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準高中古詩詞教學的“點”與“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筆者在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借用群文閱讀,從選準古詩詞教學的“點”和“面”出發進行教學,經過實踐發現,它不僅深受學生喜愛,而且能切實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群文閱讀;古詩詞教學;“點”和“面”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涵養我們的精神,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但是高中學生對古詩詞課堂教學興趣普遍不濃,在高考中古詩詞的得分也普遍較低。筆者認為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教師可以借助群文閱讀這一新型的閱讀模式,選準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點”與“面”。
一、巧用群文閱讀,選準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點”,引領教學
?。ㄒ唬┻x準“情趣點”,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師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樂學”,才能讓他們在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中主動求知,積極探討,最終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教師可借助群文閱讀選準古詩詞教學的“情趣點”。如借用節日,讓學生應景吟誦詩詞:如中秋時吟誦跟“月”有關的詩,重陽時吟誦跟重陽習俗“登高”“酒”有關的詩詞。也可以隨興而作,面對校園的美景一花一草,吟出帶“花”“草”的詩句;面對自己的情感遭際,吟出古人關于“孤獨”“團聚”的詩句。也可以緊跟時代,讓學生尋找流行音樂中的古詩詞成分及現代小說名中的古詩詞化用實例。學生對這些“情趣點”往往興致很濃,活動過程中也總會主動進行閱讀,這不僅擴大了閱讀量和背誦量,豐富了詩詞儲備,也會對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充滿期待。日積月累,當他們面對美景時,不再是只會用“很美很美”來贊賞,而是會“出口成詩”,這時那種自豪感和對古詩詞的興趣定會迅速生根發芽開花,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最終定會促成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ǘ┻x準“知識點”,讓考點落到實處
考試說明對古詩文教學有兩個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為 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重點,注重“授之以漁”,通過巧借群文閱讀,延伸、擴充,加強對知識點的落實,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對比是古詩詞創作中的一種主要手法,也是高考中??嫉囊粋€知識點,而我們的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導致經常考試出錯。筆者嘗試借用群文閱讀,強化知識點的做法,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在必修教材中《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運用對比十分突出的一篇文章。筆者先讓學生找出對比,后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寫景時的對比:眼前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實景和歷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想象之景的對比;“穿”“拍”“卷”的動景與“空”“岸”的靜景組成景物動靜的對比。接著讓學生探究作者與周瑜的對比。如作者在文中將“早生華發”的自己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瑜進行了對比,其中暗含了自身婚姻、自身形象、自身功業成就與周瑜的對比。在對各組對比的賞析中,學生對蘇軾所要傳達的自己功業無成、壯志難酬之感自然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在對《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比手法的賞析基礎上,筆者又選擇了幾首運用對比較有特色的詩歌作為群文閱讀,強化對比這一知識點。如《越中覽古》中的夕盛今衰的對比;《畫眉鳥》中的哀樂對比;《村行》中的“萬壑有聲”的動與“數峰無語”的靜的對比,紅白色彩的對比、景物遠近高低的對比。這樣的群文閱讀式的詩歌鑒賞知識點的落實,一定能讓學生對對比這一詩歌表現手法了然于胸。這種群文閱讀式的詩歌知識點的落實,遠比以往單篇蜻蜓點水式的知識點落實更能吸引學生興趣,在知識點強化中幫助學生逐步總結出古詩詞鑒賞的最準確的語言表達,從而達到高效落實高考考點的目的。
?。ㄈ┻x準“文化點”,讓素養真正提升
古詩詞,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為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供無窮無盡的文化源泉。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選準文本“文化點”,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在優秀的文化中徜徉,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筆者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選入了他的《兵車行》《旅夜書懷》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進行群文閱讀。筆者先介紹它們的寫作背景,接著讓學生比較三首詩的內容及寫法的異同,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杜甫的了解,暢談“我心中的杜甫形象”。在鑒賞過程中,筆者讓學生暢所欲言,去感受杜甫的獨特魅力。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文化修養等核心素養得到了充分提升的機會。同時杜甫時刻以天下為己任,在自身饑寒交迫之時仍能心憂天下的精神對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那帶著厚重文化內涵的閃光詩篇以及詩中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懷也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了學生的心里,讓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青少年自覺地擁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巧用群文閱讀,選準古詩詞教學的“面”,發散學生思維
(一)古詩詞的橫向群文閱讀
高中必修教材的編排自有其相對完整的體系,如果能抓住其內在聯系,找準議題,就能在現有編排體系中找到解開這一類文章的鑰匙。比如必修四教材的第三專題“筆落驚風雨”中有四首詞——《虞美人》《蝶戀花》《雨霖鈴》《聲聲慢》,筆者按照四首詞所傳達的情感的相似處,對這四首詞進行橫向群文閱讀,確立了一個議題:“別是一番愁情在心頭?!惫P者先讓學生誦讀,找準文中抒發情感的詞句,接著初步感知各是什么愁,然后思考每首詞在抒發愁情上的特色,及抒情手法的異同點并加以分析。一個議題,幾個問題,從單篇文章的個性引向多篇文章的共性,學生的求知欲就被激發出來,整個課堂相較于以往單篇的閱讀更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們對詞的語言、意境、手法的探究中他們漸漸明確,幾首詞雖然都是寫愁,但愁的程度、愁的內涵卻各有不同。
在明晰了“愁”情后,筆者就將教學重點轉向詩人如何抒“愁”情。在對“愁”情的分析中,學生們經過探討、交流,對兩種抒情方式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深入體會了景與情的正襯反襯作用。通過進一步賞析學生對擬人、夸張、疊詞修辭對表情達意的作用,以及詞人通過人物的動作、情態、心理來表達“愁”情也有了深入的感知。
?。ǘ┕旁娫~的縱向群文閱讀
縱觀各朝的懷古類詩詞,我們就會發現此類詩詞所抒發的情感很多時候都有時代深深的烙印。筆者在分析懷古類詩詞時,以必修教材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基礎,由精選了以下詩詞來進行古詩詞的縱向群文閱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的《越中覽古》《蘇臺覽古》。筆者先讓學生經過充分誦讀,初步感知情感,然后再分析表達情感所使用的表現手法,最后分析它們的情感的時代烙印。在同學們的主動縱向比較中漸漸明晰:《登幽州臺歌》主要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壯志難酬之情,具有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理想破滅時孤寂憤懣之普遍性;《越中覽古》主要用對比手法,表達對昔盛今衰的無限感慨;《蘇臺覽古》主要用襯托手法,表達人事的變幻無常之感;《念奴嬌·赤壁懷古》主要用對比手法,表壯志難酬之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主要運用典故,抒自己矢志報國、渴望收復失地的憤慨之情和對執政者屈辱求和的譴責。
總之,在群文閱讀這種新型的閱讀模式下,教師如果能選準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點”與“面”,借助相關文本的精心組合,在拓寬學生閱讀眼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將教學當成一種主動探究歸納的過程,把語文課堂當作一個溝通與共享的平臺,定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輕松提升閱讀力、思維力,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中的群文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6).
(編輯:龍賢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