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本科轉專業學生的發展調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多元化的社會理念下,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更利于適應社會的發展。轉專業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研究表明,因自己興趣所導致的變更專業排在首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排在其次。將從轉專業成功和雖轉未成兩類學生入手,多層次的分析兩類學生在參加完轉專業之后的學習狀態、心理變化等,給出合理科學的指導建議,讓學生在優良的學習氛圍內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轉專業;發展現狀;應對措施;適應性
  近年來,轉專業問題備受矚目,教育部在2016年12月16日頒布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第二十一條對大學生轉專業提出明確規定:“學生在學習期間對其他專業有興趣和專長的,可以申請轉專業;休學創業或退役后復學的學生,因自身情況需要轉專業的,學校應當優先考慮,學校應當制定學生轉專業的具體辦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標準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需要適當調整專業的,應當允許在讀學生轉到其他相關專業就讀。”[1]轉專業問題在現如今已普遍存在,如何解決轉專業之后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和心理發展問題成為準確調整轉專業政策的重中之重。徐州工程學院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調動廣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響應轉專業政策,于2007年實行優秀本科生轉專業,2014年啟動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本次研究抽樣了600名參與轉專業的同學,作為本次調研的數據來源。
  1    調查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研究的對象
  調查小組以分組的形式調查了本?;ぁ⑹称?、土木、管理、數理、外國語6個學院。以2014—2018級學生為具體研究對象。其中以2014級(已畢業學生)及2017級(現大二學生)為重點研究對象。徐州工程學院2014級參與轉專業的學生共有236人,包含以上6個學院183人,占所有轉專業學生的77.5%,2017級參與轉專業的學生共有471人,包含以上6個學院328人,占所有轉專業學生的69.6%。可見,轉專業政策在實施3年后,參加轉專業的考生就已翻了一倍,且所調查的6個學院占整體的比例較高,可替代整體作為研究對象,滿足抽樣的普遍性。
  1.2  研究調查的方法
  在初期,我們調查小組以查閱文獻和各大高校的相關政策為基礎,對轉專業政策的起源與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并對轉專業之后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意見。中期通過指導老師的引導,采訪部分任課老師、輔導員及校相關管理部門領導,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學校轉專業學生現狀以及教育的政策和實施辦法。最后,草擬了一份網絡調查問卷,向2014—2018級參與轉專業的學生發放。隨機抽取了10余位轉專業成功和10名轉專業失敗的學生進行座談。在調查問卷發放完后,進行了資料的回收和整理,針對性地對突出問題提出擬解決方案。
  本次調研問卷面向轉專業成功和轉專業失敗這兩類學生,發放了不同的問卷。對于轉專業成功的同學,問題的設計偏重于轉專業成功后,對新環境的適應情況、與原專業社團和同學的關系處理以及轉入后的學習情況和所面臨的煩惱與問題及解決態度等;對于轉專業失敗的同學,問題的設計偏重于失敗的原因、失敗后的學習狀況是否受到影響以及對徐州工程學院轉專業政策的看法等。
  兩份問卷同時涉及了學習適應性的問題,從轉專業動機、教學模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進行評估考察。
  2    問卷調查結果回收情況
  本次問卷隨機發放了600份,其中向轉專業成功同學發放問卷350份,回收253份問卷,有效問卷246份,有效率占轉專業成功整體同學的70.3%;其中向轉專業失敗同學發放問卷250份,回收162份問卷,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占轉專業成功整體同學的61.2%。
  根據巴比等級理論和問卷基數分析,本次問卷回收率>70%,有效回收率>60%,調查數據為有效數據[2]。共收回問卷415份,其中有效問卷401份,有效問卷占發放問卷總數的66.8%,故調查數據有效。
  3    數據分析
  3.1  轉專業動機分析
  3.1.1  興趣作為第一考慮因素,就業前景為第二因素,較少考慮學習問題
  據調查結果表明,有71.82%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原專業不符合自己的興趣”為其選擇轉專業的第一原因。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直接受到了學習興趣的影響,同時也對學生的精神狀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進而使學習成績受到波及。部分學生因為高考時成績不理想,沒有被自己心儀的專業或學院錄?。ㄈ纭暗谝恢驹盖榻Y”占13.47%),如果能把這一學習興趣轉移到另一專業進而提高學習效率,轉專業政策的預期目的就能較完美地實現。
  “原專業屬于冷門專業,就業前景不佳”是轉專業的另一大原因,58.85%的學生選擇了這一原因。隨著21世紀的社會發展,許多機遇出現又消失,導致人們的價值觀和就業觀不斷改變,使得在學生眼中,專業也有了“冷門”和“熱門”的區別,而且許多在校大學生認為求職最重要的敲門磚就是大學文憑,在大學學習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了求職狀況。特別是近年來高校錄取人數逐年增加,導致應屆畢業生人數也有增無減,而就業崗位的提供是有限的,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而在大學期間選擇一個所謂“熱門”專業無疑等于加大了畢業后的就職機會,這使學生對轉專業有了極大的向往。
  選擇“學校轉專業政策寬松且個人成績優異”的學生占總樣本的26.68%,而“環境原因”所占的比例較少,這是因為學生對轉專業的選擇更偏向于自主性,更多的是關注所轉入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對轉入專業的興趣。
