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課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勢態推進。而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體現了新的課程觀。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生物 教學策略
一、當前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初中生物學科沒有得到足夠應有的重視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仍有眾多學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問題。對于不參加中招考試的生物課重視不夠,每周僅安排兩課時課堂教學時間,其它時間不允許占用。輔助教學的教具、掛圖、模型等更是不愿投資.實驗儀器要么不愿買,要么上級配發了也是束之高閣。素質教育成了口號,致使初中生物基礎教育陷入尷尬境地。
2.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由于生物沒列入中考科目,上上下下都將其視為“副科”而打入“冷宮”。這樣就造成了教師教學熱情不高,極少生動講解,不愿對課堂效果進行研究,固守陳舊的教學方法,甚至上課時不愿攜帶掛圖、模型、生物標本等直觀教具。教師的消極情緒又反過來刺激學生的厭學情緒,致使學生對生物課不重視,上課做其他學科的作業或復習中考科目。教師和學生的“負面”情緒相互影響,使原本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失去了魅力而枯燥無味。
二、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1.改變教學觀點
教學不僅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教學生了解怎樣去學,如何才能學到知識,怎樣將舊知識轉化成新的知識。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實驗是該學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解決實驗材料等問題,完成教學目標所規定的各項實驗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自學能力。例如,在講授“種子的結構”一課時,我曾讓每位同學自己回家用綠豆或黃豆發芽,仔細觀察種子的結構,并與課本中的圖比較,學會看圖。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動腦去想:平時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豆子發芽有幾種方法?并對自己的實驗結果做出推測和解釋,發表自己的認識或看法,這樣大家對種子結構印象就很深了。這樣讓學生走出課堂,更靈活地學習,主動探索,獲得知識,并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改變教學方式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教學過程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即為達到教學目標,對教什么、怎么教、達到什么結果所進行的策劃。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設計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也要相應地對教材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改革,努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在評價方式上,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總評的方式。不僅看學生期末考試能考多少分,而要結合學生的平時作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進行評價。有的同學對書上的理論知識理解能力差,作業總是出錯,但他的動手能力和積極性很高;有的學生雖然動手能力不高,但學習的主動性極強,即使做得不好,但還是認認真真的去做了。對這種學生,應肯定其突出的一面,并給予鼓勵和表揚,進行客觀的評價。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以往學生認為生物是副科,不參加中考,因此,學生根本不把這種所謂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興時學一點,大部分時間則把生物課當休息課。面對這種現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初中生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好動,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故往往有的學生在活動開始時熱情高漲,但中途則因缺乏毅力、最后失去興趣而堅持不下去。對此,切忌盲目批評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經常給予學生恰當的鼓勵,而對學生在探究中的大膽質疑、創新的設計研究方案,教師應及時表揚;即使有的學生因知識或其他原因所致使探究失敗了,教師仍應肯定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特別是在傳授知識時,應盡量收集學生所關注的問題,在有關章節的教學中,適當穿插介紹生物科學的尚待攻破的難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物科學與每個人密切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生命知識的欲望,調動其主動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各盡所長,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
4.培養學生生物實驗的實踐能力
許多學生對生物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他們看來,生物實驗只是一種“好玩”的現象,未從根本上深入領會生物實驗的本質作用,比如許多學生只是關注實驗過程,而不愿意去探究實驗背后最本質的理論知識,不愿分析出現這種實驗現象的原因和機理。針對這種現狀,作為生物教師應該想辦法培養學生關注產生生物現象的原因,關心在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積極思考問題,比如在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實驗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細胞層層重疊,通過認真獨立思考,可以初步分析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洋蔥鱗片葉表皮沒有充分展平,二是制作玻片過程中,壓片沒有充分壓制好,導致同一個實驗,所觀察到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顏色深淺不一,學生經過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自行分析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與染色時間短有很大關系,通過生物實驗的開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更好的掌握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從而從根本上擺脫做生物實驗“好玩”的心理,養成主動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
5.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創造性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也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求異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不拘泥于一點或一條線索,而是從已有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法規、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多種不同的結果。如學習“種子的萌發”一課中,如果只是簡單的講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設計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然后把自己做出來的結果帶到學校,再通過同學間的相互討論得出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探究實驗的增加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機會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并要為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學生還要通過實驗,找到足夠的證據來檢驗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他們把自己在實踐中的新發現新見解說出來,并給予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和辯駁的機會。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的結論,他的印象將更深刻,以后學習的激情更強烈。
總之,新課改的實施,明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激情,大部分學生不再把學習生物學當作負擔,原來認為生物課可有可無的思想也大有改變。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參考文獻:
[1]馬維和.以探究為導向的信息技術與中學生物課程整合教學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報,2008.
[2]鄧玉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果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報,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0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