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練習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是培養邏輯思維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題目所帶來的理性之美,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知識技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練習設計
  小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階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開始摒棄“填鴨式”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思維,從思維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啟蒙階段學會更多的知識技能,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自身所擁有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社會發展的基本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實際案例入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其體會理性思維的美感所在。
  二、從數量、空間、數據到知識技能
  數學不同于其他科目,它的魅力在于蘊含其中的邏輯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搞題海戰術,更需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我思考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應當擔任的角色是開拓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地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自我聯想、自我解讀的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形成創新意識,這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案例】“最小公倍數”的教學。
  在學習最小公倍數之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上一些數字,如2、12、18、24,讓學生探索數字之間有什么聯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明白了“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接下來,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出示一道關于分糖果的應用題:一堆糖果,分給一年級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一起分,每個人可分6個;如果只分給男生,每個人可分10個;如果只分給女生,每個人可以分幾個?要求學生運用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求出結果。當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問學生該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此時,學生A舉手,說可以把這道題目轉化為一項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甲隊獨做要10天完成,乙隊獨做要幾天完成?學生A的轉化,就是改變了基本的思維方向,把知識點進行遷移,探索解答方法。通過這道最小公倍數應用題的解答,學生積極尋求多個知識點的聯系,培養了創新思維。為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鼓勵學生使用更多的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內容。我們應對學生的一些想象或者抽象思維進行一分為二的評價,不能只是一味地肯定或者一味地否定,要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技能。
  三、從分析到推理,提供多維度的思想方法
  當下的教學活動中,很多學生都趨于“懶得動腦”的狀態。這種現狀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有著很大的阻礙。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在啟發學生進行推理的時候。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多花時間開導學生,切不可讓學生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尤其是對于數學這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教師更要讓學生學會理性思維方式。
  【案例】“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學習兩位數乘法的時候,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但是現在,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能正確地計算, 而且還要讓其發掘數與數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出示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16,并讓學生進行解答。沒過一會兒,學生算出了正確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設問:通過這幾道題的解答,你能發現什么?教室的氛圍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A認為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字的個位數都是6,積的個位數也都是6。學生B通過這道題的解答,發現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個數的個位數是6,那么積的個位數一定也是6”。學生C發現“乘法算式中每個乘數個位數是5、1時,積的個位數字也是5、1”,等等。
  分析是指根據現有的數據進行推理,得出一系列新的數據的理性思考過程。在本案例中,學生通過分析得出“每個因數的個位數是6,積的個位數也是6”的規律,這已經是一種創新的認識。而學生聯想到“個位數是5、1時,積的個位數也是5、1”,更是實現了創新的運用??梢?,聯想是實現思維創新的方法之一,而分析則讓聯想有了理性的支持。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聯想的方法,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養其分析能力。
  四、發掘科學價值,從教學美到科學美
  很多時候,學生由于解題頻頻失敗對數學產生排斥心理。在很多學生的心目中,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死板的科目。其實不然,當學生發現了數學的奧秘以后,就會發現這是一門神奇、有趣、富有美感的科目。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去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尤其是要改變死板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方式的引導下,體會到數學的科學之美。
  【案例】“角的認識”的教學。
  在開始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教師會先引導學生去觀察實物模型,如桌子的角、張開的剪刀、三角板、五角星、扇子形成的角等。通過對這些實物的觀察,學生注意到它們的共同點——角。接著,教師再通過具體實物的演示,如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然后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且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自己親手體會、演示,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闡釋角的概念,并為之后要學習的平角、周角做準備。
  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不成熟,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去引導他們,尤其是讓學生學會體驗思維由感性到理性的這個過程。在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進行概念、定律、法則等形成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加之面對的是小學生,教師更要注意教學方式的改良,要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再有目的、有手段地去引導、啟發他們體會數學的美感所在。感性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從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完成教學美到科學美的轉變。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基本的核心素養,更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更多的知識技能,使他們體會數學的理性之美。
  參考文獻:
  [1]趙娜.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6(11).
  [2]張璐.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 西部素質教育,2018(7) .
  [3]黃召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2).
  [4]黃芳.讓空間觀念由“直觀”慢慢生長[J].小學數學教育, 2018(11).
  
   (責任編輯:韓曉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230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