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引領學生跨進希望的“門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做了個實驗:第一次募捐時他沒有講多余的話,第二次募捐時特意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苯Y果,第二次募捐所得的捐款足足比第一次多出了一倍。
   捐“一分錢”的要求很低,一般人都可接受并難以拒絕,而讓人們先接受類似較小的要求,會促使其逐漸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登門檻效應”,也稱為“漸近原則”。
   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于人的動機是復雜的,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人們一般很難接受。而在相同情況下,那些門檻低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一個人若是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接受了他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仿佛跨進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如果他人繼續“得寸進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就和前一個要求有了繼承關系。那么,人們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或在不斷滿足小要求的過程中已經逐漸適應,或心理已經失去了戒備,意識不到逐漸提高的要求已經大大偏離了自己的初衷,就傾向于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并使態度的改變成為持續的過程。
   實際上,這個奇特的效應不但廣泛地影響著社會生活,也深刻地影響著教育。在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可以說步步都需要“登門檻”。教育者如果不能嫻熟地駕馭這種藝術,恐怕只能用“灌、背、拽”的笨方法了。沒有不求上進的學生,只有不好的引導方法。教育中,出現問題學生,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沒有巧妙地把學生引領進“門檻”內。
   規律告訴我們,教育不能“跨越式”發展,而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每個階段的發展水平?!白罱l展區”理論是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其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發展起著主導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水平,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最近發展區”,并在此范圍內著重用力,就容易把學生引領進“門檻”內,使學生的“微夢想”獲得成功。當其自我實現得到滿足后,成功的體驗就會像催化劑一樣,激活他們自信的神經,并在內心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激勵,推動其主動向更高層次邁進。
   具體來說,落實德育,我們不能對“幾尺來高”的學生,總講“幾丈來高”的道理,因為沒有足以喚醒學生自主意識的、有層次的細微引導,學生就不會真正一步步跨進道德提升的“門檻”。實施智育,就應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不能為了讓學生“贏在起跑線上”,反而一開始便把一些學生摔到“門檻”外。
   總之,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地把潛在可能變成現實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一步步跨入希望的“門檻”,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教育藝術。作為教師,深諳這種教育藝術之后會發現,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將綻放出絢爛的色彩。
  (責任編輯:李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43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