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的尷尬現狀及原因簡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盡管《新課程標準》對初中作文教學的各方面提出了精細而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存在理論和現實的差距,再加上各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所以在初中作文教學中還是存在難以避免的尷尬現狀。
【關鍵詞】作文教學;學生;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作文教學的尷尬現狀
?。ㄒ唬W生寫作“無我”
1.體驗“無我”。中學生正處于主體性格形成的時期,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開始擁有自己最獨特的情感體驗。然而,他們對生活缺乏自己的獨特體驗,看到蠟燭必定會聯想到老師,提到老師必然會寫老師帶病上課、冒雨為學生補課等。寫《補 課》,大都是寫思想道德的補課而不是補文化課,更不會提到自己因為討厭補習各式各樣的文化課而去批判補課這種不好的現象。殊不知,因為一味地唱贊歌,使自己原本率真的性格被掩藏,使自己的文章失真。
2.內容“無我”。在批改作文時,我在學生的作文中就看到了兩種極端:一是缺乏創意,反復運用陳舊的寫作素材,看到好人好事就是雷鋒,看到逆境、意志就是張海迪、史鐵生等;二是胡編亂造、任意虛構。為了湊滿字數,學生就會根據題意虛構相關事例。我在學生的作文中看到的只是一堆毫無生氣甚至是虛無的材料。貧乏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的作文看起來毫無生命力,同時也讓他們懼怕寫作。
3.語言“無我”。寫作是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將所見所感付諸紙筆的活動。一篇優秀的作文除了鮮活充實的內容外還需要用個性化的語言將其表述出來。然而,在初中生的作文中我看不到屬于自己的語言,很多都是一些沒有個性、想當然杜撰的語言。特別是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學生會杜撰一些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等風格高尚的人,人物的語言也是隨著主題的需求而隨意編造,有時完全不符合所描寫人物的年齡特征。
(二)教師教學模式僵化
作文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全面關注寫作過程。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作文教學卻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陷入了一種模式僵化的怪圈。下面是我在行知中學頂崗教育實習時遭遇的一個案例(案例一)。這是一堂游記作文課。其基本的教學程序為:講評上次作文情況——結合課文講解游記的相關知識——朗讀范文(《古街》《青藏高原上》)——布置作業(題目自擬,要求抓住景物特色、寫出感悟,不少于500字)??梢钥闯?,該案例實質是一種重“文本”輕“過程”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對學生寫作指導很單一,只關注了學生課堂寫作這一環節,忽視了學生寫作的全過程。
?。ㄈ懽髂芰Σ粡?
1.快速寫作的能力不強。“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這就對學生的寫作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走訪學生和相關指導老師發現,52%的學生覺得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一篇作文不是一件易事,教師也反映作文題目布置下去,很多學生都不能在45分鐘內將其完成。在寫作課上看到的是學生“咬筆桿、擠牙膏”的痛苦狀。每次考試下來,一個班總有十來個人的作文沒有完成,這一切均說明學生快速寫作的能力不強。
2.文體把握能力不強。不同文體有各自的特征要求,并且運用不同文體,對作者所表達的主題也有不同的效果。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對文體把握不清楚,不能清晰明了地區分不同文體,自然在寫作中也就出現了非驢非馬的文體。我班以“尊重”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有學生這樣行文:以一組排比句開頭(尊重是一朵花,是一朵開在心中的花:尊重是一條路……尊重是……);中間花大筆墨敘述兩個完整的故事(我聽過一個故事……還有一個故事……);以馬克·吐溫的名言結束(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不是在自己喝湯的時候不把湯灑出來,而是……)。這樣的作文論點不明確,大篇幅在記敘故事,文章詳略不當,不符合議論文的寫作要求。據統計,全班38%的同學寫成了記敘式的議論文。這就是不了解文體特征所造成的后果。
3.信息處理能力不強?!缎抡n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能從文章中提取信息,并根據要求進行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然而我所調查的學校極少有這方面的練習。無實踐便無提升的空間,自然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就很難得到提升。
二、造成初中作文教學尷尬現狀的原因
(一)學生積累不足
通過調研發現學生寫作時存在不少抄襲現象,很多文章思路狹窄、材料枯燥。這是因為學生積累的不足,既有生活積累的不足,也有閱讀積累的不足。學生的生活圈狹小,課外閱讀也不豐富。寫作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寫作的源泉?!叭》ㄓ谡n內,得益于課外”,豐富的課外閱讀也是一篇優秀作文不可缺少的條件。課外閱讀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表達能力。
?。ǘ┙處熇砟顪?
1.片面追求思想健康,忽視寫作個性化。我國目前仍是以考試為主,有考試就有考核標準,考核標準中有一條“思想健康”,教師片面強調“思想健康”,引導學生寫“保險文”,忽視對學生寫作的個性培養。在學生看來,思想健康就應該是高尚、負責任等。于是為了這一主題,他們不惜杜撰相關內容,瞎編語言,進而表達虛偽的思想,以求“思想健康”。久之,學生的作文也就成了思想缺乏、個性淹沒、思維僵化、語言苦澀、技巧雷同的“無魂文”。
2.單純在文本上下功夫,忽視全過程指導。很多教師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只關注課堂中的文本教學,忽視對學生寫作全過程的指導。這樣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寫作是一個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尤其是寫前積累和寫后反饋。如案例一中,教師只關注了課堂寫作這一個環節,忽視了學生寫作的全過程。而游記是作者通過記敘某次游歷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文體形式。要想寫好一篇游記,首先得讓學生對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歷以及當時的感受在腦海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時教師可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喚醒他們的意識,這樣學生的寫作思路、情感體驗均得到了足夠的重視,然后教師輔之以相關寫作技巧,學生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3.誤解文體不限,忽視能力培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寫作潛能和特長,考試都標舉“文體不限”的大旗,這在客觀上導致學生甚至是教師對文體的忽視。毋庸置疑,倡導“文體不限”是為了給學生充分發揮個性特長留有空間。由于對考核標準的誤解,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文體特征,“記敘文式的議論文”“小品文式的記敘文”在學生的作文中屢見不鮮。他們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采用恰當的文體將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效地表述出來。
?。ㄈ┙處熌芰Σ蛔?
1.自身寫作能力缺乏。教師寫作能力包括寫作理論知識和實際寫作能力。當前許多教師自身寫作能力的不足,導致作文教學的難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為教師自身寫作能力的缺乏,對學生的寫作指導就會浮于表面,不能切中要害,正如顧之川先生所說:“沒有寫作體驗,教師的指導往往隔靴搔癢;有了寫作體驗,教師的指導就會對癥下藥。”所以教師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作文,引之能入,導之能出,切中肯綮。既可以示之以例,又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自然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2.寫作教學能力缺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與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當前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初中作文教學窘境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教師在寫作教學的組織、教學活動中方法的選取等方面的能力缺乏,導致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甚至懼怕寫作;另一方面,教師在綜合教學中能力缺乏,懶于探討、忽視研究,沒有對自己的作文教學做一個系統化的規劃,往往采取走一步算一步“放羊式”的作文教學方式。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中學寫作教學是教育界一個亟須解決但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教學難題。本文探求作文教學尷尬現狀及原因。為順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要求,教師寫作教學能力的提高已經刻不容緩,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探索更加合適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趙年秀.新課程視界下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ň庉嫞簭垥枣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