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鵝育成率低的原因及提高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鵝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食草水禽,不僅具有抗病力強、耐粗飼等特點,而且飼養成本低,周期短,經濟效益高。但也有一些養殖戶仍然沿襲著傳統的養鵝方法,還沒有形成科學的飼養管理及科學的防控疾病的觀念,特別是雛鵝時期,雛鵝的成活率低是養鵝生產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從調查的數據來看雛鵝成活率約在80%左右。90%的雛鵝死亡多集中在3~20日齡,引起雛鵝死亡的因素中飼養管理方面約占60%,疾病方面引起的死亡約占40%。
關鍵詞:雛雞;育成率低;原因;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S83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3-0019-02
1 雛鵝育成率低的原因
1.1 雛鵝飼養管理技術落后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村養鵝還是以農戶為單位的飼養模式,飼養者也大多是當地的農民,其所具備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而飼養雛鵝的圈舍多破落,也不具備符合條件的衛生狀況,日常提供給雛鵝的飼料也存在比較單一的缺點,而且也沒有相應的飼養量增加,日常給予雛鵝的飼養管理措施也不夠科學合理。
1.2 重藥物治療,輕日常預防
確保雛鵝正常生長發育應該是建立在平時的環境控制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基礎之上,畜牧飼養實際生產中應該遵循的“防重于治”理念,尚未在廣大的農村飼養工作中加以運用?;鶎拥牟簧亠曫B者并沒有給予“防”足夠的重視,忽視日常的消毒、預防性投藥以及高質量疫苗方面,卻信賴藥物的治療,所以基本的飼養狀況就是雛鵝不病便不進行治療的現實狀態。而目前疫苗市場也呈現混亂的狀況,貪圖便宜的飼養者追求經濟利益會購買低價無效的劣質疫苗,雛鵝接種之后自然會出現免疫失敗的結果。
1.3 盲目用藥
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飼養戶會在日常生產中備有多種功效的藥物,會盲目在雛鵝采食的飼料添中加藥,甚至還有亂用藥物的行為存在。給雛鵝投喂藥物的時候存在盲目加大劑量,或者是長久給雛鵝使用抗菌藥物的錯誤做法,有的飼養者甚至會任意將幾種不同功效的藥物進行混合,最后直接導致藥效的損失。
2 提高雛鵝育成率的措施
2.1 改進生產技術,強化飼養管理
出殼后至22日齡是雛鵝,特點是絨毛比較稀,對于體溫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差,也沒有比較強的消化能力,表現出怕冷熱和潮濕的特點,具體的育雛技術介紹如下。
育雛舍及設備:飼養者應該在進雛之前的2周,就將育雛室進行徹底的清掃,生產中通常是采用清水加以沖洗,之后還可以用2%的火堿水溶液對育雛室的地面、墻壁加以噴灑,除此之外,還要對育雛室及其設備采取熏蒸式的消毒處理。
選好雛鵝:選擇鵝苗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免疫過小鵝瘟疫苗、副黏病毒疫苗母鵝的后代,實際生產中選擇雛鵝主要遵循“一看二摸”的原則,所謂的一看就是指觀察雛鵝的精神狀態和絨毛的色澤;二摸就是要求飼養者用一只手托住雛鵝的頸部及胸部,然后用另一只手由雛鵝的背向后摸至其尾部,檢查其腹部的脹大情況的同時觀察抓摸時雛鵝的反應。
運輸注意事項:在運輸雛鵝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其受到寒冷或者是高溫的條件刺激。我國每年的初春時節氣候普遍都比較寒冷,所以運輸雛鵝時采用封閉式的車輛比較適宜,但是應該避免在運輸箱內裝載過量的雛鵝,否則實際運輸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擠壓而死的不良情況,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適時飲水和開食:雛鵝在出殼24 h之后,大多會表現出啄食動作或者是發出叫聲,這個時候就應該給其提供飲水并且加喂飼料,實際生產中要按照先給飲水后喂料的方式進行。