現的有軟腐病、蛞蝓,主要采用綠色防控、物理方法和生物農藥防治。
5.合理采收
采收年限:在赤水市的環境條件下,為了保證石斛藥材質量,做到石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金釵石斛一次種植后可連續采收12年。
采收時間:金釵石斛最佳采收期為10~12月。
采收方法:用剪刀從石斛莖基部將2-3年生枝條剪割下來;釆收時勿傷根傷嫩株,采收后加強田間管理,促進其更新生長。
參考文獻:
[1] 姜朝林, 曹朝奎, 毛生華,等. 赤水地區金釵石斛壘石原生態集約化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5(1):123-1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