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解決語文學科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已成為今天基礎教育教學的常態,語文課堂同樣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獲取信息、化難為易、創設情境、提高效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等方面獲益頗多。不過我們在調研觀課過程時發現,一些語文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時,沒有把握住使用原則,出現了內容冗雜、繁復的問題,需及時糾正。筆者以某位教師教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使用的課件為例,試析語文課堂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如何刪繁就簡,恰到好處地發揮其引領功能。
  一、可以口述的不要用課件代替
  課件1:
  這位教師把本應口述的導入語用課件的方式展示,使“導入”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語文課堂上,需要教師口頭表述的時候很多,包括激趣、提問、啟發、講解、評價、鼓勵以至于維護學習紀律等,這時以口語而不是以課件表達最能體現語文教師職業的專業素養,具有靈活性、即時性和創生性,幾乎難以預設,更無法用課件所取代;用課件呈現的,應該是口述難以讓學生理解和記住的東西。建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口述的不要用課件代替。
  二、教材原文不必出現在課件中
  課件2:
  這是執教者演示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出處和演講背景,內容來自教材中的課文注解。凡是語文教材中原有內容,如單元提示、課文、注解、課后習題等,都在學生閱讀視域里,將這些內容搬到課件上,不但重復,還浪費了教師的寶貴時間(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情況除外)。有的語文教師在設計朗讀環節時,把課文打到了大屏幕上;有的語文教師把注解中的背景、作者介紹也設計成了一頁PPT,這就顯得畫蛇添足。有時一些教師對課件疏于校對檢查,呈現在屏幕上的文字與課本不一致,引起學生困惑。因此建議,教材中的原文不必出現在課件里。
  三、答案不要在課件中呈現
  課件3:
  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將學習目標、寫作背景、作者介紹、序列問題、拓展延伸、作業布置等以課件形式呈現,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豐富了學習內容;既創設了學習情境,又解決了疑難問題。但一些教師將思考題的答案也呈現出來。這里我們姑且不論這三道題有無思考價值,單單答案的呈現就不符合語文教學規律。教師設置有一定梯度的序列思考題,無論難易,目的應直接或間接指向學習目標,同時起到發展思維、體驗審美、啟迪思想等作用。思考問題的答案并不是目的,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和探究歷程以及沉淀下來的學習方法才是我們應當達到的最終教學目標;而預設好的答案往往框住了學生積極而活躍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長此以往,學生可能形成追求標準答案的心理定式,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建議,思考題(討論題)的答案不要在課件中呈現。
  四、課件不能代替板書
  課件4:
  這張《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寫作結構(思路)圖,本應逐步循序出現在黑板上,卻在白板上一閃而出,沒有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沒有板書過程的依次呈現,沒有寫作思路的梳理,設計雖美觀,卻幾乎沒有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痕跡。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以白板取代黑板的現象很普遍,對一些教師而言,這似乎省了板書的工夫,如果直接從網上下載而不修改,更是“節約”了時間和成本,但其后果也顯而易見:弱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重點不明確,語文學科知識脈絡構建殘缺,情感的熏陶蒼白乏力……語文學習需要時間,需要下慢工夫,很多時候,教師板書的過程就是學生漸入佳境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消化和涵泳體味的過程,就是學生整體感知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被課件取代,教學效果將嚴重縮水,大打折扣。因此建議,課件不要代替板書。
  我國2012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解決的是對課件的有效使用問題。當用之,則精心設計;當刪之,則去除冗雜,守住語文教育的初心,完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李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1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