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羔羊腹瀉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生羔羊出生后,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全,消化功能還不完善,極易發生胃腸道功能紊亂而出現腹瀉癥狀。由于該病的誘發因素較多,危害程度較大,一旦發生,很容易大面積傳播,造成羔羊死亡,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F主要介紹該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以期為廣大養羊戶提供幫助。
  關鍵詞:羔羊;腹瀉;發病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4-0074-02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羊飼養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羊某些疾病的發病率也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給養羊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也給食品安全帶來了的隱患。羔羊腹瀉病是新生羔羊常見臨床疾病,該病流行范圍廣,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即使經過治療得以康復,其生長發育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飼養價值不高。給養殖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廣大養殖場(戶)應高度重視羔羊腹瀉疾病的防治,做好羔羊的飼養管理、疫苗接種工作、合理治療等工作,才能獲得較好的防控效果。
  1 發病原因分析
  羔羊腹瀉病多發生在初春、秋末以及冬季等寒冷階段,或是在氣候溫差較大的季節交替時期。當給羔羊飼喂冰冷飼料、突然更換飼料、飼料配比不合理等因素都會引起羔羊腹瀉。羔羊胃腸道黏膜發育不全,胃液酸度低,酶的活性低,在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胃腸道內容物發酵不全后容易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使食糜的氫離子濃度改變,給腸內細菌創造了有利于繁殖的環境,因此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從而引起羔羊發生腹瀉[1]。具體原因主要歸納為外源病原微生物感染、飼養管理不當、母羊患病。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引起羔羊腹瀉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輪狀病毒以及肝片吸蟲和雙口吸蟲。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會造成羔羊的胃腸道消化功能發生紊亂,造成消化道內環境菌群失調,從而導致羔羊出現腹瀉的癥狀。寄生蟲感染會對肝臟和前胃黏膜等消化系統造成機械性損傷,導致羔羊消化功能異常,引發羔羊腹瀉的發生。
  1.2 飼養管理不當
  新生羔羊未能及時吃到足夠的初乳,沒有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導致機體免疫水平較低,抵抗力較差。飼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圈舍打掃清理不徹底,沒有嚴格進行消毒,圈舍條件簡陋,通風不好,溫差較大,陰暗潮濕。人工哺乳沒有按照定時、定量、定溫的原則進行,飼料配比不合理,品質不好,采食了霉變飼料引起中毒性腹瀉。
  1.3 患病母羊引起
  如果母羊患有乳腺炎等疾病,母羊體內存在的大量致病菌會通過乳汁侵入羔羊體內,從而導致羔羊腹瀉[2]。
  2 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
  通常羔羊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身體虛弱,食欲下降等癥狀;隨病情出現腹瀉癥狀,排綠色、黃綠色、灰白色水樣糞便,氣味惡臭,體溫突然升高到39℃以上,隨病情繼續發展,羔羊腹瀉加劇,糞便內可見膿性黏液、絮狀乳或是少量出血,羔羊出現脫水癥狀,眼窩塌陷,心跳和呼吸加快,最終衰竭而死。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羔羊腹瀉,其臨床癥狀也有所差異。大腸桿菌導致的腹瀉病程較長,糞便中可混有血塊,可能引發敗血癥。沙門氏菌主要以急性腹瀉為主,可能引發急性毒血癥。病毒引起的羔羊腹瀉,糞便呈水樣。寄生蟲引起的腹瀉,糞便中混有大量的腸黏膜,腹瀉癥狀容易出現反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可在糞便中看到未消化完全的飼料。
  死后剖檢可見,病羊頜下淋巴結腫大。心包內有積液,心外膜點狀出血;腹腔有惡臭味積液,肝、膽囊、脾等臟器腫大,并可見不同程度的出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小腸充血發紅,小腸黏膜脫落,大腸黏膜出血,直腸內有黃色黏稠物質殘留。
  3 診斷
  羔羊腹瀉病可根據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還要進行實驗室檢驗得出。實驗室檢測在無菌條件下,取病死羔羊的肝、脾組織接種于營養肉湯培養基和5%鮮血平板,在37℃條件下培養14~18 h,然后觀察菌落形態,挑取疑似菌落進行平板劃線培養,再進行分離純化并染色鏡檢,將純化后的單個菌落生化分析鑒定,進行確診。
  4 防治對策
  4.1 加強飼養管理
  確保新生羔羊及時吃到足夠的初乳,初期母羊哺育羔羊能力較差,要做好人工哺乳,人工哺乳方法要規范。羔羊進行適時補飼,訓練采食草料,同時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補飼飼料品質優良,禁止飼喂霉變、冰凍飼料。加強日常管理,避免因應激而引起腹瀉,做好圈舍的清掃與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環境內各種污物,減少環境內致病微生物的數量。給羔羊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做好環境通風和防寒保溫工作。
  4.2 免疫接種
  為防止羔羊出現不良反應,不能直接給羔羊注射疫苗。母羊可在產前35~40天接種四聯苗(即羔羊痢疾、猝狙、羊快疫、腸毒血癥),能夠預防感染魏氏梭菌病而導致的腹瀉;在產前21天注射K88、K99等雙價基因工程苗,可有效預防感染大腸桿菌而導致的腹瀉[3]。與此同時,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預防母羊感染其他病菌,降低羔羊感染疾病的概率。
  4.3 加強妊娠母羊的飼養管理
  母羊在妊娠后期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對體內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還會影響初乳的品質以及所含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這對新生羔羊能否獲得較高母源抗體保護有著重要作用。根據母羊妊娠階段的營養需要,合理配比飼料,確保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充足補充,要精細化飼養,及時喂料,給足飲水,促進母羊產后分泌乳汁充足,以滿足新生羔羊的生長需要。做好產后母羊和新生羔羊的護理,尤其是加強弱羔護理,避免羔羊窒息、餓死、凍死。
  4.4 合理用藥
  目前,該病在預防和治療上主要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和磺胺類藥物,可在羔羊出生后7天內,灌服環丙殺星或者恩諾沙星。為防止腹瀉羔羊脫水,應及時補水、補鹽和補糖。臨床實際用藥時應考慮抗藥性因素,根據藥敏試驗合理用藥,避免產生抗藥性。該病也可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達到清熱解毒、澀腸止瀉、健脾利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俊仙,章建喜,麥爾哈巴·穆太力普,等.羔羊腹瀉的診斷與治療[J]. 畜禽業, 2018(8):121-122.
  [2] 馬曉燕.羔羊腹瀉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新疆畜牧業,2016(Z1):19-20.
  [3] 李建平.羔羊腹瀉的病因、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 2018(9):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2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