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討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社會適應能力是學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需要高職院校將此能力與具體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予以科學化培養,方能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社會、適應崗位需求,成長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新型化人才。本文在闡述了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作用之后,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培養策略,以期能夠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職  體育教學  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b)-0173-02
  社會適應能力的欠缺會對學生終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需要將校內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依托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力,以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盡快適應崗位需求。
  1  必要性
  1.1 滿足就業需求
  以體育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為了滿足就業需求。當前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企業若想增強競爭力,突破口還是在人力資源上,所以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比較重視對畢業生心理素質的考察,求職者若是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進行面試,無疑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就有必要利用校內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就高職當前開展的課程而言,最適宜培養學生適應能力的課程是體育課程,因為該課程以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為主,在進行項目訓練的時候,著重強調心理與身體的平衡化[1],基于此,可以以體育教學為載體,借助足球、羽毛球、籃球等項目,開展小組競賽,以輸贏作為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催化劑,讓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包括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能夠以飽滿的熱情對待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1.2 滿足學生需求
  以體育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為了滿足學生需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產品遍布千家萬戶,雖然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也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中摻雜的不良信息也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部分高職學生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不僅因此荒廢了學業,也對身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諸如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2],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或許在校內還不甚明顯,但一旦畢業,自身發展不足的劣勢將會暴露無遺,基于此,也需要以體育教學為載體,加強對學生適應能力的訓練。
  2  積極作用
  2.1 有利于團體凝聚力的培養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項學習任務或是工作任務的完成,僅僅依賴于個體的力量雖也能完成,但若想取得創造性成功與價值,還需借助團體的力量。當前高職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成長環境決定了學生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聽取他人的有效意見,更遑論互相配合完成目標計劃,這種性格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在學習階段可能并不甚明顯,但是一旦步入工作崗位,這種缺陷只會對個體造成身心傷害,所以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力,使其能夠在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就需要在校內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在體育教學之中,一項體育活動的開展往往需要多個個體相互配合,否則難以取得勝利,所以說體育教學具有培養團體凝聚力的作用。
  2.2 有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體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這項能力的培養也能借助體育教學的力量,這主要是因為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師生間、生生間必須要進行交流才能明確彼此的意圖,有時候除卻語言交流,還必須要使用肢體交流、眼神交流等,這些行為的變化,對于學生掌握人際交往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體育教學多在開放環境中進行,就更能消除學生膽怯、羞于開口的不良情緒,反而能夠讓學生在下意識的互動中,增強情感體驗,所以借助體育教學這個載體,能夠起到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
  3  策略探討
  3.1 優化教學內容
  借助體育教學形成對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具體來講,教學內容的優化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結合時代特色[3]。高職院校的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當前國家提出的有關體育的政策與活動進行,這既是出于提升教學質量的實效性考量,也是出于帶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考量,對此,需要教師予以高度重視;第二,結合學生需求。結合學生需求是指體育教學要從實際出發,選擇一些對學生有所幫助且能夠引起學生參與興致的項目,長期以來,體育教師惰于備課,教學內容多沿用以往的傳統內容,這些傳統性的活動項目學生從小學階段訓練到高職階段,已然失去了參與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有必要優化教學內容,通過豐富體育活動項目,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求知欲望的引導下,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三,結合學生年級。結合學生年級是指教學內容的優化可以以學生的年級為基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例如對于大一的學生,就應當以基礎課程的開展為主,體育教學的重心要放在發掘學生創造性方面;對于大二的學生,就可以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開展個性化教學;對于大三的學生,則需以引導為主,實現“三自”教學,也即學生可以按照專業課的安排,選擇參與體育教學的時間、內容以及地點。
  3.2 磨煉學生意志
  意志訓練也是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一般來講,學生在參加體育訓練時,不僅會受到生理負荷,也會受到心理負荷,每一訓練步驟的實施,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種身心上的磨煉,且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所以借助項目訓練,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其能夠具有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心性。同時,比賽的開展有輸就有贏、有贏就有輸,學生會在輸贏、取舍之間出現較大的情緒變化,此時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并開展挫折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竟此時學生正經歷了一場強烈的心理沖擊,進行心理教育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育的效果也更為明顯,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教學藝術的應用。
  3.3 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素養直接關乎到體育教學的質量,所以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有必要從教師素養著手,對教學做出革新,具體來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素養:第一,轉變教學理念。就業形勢的變化,使得知識型人才不再成為企業爭相招聘的人才類型,就當前就業現狀來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更受企業青睞,所以需要體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實現知識為本向技能為本的人才培養計劃的轉變,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增強社會適應力。第二,強化理論知識。體育教師不僅要對體育教學做出合理安排,還要選擇適宜學生年齡的訓練項目,所以必須要具備較強的基礎理論知識,否則難以勝任該工作崗位。第三,實施培訓制度。教學活動能否高效開展,除了依賴于教師體育知識儲備之外,還需教師有過硬的教學功底,而這一部分內容是當前高職教師普遍欠缺的,所以通過搭建學習平臺,給予教師崗位訓練,使其能夠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助力于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將大有裨益,需要教師積極配合。
  4  結語
  總之,社會適應能力的欠缺是制約學生長遠發展的一項瓶頸,基于就業需求與學生成長需求兩方面的考慮,需要借助體育教學對學生的適應能力進行科學化培養,以便提升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實現真正的素質化教育。
  參考文獻
  [1] 徐永剛.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0):94,97.
  [2] 俞海方.淺談體育教學對高職院校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17(9):120.
  [3] 余梅英.交往理論引導下的職業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10):127-1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74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