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認識并探究科學,使學生既能夠認識到科學的積極價值,也能夠認識到科學的消極因素,在化學課堂中培養自身的科學風險認知能力與決策能力。本文以《鈉、鎂及其化合物》(蘇教版必修1)的教學單元內容為例,淺談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核心風險認知;決策能力
科學知識的不確定性、科學探究的不規范及主觀上的科學風險認知局限等因素,構成了科學風險的根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強化科學風險認知、培養科學探究精神、規范化學實驗操作、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等策略,讓學生認識科學風險發生的要素及如何預防風險發生,即使有可能發生的科學風險,也能臨危決策應對,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
1.強化科學風險認知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強化學生的科學風險認識,使其認識到科學的兩面性,不要過于迷信科學,而忽略了科學風險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知性。調查表明,高中生對科學風險的主觀評估及認知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科學風險決策水平及應對能力。當一個人的科學知識結構越完整,他對風險的評估及控制也就越理性。在《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教師設疑啟思:日常生活中制作煙花或照明彈常常用到鎂粉,這是利用了鎂的什么性質?學生明確:鎂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順勢設疑以強化學生的科學風險認知:鎂帶燃燒時要注意發出的強光對眼睛的傷害。那么,人們在制作煙花或照明彈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學生明確:計算鎂粉的使用比例;掌握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識,鏈接課外趣味實驗“粉筆炸彈”:某興趣小組根據所學化學知識做了個趣味小實驗,他們將紅磷和氯酸鉀按比例混合拌酒精,填入挖空的粉筆中,晾干后制作成“粉筆炸彈”,將粉筆往地上摔,產生爆炸現象。不幸的是,他們也被炸傷。你能說說原因嗎?如果你要對他們的實驗操作進行改進,應如何做?首先,列出化學方程式5KClO+6P=5KCl+3PO,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實驗藥品的混合比例。其次,明確容易產生風險的三點:紅磷與氯酸鉀干拌容易發生爆炸;“粉筆炸彈”制成后不能久置;廢棄物不能隨意丟掉,混合物用不完不能回收,要在鐵盤中點燃。
2.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重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一種方法,盡可能地讓學生形成謙虛、謹慎的科學探究態度,而不是盲目自信,想當然地理解化學問題。不少學生是實驗探究時,圖簡單省事,在某些氣體燃燒之前不驗純,導致實驗結果與預期有出入,甚至發生爆炸現象。在《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在探究鈉燃燒的實驗之前,教師以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在所學的化學知識中,有沒有因為條件不同導致產物不同的。學生通過思考,舉出碳與氧氣燃燒的例子,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生成一氧化碳。同樣,鈉與氧氣的燃燒也是如此。教師設疑,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明明教材上說金屬鈉是銀白色的,可是觀察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屬鈉,其表面卻不是銀白色的,這是為什么?假如金屬鈉失火了,該如何處理?能用水撲滅嗎?為什么?這樣,在高中化學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問題的引領下多多思考,多多科學探究,其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自然會提高。
3.規范化學實驗操作
化學實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科學認知與規范操作?;瘜W實驗操作不規范,容易使潛在的科學風險發生,產生或多或少的危害。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熟悉基本的正確操作方式,使其明白如何使用膠頭滴管、怎樣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用試管給液體加熱的注意事項,不同氣體的收集方法等,以減少科學風險,減少化學危害的發生。在《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探討鈉的保存方法及原因。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明確:鈉應當保存在煤油中,若暴露在空氣中易被氧化。這時教師讓學生判斷這一實驗操作:為探究“鈉的性質”,某同學用手拿出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去表面的煤油之后,拿小刀切開,觀察鈉表面顏色的變化。請你找出該同學操作不當之處。學生結合所學的有關金屬鈉的性質,探討交流得出:該學生直接用手拿金屬鈉是不正確的,因為手上有汗液,鈉與水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根據觀察發現,不少高中生在化學課堂上缺乏科學風險意識,教師不妨在實驗操作之前讓學生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及實驗細節,從經濟、環保、科學的角度對實驗操作要領進行論證,在實驗結束后對不成功或呆改進的地方,加以交流論證,以提升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如:某學生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實驗結束發現試管已破裂,請分析造成破裂的可能原因。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從而明確:用內焰加熱,試管外壁有水,或沒有先預熱等,容易使試管受熱不均勻,使試管破裂。
4.滲透綠色化學理念
化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通過減少污染排量、回收廢棄實驗藥品、循環使用資源等途徑,使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盡可能地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在《鈉、鎂及其化合物》的教學中,學生學了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區別及用途,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用碳酸鈉作洗滌劑,對人體有沒有危害?人們常用蘇打粉(NaCO)做洗滌劑來清除家里的油污,這樣做的化學依據是什么?有沒有科學風險存在?學生思考并明確:食用油主要成分是酯類,酯在堿性條件下可以水解成高級脂肪酸和甘油,這樣就可以洗下去了,而碳酸鈉溶液呈堿性,所以能有效除去油污。由此可見,用蘇打粉做洗滌劑清除油污并沒有科學風險。碳酸氫鈉(NaHCO)用于食品發酵是不是最佳選擇,能不能用NaCO替代?學生思考并明確:人體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碳酸氫鈉能夠直接與HCl發生中和反應,而如果使用NaCO則多了NaCO+CO+HO=2NaHCO的化學反應,故選用碳酸氫鈉(NaHCO)來發酵食品,這體現了經濟、簡單的綠色化學理念。由此看來,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就是盡可能地從人類與環境的角度出發,對化學探究過程中的利弊加以權衡,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科學風險及危害。為此,綠色化學理念應滲透在化學課堂的方方面面,如化學實驗藥品的使用要盡可能地不浪費,對化學廢棄物的回收盡可能地考慮到環保及可再利用的需求。對化學實驗中不確定因素盡可能考慮多一點。當學生掌握了鎂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的有關知識后,教師以問題拓展思考:人們常常用鎂制作煙花,而煙花爆竹加工廠或汽油站常常貼著禁止吸煙的圖標,你能猜出大致原因嗎?這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對于易燃易爆物或氣體,小小的火星都能引發爆炸或火災,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財產損失。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的培養,重在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學生的全面參與,以理性而嚴謹的眼光看待科學,在科學探究中融入思考與良知,在化學應用中倡導綠色理念,從而不斷提高科學風險的認知與決策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凱,魏冰,陳悅.化學優質課的科學風險的內容分析[J].化學教學,2019(2):21-25
[2]陸軍.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風險認知及其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04-109
[3]黃燕鵬.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風險認知與決策能力的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版),2016(12):68-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09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