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的措施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機械化生產早已司空見慣,其在減少人工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方面有著巨大優勢。水稻種植亦是如此,雖然早已引進機械化技術,但還未徹底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诖耍疚膹恼龑?、資金投入、技術培訓、服務組織等方面提出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的措施。
[關鍵詞] 水稻;全程機械化;資金投入;技術培訓
[中圖分類號] S23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0-36-2
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過去以人工種植為主,隨著技術的提升,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已成為必然趨勢。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是指整地、種植、管理、收獲、攤曬等階段全部引進機械化技術,對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幫助。目前,我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還需加快,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應對之策。
1 政府政策引導,完善市場機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稻機械化生產不僅僅是某個地區、某個部門的事情,也并非朝夕所能完成的,需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發揮政府職能,帶領地方推進水稻機械化生產進程。中央對“三農”問題一直都很重視,隨著建設新農村、發展新農業計劃的提出,中央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文件,包括在機械設備上的資金投入、打造推廣示范基地等。當前及今后還要加強監管,確保中央政策落實到農村地區。所以,縣鄉級政府應加強對此方面的監督,確保中央地方形成合力,發揮最大作用。
政府還可以采取加強宣傳、制訂計劃等措施。目前,農村前往城市的務工者較多,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短缺。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可有效緩解這一現狀,相比人工種植,機械化生產具有效率高、安全等優勢。這就需要農機主管部門擴大宣傳范圍,深入農村地區進行宣傳,改變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積極學習機械化技術,并將其應用于水稻種植。具體宣傳內容包括機插秧技術、機械化管理方式等,采用網絡、電視、廣播、現場指導等多元化的宣傳方式,鼓勵農民大膽創新[1]。同時,建立部門協作機制,進行統一規劃。政府聯合農業、國土、農經等部門,就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問題展開討論,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創造條件。
機械化生產為集中化、產業化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這也是新農業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應考慮市場因素,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所以,需要對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進行嚴格要求,進一步規范標準,引入市場管理制度,為后續工作開拓更大市場。
2 增加資金投入,提高設備水平
機械化生產有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即農機設備、技術人員、作業場地,每一項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撐。我國各地的地理條件不一,一些地方并不適合大規模推廣機械化種植,這就要求對土地進行整理,對農田予以改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模建設新的水稻機械化生產種植區。有了作業場地,農機設備的性能質量也很關鍵,而且現在的技術更新速度較快,農機設備也需要及時升級換代。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并不熟悉農機設備,操作經驗欠缺,為充分發揮機械化生產的優勢,還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指導、推廣操作技術。
除了中央財政扶持,地方政府也要加大資金投入和相關補貼。以某市為例,早在2010年,市政府就出臺了與機械化生產有關的補貼獎勵政策,針對新購置的插秧機,按照功能和價格不同,有2 000~10 000元不同級別的補貼,鼓勵農戶購買機器設備。并且對于表現優秀的推廣人員以及完成既定目標的鄉鎮村莊,給予相應的現金獎勵。最近幾年,該市政府連續出臺多套方案和優惠政策,如有舊設備的農戶或者合作社再次購買新設備,可享受省市雙重補貼,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機械化生產積極性[2]。
此外,還需注意潛在的問題。比如,抓住重點,通過某一環節突破帶動多個環節的發展.在水稻全程械化生產過程中,機插秧和烘干是2個關鍵,可以此作為突破點。隨著農機數量驟增,裝備水平問題越來越受重視,所以增加資金投入和補貼時應兼顧普遍性和特殊性,遵循科學適用的基本原則,提高整體農機裝備水平[3]。
3 開展技術培訓,培養專業隊伍
農機作業技術是實現機械化生產不可或缺的條件,包括基礎操作、安全管理、農機農藝結合等,都需要有專門人士指導,因此開展技術培訓非常必要。在培訓過程中,首先應轉變陳舊的思想意識,讓農戶跟緊時代形勢。其次應傳授推廣農機操作技術,讓農機設備能真正下田作業,并達到預期目標。省農機局或者農業部門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可以編寫相關教材,發放到縣鄉級政府,再轉到農戶手中。就具體培訓內容而言,如從人工插秧到機插秧的轉變,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然后使用干燥機烘干。培訓方法很多,應理論兼顧實踐,引導農戶了解農機設備的組成、性能、工作原理、操作要點,同時進行示范培訓,對關鍵點加以說明,確保農戶安全高效地操作。對深入農村推廣技術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了解當地水稻種植情況、氣候等信息,因地制宜,提高所推廣技術的適用性。同時,聯合分散式培訓方式,吸引大農戶,讓他們帶領其他農戶共同學習。
實現全程機械化并非易事,還要培養專業技術服務隊伍,提高服務隊伍的業務能力,引導農民向科學化、集團化轉型,真正體現出新農業之“新”。專業隊伍建設主要有2個隊伍,一是技術人員,由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士、研究工作人員、技術員等組成,從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耕種經驗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深入田間地頭觀察指導,能及時發現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商討對策,確保機械化技術被農戶徹底掌握。二是農戶隊伍,由農機大戶、普通農戶組成,培養新時代的農民,借助科技種植提高生產水平[4]。
4 建立服務組織,提高綜合能力
除了環境、資金、技術和人員,推進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還需要建立合作生產與服務組織,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整合農村力量,壯大機械化生產規模[5]。此類合作組織,容易出現規?;潭鹊?、實力良莠不齊、服務能力單一等問題。例如,種田大戶,如果購齊所有農機設備,成本很高,可能會造成種田大戶資金緊張。所以,不僅要建立專業合作組織,還要提高其綜合服務能力,為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創造便利條件。
以某市為例,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新型農技服務組織市場化、社會化經營服務的新道路,對建設農機服務組織投入了大量資源,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健全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該市以水稻機械化生產作業為主的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組織共有13家,種田大戶和農機大戶達到115戶,插秧機械設備數量超過千臺。每年可完成機插秧作業面積近2萬hm2,占全市機插秧總面積的75%甚至更多,足以說明農機服務組織的成立對于提高農業機具使用率、推廣新技術都極具現實意義。
5 結語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今后水稻種植的主要發展方向,應引起重視。然而,完成這一任務并不容易,目前存在當地政府缺乏重視、農機設備水平偏低、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中央地方聯手、相關部門合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快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進程。
參考文獻
[1]陶昌榮.淺談如何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J].農民致富之友,2017(12):114.
[2]秦海冰.淺談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的措施[J].南方農機,2018(9):109.
[3]盧志堅.寧波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再提速[J].現代農機,2018(8):167.
[4]廖杰.關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的體會[J].低碳世界,2017(13):95.
[5]田亞麗.突破機插瓶頸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機插是關鍵[J].新農村(黑龍江),2013(9):7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3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