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知識遷移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中化學教學內容中的概念抽象,知識點繁雜,加之高中生化學思維能力和變通能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是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策略
知識遷移是一種利用舊知識影響新知識的生成,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學習方式。通過知識遷移,學生能夠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只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就能以此為基點不斷生成新知識,使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故知識遷移不受教學過程的限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知識遷移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落實了終身學習理念,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抽象、復雜,學生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無法深刻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導致高中化學的教學效果欠佳。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對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強化概念教學,奠定遷移基礎
知識遷移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而化學概念是學生認知化學知識的起點,但高中化學教學內容中的概念過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概念教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化學概念的內涵,為知識遷移奠定良好基礎,進而使學生具備知識遷移的能力。如在“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一節的教學中,“同分異構體”的概念是學生學習烷烴的基礎,故在組織學生構建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分子結構模型時,引導學生發現丙烷的分子結構既可以是“四碳鏈”式,也可以是“三碳鏈+一碳”式,性質各異,但分子式卻相同,與無機化學物的構成特點有明顯區別,此時再引出“同分異構體”這一概念,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加深學生對“同分異構體”概念內涵的理解。
二、重視歸納總結,培養遷移習慣
知識遷移的關鍵是找到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要學習的新知識之間的聯系性,進而利用舊知識完成新知識的生成,實現自主學習。高中化學的知識點繁雜多樣,記憶困難,但許多知識點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歸納總結關系密切的知識點,并通過對比突出各知識點的個性和這類知識的共性,幫助學生養成知識遷移的習慣。如在“化學鍵”一節的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回顧“金屬鍵”“離子鍵”和“共價鍵”三種化學鍵的相關知識,從“物質類型”“包含元素”“成鍵微?!焙汀俺涉I作用力”等方面進行梳理,并以對比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表格發現三種化學鍵的共同點和各自的特殊之處,學會利用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來探究新知識。
三、消除思維定式,避免負向遷移
知識遷移根據其對新知識的學習的影響,可以分為促進新知識學習的正向遷移和阻礙新知識學習的負向遷移,只有正向知識遷移,才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新知識的內涵,負向知識遷移只會讓學生陷入學習誤區,對新知識的理解出現偏差。高中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存在思維定式,習慣通過類比方法來理解所學的化學知識,易造成相似知識點的混淆。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強調相似知識點之間的區別,消除學生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方法來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避免知識負向遷移。如在“元素周期律”一節的教學中,通過對比C和Si來說明同族元素在原子結構上的共同點之后,應及時強調二者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區別,避免學生在學習SiO2的相關知識時,根據CO2的化學性質主觀推測SiO2的化學性質,保證知識正向遷移。
四、注重變式訓練,提高遷移能力
知識遷移要求學生思維靈活,能夠舉一反三,合理有效地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但高中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僵化,變通能力較差。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變式題目訓練鍛煉學生的變通能力。如先設置習題:“找出FeO、Fe2O3、Fe3O4、Fe3O4·H2O四種含鐵化合物中含鐵量最高者”,引導學生發現可以通過“Fe6X”這一通式跳過復雜的計算過程,直接比較四種化合物中鐵的含量;然后設置變式題:“求燃燒1mol CH3COOH所需的O2”,對學生進行遷移性引導,讓學生參照原始習題的解題思路,將“CH3COOH”轉化為“2C·2H2O”,直接通過C與O2的化學反應來簡化計算,進而啟發學生的變通思維,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通過強化概念教學、重視歸納總結、消除思維定式和注重變式訓練等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而提高高中化學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田家龍.高中化學教學中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7(32):88.
[2]王靜.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12):30.
編輯 郭小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