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鉤端螺旋體病也稱為“黃膘病”,是人畜共患傳染病之一,任何豬都能夠感染。一般在氣候溫和、降雨較多的季節容易發生,即每年7~10月為發病高峰。豬可經由消化道以及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也可經由吸血昆蟲、人工授精、交配感染。由于鼠類、犬、貓都能夠帶菌,加之該病在鼠、貓、犬以及其他動物和人類之間往往能夠相互感染,構成非常復雜的傳遞鎖鏈,對養豬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關鍵詞:豬;鉤端螺旋體病;病原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116-02
1 病原學
1.1 形態與染色特征
多種鉤端螺旋體都可引起該病,其生理特征和形態學相同,但血清學和流行病學存在差異。菌體直徑為0.1~0.2 μm,長度為6~30 μm。菌體由12~18個螺旋緊密規則盤繞構成,一端或者兩端呈鉤狀彎曲,由此得名。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體呈細長的圓柱狀或者絲狀,螺紋呈規則且細密排列,兩端呈鉤狀彎曲,通常呈“S”或者“C”形彎曲,運動活潑,并沿著長軸旋轉。在電鏡下觀察,菌體基本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即外膜、軸絲和圓柱形螺旋狀原生質柱,其中原生質由細胞壁、細胞膜以及胞漿內容物組成。
菌體革蘭氏染色呈陰性,但不易著色;姬姆薩染液能夠使其著色,被染成淡紫紅色,但效果較差;剛果紅負染和鍍銀染色效果好,經過鍍銀染色呈棕褐色或者黑色。
1.2 血清型
該病的血清型較多,并不斷有新的血清型被發現,在致病力、地理分布、宿主范圍上存在差異。豬主要是感染波摩那型鉤端螺旋體,但還能夠感染另外12種不同血清型菌體發病,其中以波摩那型、黃疸出血型、犬型、澳洲型以及塔拉索型最為常見。
1.3 致病性與理化特性
菌體對熱和陽光敏感,如在50℃加熱處理10 min就會被殺死;在干燥環境中易發生死亡。另外,大部分消毒劑(如高錳酸鉀、煤酚、苯酚、乙醇等)在常用濃度下都可將其殺死。
2 臨床癥狀
病豬體溫可在短時間內升高至40~41.5℃,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者完全廢絕,皮膚變得干燥,且全身皮膚黏膜發黃;眼結膜潮紅,有時出現漿液性鼻漏,經過幾天眼結膜會發生浮腫,呈現蒼白、泛黃或者潮紅;有時發生便秘,排出干硬的算盤珠狀糞便,有時發生腹瀉;部分排出黃色或者茶色尿液,甚至發生血尿,并散發腥臭味;部分面部、頜下部和頸部發生水腫。妊娠母豬患病后可發生流產或者產出木乃伊胎、死胎或者弱仔。發病后期,病豬出現抽搐,無法穩定站立,軀體搖晃,機體日漸消瘦,最后由于過度衰竭而死。
3 實驗室檢查
3.1 壓片鏡檢
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豬胸腔積液、心血、肝臟、腎臟組織進行壓片,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形態不同的病菌,菌體一端或者兩端呈鉤狀,運動活潑。
無菌條件下采集瀕死期病豬的心血、肝臟、脾臟、腎臟組織進行涂片,經過鍍銀法染色,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檢查,可見大量棕黑色、細絲狀的圓形螺旋體,菌體一端或者兩端呈鉤狀彎曲。
3.2 組織液離心法
無菌條件下,采集病豬血液(加入適量抗凝劑)、膀胱內尿液、肝臟、脾臟、腎臟以及腦組織進行適當處理,按1∶5比例加入生理鹽水制成懸浮液,接著以1500 r/min的速度進行5 min離心,然后取上清液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60 min離心,最后取沉淀物進行壓片。
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能夠看到長鏈狀的鉤端螺旋體,直徑為0.1~0.2 μm,長度在6~30 μm左右,兩端呈鉤狀,菌體不斷扭曲做波浪式運動。
3.3 細菌培養
無菌條件下采集病豬心血、肝臟、脾臟、腎臟組織,分別在希夫納氏培養液中接種,置于25℃條件下培養,每間隔5天進行1次觀察。經過15天發現培養液發出輕度乳光,之后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與病料壓片檢查結果相同。
3.4 動物試驗
選擇5只體重為150~200 g豚鼠,取以上希夫納氏培養液,給每只腹腔注射0.25 mL,同時取另外5只體重一樣的豚鼠作為對照組,不注射培養液。
結果發現對照組豚鼠經過7天依舊健康活潑,而試驗組豚鼠在接種培養液24 h后陸續表現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眼結膜發生黃染,皮膚變成淡黃色,伴有血紅蛋白尿,并在120 h內都發生死亡。
剖檢死亡豚鼠,可見皮膚、皮下組織發生黃染,肝臟呈土黃色,發生腫大,腎臟也發生腫大,并散布有壞死灶,腹水、胸水、膀胱積尿呈血色或者茶色。
無菌條件下采集死亡豚鼠的心血、肝臟、脾臟、腎臟組織進行壓片,放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也能夠看到大量細絲狀的螺旋體,不斷運動,一端或者兩端呈鉤狀彎曲。
4 防治措施
4.1 西藥治療
土霉素原粉,病豬在飼料中加入1 g/t,混合均勻后飼喂,連續使用1周;妊娠母豬應在臨產前30天服用該藥,能夠避免該病所引起的流產。
取160萬~240萬IU青霉素、100萬IU鏈霉素,適當稀釋后給病豬一次性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3~5天,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0%氟甲砜霉素,病豬按體重肌肉注射0.2 mL/kg,每天1次,連續使用5次,治療效果良好。
4.2 中藥治療
取板藍根、忍冬藤、絲瓜絡、陳皮、石膏各10 g,前4種藥物加水煎煮,接著取藥液沖調石膏粉,以上藥量適合體重中型豬使用,分成3次給病豬服用,每天1次。
也可取12 g黃芩、16 g蒲公英、12 g連翹、9 g玄參、12 g金銀花、12 g生薏仁、19 g茵陳、9 g黃柏、16 g赤芍,全部研成粉末后給病豬喂服,每天1劑,連續使用2~3天。
也可取6 g黃連、19 g茵陳、9 g黃柏、6 g黃芩、6 g大黃、9 g梔子,全部研成粉末給病豬喂服,每天1劑,至少連續使用3天。
4.3 加強飼養管理
保持豬舍環境衛生良好,每天及時清掃糞便,確保干燥。定期或者不定期進行殺蟲和消毒,避免孳生蚊蠅,特別是有較多水田、沼澤或者地勢低洼的地區更要注意。
豬場禁止飼養其他動物,如犬、貓類等,并注意滅鼠,尤其是被鼠類排泄物污染的飲水、飼料和飼草等不可再喂豬。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