雛鵝的第一次飲用水中加入0.02%比例的高錳酸鉀水溶液,這樣能夠充分滿足雛鵝對水分的需要情況,同時可以刺激其食欲,并且具有清理消化道而促進胎糞排出的效果。最初幾天內給雛鵝供應溫開水比較合理。生長至3日齡的雛鵝,應該采食小米、碎米或玉米面,這些食物應該是用開水燙過或者是蒸煮至八分熟的,同時應該將蛋黃添加在其中,通常添加比例是每10只雛鵝加1個蛋黃。雛鵝采食的飼料應該呈濕而不黏、保持散狀的狀態,通常每天給雛鵝飼喂6~8次(夜間投喂2次)為宜。雛鵝從采食熟食應該逐漸過度到采食生食,切忌突然進行生熟的更換,給雛鵝造成應激刺激。雛鵝4日齡開始就可以采食適量的青綠飼料,避免雛鵝采食過量可以實行先喂精料的方式。而生長至11~20日齡的雛鵝就應該以采食青綠飼料為主,其中應該配比精料比例占日糧的20%~30%為宜,實際生產中伴隨著雛鵝日齡的增長和活動能力的增強,可以酌情采取放牧處理。飼養者采取大群飼養雛鵝的方式時,應該先將體質偏弱且發育較緩慢的個體挑揀出來,暫時進行分群飼養的方式,盡量給其多提供精料,并且要求飼養者加以細心的護理,待其生長狀況追趕上群體的整體水平之后,就可以進行正常的合群飼喂措施。
合理喂料:精料可用全價顆粒飼料,青飼料可喂給白菜、胡蘿卜、苦麻菜等野菜。飼喂時要注意喂量,一般每100只雛鵝日喂量為:1~2日齡時喂青飼料0.7 kg、精飼料0.4 kg;3~6日齡時喂青飼料2 kg、精料0.7 kg;7~9日齡時喂青飼料3.5 kg、精料2 kg;10~15日齡時喂青飼料7 kg、精料3.5 kg。以后逐漸增加,切忌喂干料,以防雛鵝飽食后因口渴而大量飲水導致腸破裂而死亡。
2.2 加強消毒,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種蛋在入孵之必須經歷嚴格的消毒處理,實際生產中可以先采用0.1%新潔爾滅溫溶液(40℃左右)對種蛋進行浸泡式的消毒方式。種蛋在晾干之后再置于孵化器內采取熏蒸式的消毒處理方式,通常應該保證每立方米的空間采用高錳酸鉀15 g、福爾馬林30 mL,室溫適宜控制在24℃以上,而相對濕度保持在74%~80%,然后處于此種條件下產生的氣體對于種蛋進行20~30 min的熏蒸消毒,然后還要進行適當的通風處理,以排出熏蒸所用的氣體。
雛鵝群的免疫程序,應該根據當地疫病的實際流行情況而合理的制定,力爭給雛鵝進行科學性的免疫注射,主要目的就是保證雛鵝的育成率。
2.3 了解雛鵝常見病,避免盲目、濫用藥物
在對雛鵝科學飼養管理的同時還要做好防疫滅病工作?,F介紹雛鵝常見病,如小鵝瘟、禽霍亂、副黏病毒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小鵝瘟:該病潛伏期為3~5天。出殼后3~5天最初發病的雛鵝常為最急性,不見有任何前驅癥狀,一發現即衰竭倒地兩腿前后踢蹬,不久死亡。該病的預防包括給種鵝接種疫苗和雛鵝接種疫苗兩部分。利用弱毒苗和油佐劑滅活苗免疫母鵝是預防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小鵝瘟血清對該病的治療有一定效果,給藥越早治愈率越高,處于中、后期的病雛鵝治愈率往往比較低。
禽霍亂:最急性型無癥狀突然死亡,多發生于流行初期。急性型病鵝閉目呆立,不愿下水,飲水增多,精神不振,食欲廢絕,下痢,糞便呈草綠色,體溫41~43℃,病程2~3天。慢性型多發生在該病流行后期,鵝消瘦,腹瀉,有關節炎癥狀。采用定期投服抗生素結合疫苗接種的辦法來控制該病的流行。2月齡以上鵝胸部肌肉注射1~1.5 mL,半個月后產生抗體,免疫期持續6個月。對于發病鵝用0.02%復方新諾明拌料,個體治療采用青霉素、鏈霉素聯合肌肉注射3天,每天2次,基本可以控制該病。
副黏病毒病:患鵝少食或不食,但飲水量增加;排黃色或綠色水樣稀糞;部分病鵝表現甩頭、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病后期表現扭頸、轉圈和仰頭等神經癥狀。對發病鵝緊急注射鵝副黏病毒油乳劑苗2~3 mL,同時注射雞新城疫卵黃抗體3 mL,有一定療效。用中草藥和抗生素進行輔助治療,經4~5天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3 結論
鵝雖然具有耐粗飼、易管理等特點,但由于管理不善、疾病因素常常導致雛鵝的高死亡率,影響經濟效益。在生產實踐中推廣科學的飼養管理措施及疾病防治辦法,取得明顯效果,鵝的育成率提高10~15個百分點,為農戶增加了經濟效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