  3.1.2  二次選擇專業趨于理性化   就讀專業不是第一專業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了進行轉專業,轉專業學生高考填報時為第一志愿的占22.44%,不是高考填報時為第一志愿的占77.56%。
  學生在轉專業之前也進行了很多調查和咨詢,其中對轉入的專業所在的學院和就業、行業前景作出了大量的調查,性格測試也成了較為重要的咨詢方向。
  對所轉入專業大多數以同學、親友、學習官網等,而向專家老師咨詢較少。因為學生怯于和老師袒露心聲而更愿意和同齡人或者親友說出自己真實想法。同時結合對學校官網的了解,也可以彌補一些專業知識上的不足。
  3.2  轉專業之后學生的適應情況
  3.2.1  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性較好
  人際關系和人際環境的適應情況關系著學生的集體歸屬感。根據調查表明有87.5%的學生適應很好,僅有12.5%的學生感到不滿意。其中獨來獨往的學生是學校學生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數據表明學生在轉專業前后的集體歸屬感較強,并沒有明顯的被孤立感??偟膩碚f,轉專業學生人際交往適應情況很好。
  3.2.2  學習積極性高且成績中等
  在所有適應性中最重要的是學習適應性,也是最能體現轉專業的成效的主要判別依據。迅速適應新的專業學習環境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在轉專業后的學習自信心,也可以調動學生在其他方面的適應性與積極性。從調研中可以看出,74.19%的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充滿熱情,無法適應的僅有4%左右,可見,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自我適應能力極強。
  轉專業后,從均值上看,學生認為專業學習更為輕松,有興趣做老師,成績達到一般甚至理想水平??梢?,因為興趣緩解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壓力和緊張感,這種心理愉悅感的產生對學生在學習上的長期發展十分有益,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極少數成績不理想的個體,這正是學校學生工作需要重點去了解并呵護的對象。
  3.2.3  面臨問題
  轉專業成功的學生在積極地適應學習環境和人際交往關系的同時,也面臨許多問題。其中,關于專業課的學習以及對之前未學過的功課的補課成了學生最困擾的問題。徐州工程學院為此專門安排了專業課的集中補課,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各任課老師都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幫助同學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學籍學分和宿舍安排等問題也成了學生的困擾。在宿舍安排方面,學校在第一時間解決。學籍在轉專業成功后陸續辦理,不需要學生煩惱過多。
  3.3  轉專業失敗的學生的心理情況
  3.3.1  轉專業失敗的同學沒有陷入轉專業思想誤區
  轉專業失敗的同學可以理性地看待自己轉專業失敗的原因,并未陷入轉專業思想的誤區。雖失敗但依舊好好學習本專業的知識,等待下一次轉專業機會并好好把握。65.36%的同學表示雖轉專業失敗,但是自己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影響。30.72%的同學表示自信心受挫,對于這類同學各學院應加強心理疏導,不要讓一次轉專業考試影響到學生以后的正常學習。
  3.3.2  學生對轉專業政策的看法
  學生對于轉專業的政策持有不同看法,大部分認為徐州工程學院的轉專業政策可以適當在某方面放寬。對于分數的限制適當地放寬,讓參與轉專業考試的學生更容易轉專業成功。對于專業選擇限制的放寬,讓參與轉專業考試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建議適當地更改轉專業政策。
  4    結語
  大學生轉專業行為主要受興趣愛好、就業前景等動機的影響。不同的轉專業動力對轉專業后的學習成績及對新專業適應性的影響是不同的[3]。調查結果表明,興趣愛好以及就業前景動機對轉專業后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學習積極性等均有明顯的正向提高,能較好地使學生適應轉入新專業后的學習生活,其中興趣愛好的影響在調研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可見,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無論是多數高校采取的只有一次轉專業機會[4],還是部分學校采取的多次轉專業政策(如徐州工程學院的兩次轉專業政策),若缺乏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發展取向,就難以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盲目轉”、“轉后不適應”和“教育資源浪費”等問題[5],從而導致部分學生陷入轉專業誤區而無法自拔。
  高校應當積極倡導大學生進行理性轉專業,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大學生充分了解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就業前景,從而避免轉專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6]。對于轉專業成功后,被孤立冷落的學生應給予特殊關注,積極引導其融入新的集體。同時,加強對轉專業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的同學關懷,使其盡快走出誤區,重拾自信,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摘要)[N].中國教育報,2016-04-08(005).
  [2]顏士偉,施毅寧,蔡 銘,等.轉專業學生的發展性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5):19-21.
  [3]周春平.轉專業動機對大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影響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5,31(1):63-67.
  [4]閆 妍.關于高校本科生轉專業問題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4):54-57.
  [5]鄭永賢,薛 菲.大學生轉專業的多因素驅動機理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21(6):20-24.
  [6]黃俊利.大學生轉專業現狀及原因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35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