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優化長周期觀察活動教學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科學長周期觀察活動具有綜合性、過程性、生成性和探究性等特點,在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教學實踐中,長周期觀察活動往往無法得到有效落實:有的淺嘗輒止,虎頭蛇尾;有的關注概念,弱化經歷;有的重視體驗,缺乏總結……以上種種,均不利于學生真正體驗科學觀察的過程與方法,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與精神。為此,教師可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形成記錄冊、豐富評價體系多元結合等策略,促進長周期觀察活動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長周期觀察活動;優化;策略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版)指出:“學生的科學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大自然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最佳場所。”長周期觀察活動的實施為“科學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在每冊科學教材中均有編排,比較典型的是三年級下冊“生命模塊”的探究活動。教材要求學生通過種植鳳仙花、養蠶等活動,親歷生命的生長過程,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生命、敬畏大自然的科學品質。但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夠經歷整個探究活動的學生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任務布置缺乏統籌性。以研究鳳仙花的生長規律為例,為保證數據的完整性,需要學生從種子發芽便開始做觀察記錄。如果教師沒有預先統籌規劃、幫學生厘清觀察思路、教學生記錄方法,便會使結論缺乏科學性。(2)任務實踐缺乏持久性。(3)任務評價缺乏及時性和多樣性。對于需在課外完成的觀察記錄活動,多數教師沒能做到及時跟蹤了解,致使評價缺失,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參與度不高。
  小學生長周期觀察活動的開展現狀不盡人意,那么如何優化長周期觀察活動,提高觀察活動的實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三年級下冊“生命模塊”的教學實踐,談談長周期觀察活動的幾個優化策略。
  一、以“冊”促“記”,全面整合
  觀察記錄是學生參與科學學習的依據,也是科學學習成果的重要體現。學生的觀察是否全面,操作是否正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持之以恒、尊重事實證據等,都能從他們的觀察記錄中得到反映。在指導學生進行鳳仙花和蠶的生長情況觀察記錄時,針對學生記錄碎片化、隨意化的現狀,筆者在系統研究每個觀察活動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課本內的記錄單進行重新整理,設計了記錄冊。該記錄冊主要分為五個部分:(1)植物(動物)新生命的開始——種子(卵);(2)植物(動物)的生長過程——根、根的作用、莖、莖的作用、花、果實(蠶的孵化、蛻皮、吐絲、蠶變了模樣、蠶蛾);(3)我們的大豐收——總結鳳仙花、蠶的生長周期;(4)觀察日記;(5)單元評價。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了增強記錄的趣味性,除了常見的寫和畫,我們還設計了多樣的記錄形式。如學生可以將小生命每個時期的生長照片拍下來貼上去,還可以將鳳仙花的花解剖下來作為標本用透明膠帶粘貼在記錄冊內。從實踐效果來看,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探究生命世界的基本方法,明顯提高了記錄興趣。他們在收獲滿滿的成就感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認識到觀察記錄的重要性,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然滲透。
  二、以“細”促“導”,循序漸進
  1.觀察記錄的指導。為了讓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有個清晰的認識,教師應事先告知學生這是一項長期的活動,有些活動要安排在課堂中,如對鳳仙花的種子、葉的觀察,有些內容要在課外進行觀察記錄。特別要提醒學生的是,有些活動是需要多個內容同步記錄的,且觀察內容要以事實為依據。
  2.材料準備的指導?;顒忧?,教師要提醒學生需要準備的材料,如刻度尺、花盆、土壤、一次性塑料杯等。這些材料一般家里都會有,簡單易得。但有些材料卻很難找,這也是長周期活動無法順利開展的瓶頸之一。教師可鼓勵學生巧妙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包裝盒進行改造制作,體現“科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3.突發狀況的指導。學生在長周期觀察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困難,為避免學生臨場手足無措,教師需將可能發生的狀況一一耐心講解。例如,“為什么鳳仙花的莖長不粗壯?”“有的種子為什么不發芽?”“有的蠶為什么會一動不動?”等等,幫助學生建立起長周期觀察的信心。
  三、以“網”促“評”,縱深推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網絡平臺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把學生評價體系納入到網絡中,以此來替代傳統的枯燥單一的紙質成績單,實現多維度、綜合性評價。為了解決評價形式單一、不及時等問題,筆者除了在課堂中利用課前幾分鐘開展階段性的學生互評和自評以外,還積極借助微信公眾號、班級貼吧、QQ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豐富評價形式,確保人人參與。例如,在班級貼吧內開設“種植、養殖專帖”,要求學生及時發帖,上傳小生命階段性明顯變化的照片并配以簡單的文字描述,教師則根據學生的發帖次數和質量進行適當的加分;學生通過QQ或者微信上傳分享探究過程中的小視頻,教師擇優選擇,作為后期展示匯報的素材;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或者班級QQ群發布“種植令”,等等。這些方式不但鍛煉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還有助于在群體內形成良性的互動,起到了較好的評價效果。
  通過調查,合理建構網絡評價體系,學生能完成長周期觀察的人數,較普通的觀察記錄方式要增加20%~25%,部分班級的完成率甚至高達90%以上。其原因在于網絡平臺將長周期觀察活動的三個關鍵要素——學生、教師、家長有效地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共同完成觀察和評價活動,將長周期觀察由淺表向縱深持續推進。
  四、以“拓”促“學”,橫向發展
  為了讓長周期觀察活動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還可組織教材以外的拓展活動,開發學生思維,橫向拓寬學生視野。例如,根據教材的編排,我們設計了“鳳仙花染指甲”“制作鳳仙花書簽”“鳳仙花水晶滴膠”“手工抽蠶絲”等趣味性、創新性、生活性較強的動手操作活動。最后組織學生拿著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進行班級展覽拍賣,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因為花費時間不多、材料便宜易得、制作過程好玩、制作成果有價值,該活動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烈響應。活動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STEAM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的技能技巧,為今后開展較復雜的科技活動打下了基礎。只有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下,幫助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感知生命的意義和美好,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地提升小學科學課程的邊際效益,以多主題、趣味性的操作活動驅動長周期觀察的持續進行,才能充分實現“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生命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弊鳛橐幻W科學教師,我們理應重視起長周期觀察活動,多措并舉,落實落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家校聯動,形成教育合力,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生命科學探究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春濟,顧長明.做思共生:小學長周期科學活動的創新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17(23).
  [2]林飛榮.小學科學長周期探究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6).
   (責任編輯:奚春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96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