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現狀及綜合防控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城市發展,生態環境破壞,大量有害生物侵入,給深圳灣紅樹林濕地造成嚴重威脅。綜述了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的危害現狀和發展趨勢,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控措施。
  關鍵詞: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綜合防控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有“海上森林”之美稱,為世界珍稀植物。紅樹林是生長在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統,對于維持海岸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因其抵制風浪、保護海岸的能力,也被稱為“海岸衛士”。
  深圳灣(N22° 24’18”~N22°32’12”,E113° 53’06”~E114°02’30”)位于珠江口的東部,為一開口向西南的半封閉性小海灣,面積約100 hm2,兼具河口和海灣的性質,跨越深圳香港2個國際大都市。在深圳灣生長著世界珍稀植物紅樹林,其東南側為受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保護的香港米埔紅樹林,北面為深圳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者共同構成了國際知名的后海灣紅樹林濕地。該區域有紅樹植物9科16種,主要紅樹植物包括本地紅樹種白骨壤、秋茄、木欖、桐花樹、老鼠筋以及外來紅樹海桑、無瓣海桑等。深圳灣也是東亞——澳大利亞國際候鳥遷徙的越冬地、中轉站和加油站,此地記錄的鳥類超過380種,每年有60多種、近lO萬只鳥類在此越冬、棲息,其中,世界極度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的數量占全球總量10%以上,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
  近年來,由于氣候環境變化以及深港兩地經濟高速發展,灣內水質較差,氮磷等含量超標使得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加上填海造地、城市建設占用濕地等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導致紅樹林及周邊環境遭受破壞,改變了海洋生態平衡,致使害蟲天敵種類和數量以及群落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從而造成近年來磷翅目食葉害蟲如海欖雌瘤斑螟、螟蛾、夜蛾等有害生物的侵入。它們危害嫩梢、嫩枝、果實、花蕾和葉片,嚴重時會造成紅樹林成片干枯,對紅樹林的開花繁殖影響很大,威脅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收集和整理近年來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研究成果和有關文獻,以期提示目前深圳灣紅樹林有害生物的危害現狀和趨勢,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控措施。
  1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危害現狀
  1.1病害
  深圳灣濕地出現危害紅樹林的主要病害為灰霉病、葉斑病,其中,海桑苗灰霉病是嚴重危害海桑幼苗的1種新病害,主要引起高約10~60cm的幼苗中上部莖葉萎蔫、潰瘍,后期呈立枯型死亡。其它病害包括主要危害木欖和桐花樹的葉斑病,危害秋茄的莖腐病,危害桐花樹的煤污病等。
  1.2蟲害
  最早報道的紅樹林蟲害為食葉害蟲螟蛾,2001年發生在福建彰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危害白骨壤葉片,后經鑒定,此蟲為鱗翅目瘤斑螟科海欖雌瘤斑螟。海欖雌瘤斑螟是近20年來危害華南地區白骨壤的主要蟲害,也是深圳灣濕地危害紅樹林最嚴重的蟲害,每年均有發生,嚴重時因幼蟲啃食葉片造成大面積白骨壤干枯,且危害貫穿整個開花結果繁殖期,幾乎所有的白骨壤都不能開花結果,無法繁殖下一代幼苗,使得白骨壤種群正常生長和繁衍受到嚴重影響,白骨壤種群衰退明顯。20世紀調查,危害深圳灣區域紅樹林的蟲害除了海欖雌瘤斑螟外,還有危害白骨壤的雙紋白草螟、吹綿蚧、葉蜂以及危害桐花樹和秋茄的尺蠖、葉蟬、絲脈蓑蛾、咖啡豹蠹蛾等。在1995~1996年,深圳引種的紅樹植物無瓣海桑曾遭受豹蠹蛾危害嗍。2015年以來,蟲害主要包括斑點廣翅蠟蟬(無明顯危害,但在深圳灣區域的紅樹植物或周邊半紅樹植物大量寄生產卵),危害白骨壤的海欖雌瘤斑螟,危害楊葉肖瑾的棉大卷葉螟,危害海桑的報喜斑粉蝶等,其中以廣翅蠟蟬數量最多,但危害最嚴重的蟲害仍然是海欖雌瘤斑螟,這2種也是該區域每年的主要防治對象。
  1.3外來生物入侵
  據初步統計,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內的外來植物共計101種,占所有維管束植物的28.99%,比例已超過114;其中入侵植物38種,占所有維管束植物的10.72%。在這些入侵植物中,飛機草、薇甘菊、馬纓丹、蒺藜草、落葵薯、鉆葉紫菀、小蓬草、一年蓬、圓葉牽牛、鬼針草屬于國家環??偩止嫉?批29種外來入侵植物,薇甘菊、南美蟛蜞菊、銀合歡、馬纓丹屬于世界上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種。在保護區已經造成嚴重危害的入侵植物有銀合歡、五爪金龍、南美蟛蜞菊、薇甘菊和飛機草。這些入侵植物在保護區的陸域林地、基圍魚塘陸岸、鳳塘河口等人為干擾較多的地方分布范圍較廣,往往形成了單優群落。另外,人工引種形成的海桑、無瓣海桑紅樹林群落,雖然目前沒有納入外來入侵生物類別,但因其耐鹽、耐淹能力優于本土紅樹,能快速促淤造陸,且繁殖力強、生長迅速,在紅樹林前沿形成優勢群落,侵占灘涂,占領了鳥類特別是水鳥的覓食空間,在深港兩地均是屬于要嚴格控制的植物,每年會定期清理灘涂幼苗,已長成的海桑無瓣海桑群落逐年砍伐、并用本土紅樹取代。
  1.4其它有害生物
  螃蟹及鳥類會對紅樹林發生危害,螃蟹是紅樹林苗期及幼樹期重要的有害生物,海桑、無瓣海桑以及白骨壤等種子發芽后極易被螃蟹(主要為招潮蟹)鉗斷莖干或葉片,咬啃幼樹莖基韌皮部或胚軸,造成死亡,成為引種育苗的首害;冬候鳥主要危害紅樹幼苗的莖葉。團水虱、藤壺也對紅樹植物產生了危害,特別是團水虱,若不加以控制,后期危害可能泛濫。
  2深圳灣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
  深圳灣每年都針對蟲害進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防控形勢仍不容樂觀,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控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2.1城市生態系統環境惡化,天敵減少
  深圳灣位于城市中心,受城市發展影響很大,幾乎所有喬灌林地都被開發利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以北的陸地(包括林地)和基圍魚塘,60%以上被城市建設占用,原有由灘涂紅樹林、基圍陸灌草叢和陸地喬、灌、林3大植被類型組成的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被種類單一、結構簡單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所取代。福田紅樹林及周邊的物種減少,天敵昆蟲和食蟲鳥種類和密度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環境明顯惡化,這是紅樹林蟲害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因灘涂淤積、老鼠筋等草本植物大量繁殖,搶占螃蟹生存地,使得團水虱天敵招潮蟹大幅減少,加上水質富營養化較嚴重,團水虱開始泛濫、危害秋茄等紅樹植物,有嚴重趨勢。   2.2位于深港兩地,面積大,難全面防控
  深圳一側的紅樹林面積有100hm2,加上香港一側近300hm2的紅樹林,面積較大,且因為深港防控理念不同,難以統一防控,造成防治不徹底,還有可能成為有害生物遷移的一個驅動因素。
  2.3
  防控技術和手段薄弱
  人工手噴藥是當前的主要防控手段,且噴灑藥物主要以Bt、白僵菌等生物農藥為主,雖然及時噴灑后能有效控制,但存在因監測不及時,易錯過最佳防治時期,仍有爆發的可能。另外,長期使用農藥會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結果更易造成害蟲大規模爆發。
  3深圳灣濕地紅樹林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措施建議
  3.1恢復堤岸草本植物多樣性,營造昆蟲天敵環境
  深圳灣濕地離城市太近,應在濱海大道與深圳灣之間種植高大喬木為主的植物隔離帶,減少過往車輛及人流影響。同時,紅樹林群落與基圍魚塘之間的過渡地帶,大幅度種植適宜紅樹林害蟲天敵棲息的稀疏灌木叢和低矮草本植物,降低高大喬木樹種高度和密度,營造出適宜蜘蛛、蜜蜂、蠅類等昆蟲棲息環境,恢復天敵昆蟲種類和種群數量,并確保昆蟲從基圍魚塘遷移到紅樹林的路線暢通,保障紅樹林群落子系統和基圍魚塘子系統的整體連通性,進而形成“灘涂一紅樹林一基圍魚塘一陸地植被”結構和功能相互聯系、融合貫通的完整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體系。
  3.2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實行深港一體化管理
  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和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同處深圳灣,是同源發育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港方已于1997年加入了《拉姆薩爾公約》,成為國際重要濕地,但深圳福田紅樹林一直未加入,后期應積極推動深圳方加入該組織,分享國際濕地保護組織對紅樹林濕地的關注、支持與保護。加強與港方的聯系與交流,凡涉及深圳灣沿岸的工程項目建設,都應建立深港合作與信息互通機制,及時交流、評估項目建設可能對深圳灣濕地環境的影響,做到信息互通、攜手合作、共同治理。
  3.3加強生態監測和科學研究,提高防治效率
  開展多學科的綜合性資源本底調查,完善保護區資源數據庫。構建深圳灣紅樹林濕地資源環境綜合監測和評估體系,及時掌握灣內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并進行溯源分析,找出造成環境質量變化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措施,對重大工程和重點功能區進行監測并建立預警制度。加強科學技術研究,研發昆蟲性信息素防治害蟲,實現高效、無毒、不傷害天敵、不污染環境且主動防治的理想境界。
  3.4加大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力度,實現全民保護的理想狀態
  針對目前人們對濕地尤其是紅樹林濕地認識不足這一問題,加大對濕地的宣傳力度,形成政府重視、媒體關注、公眾參與的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方式,增加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促進濕地保護管理日?;?,使人們能自動自覺將濕地保護納入日常生活中,認識到保護濕地資源和合理利用資源是關系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事。充分發揮周邊福田紅樹林自然學校、深圳灣濕地教育中心、華僑城自然學校等教育機構的科普優勢,展示濕地的功能和價值,加強濕地科普教育,實現全民保護的理想層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5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