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奧爾夫教學法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種教學方法結合體態律動、聲勢等形式,以節奏教學為切入點,包含許多新穎獨特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結合奧爾夫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對“奧爾夫教學法的理念”、“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運用的理論基礎”、以及“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等進行分析,提出了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為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奧爾夫教育 節奏 律動 聲勢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15007。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237-02
1.緒論
1.1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理念
卡爾·奧爾夫,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20世紀初期和舞蹈家多羅西·均特一起創立了以音樂和身體律動為基礎的奧爾夫教學法(Orff?鄄Schulwerk)。奧爾夫教育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樂教學體系之一。
奧爾夫教學法遵循一種原本的、基礎的、接近自然的、貼近生活的教育理念,強調從原本的素材出發,在活動中學習。而在人類最初的階段,音樂和舞蹈律動本就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奧爾夫教學法又被稱為“原本性音樂與舞蹈教學法?!眾W爾夫教學法具體的教學活動有舞蹈律動、聲勢(包括身體打擊樂和嗓音打擊樂)、打擊樂器演奏、游戲、美術、語言及戲劇等,具有綜合性、趣味性的特點。其中游戲教學、律動教學和聲勢教學可以有效地運用在舞蹈課堂中,用以訓練學生的節奏,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1.2奧爾夫教學法的發展及高校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
奧爾夫教學法自上個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近四十年的時間了。奧爾夫教學法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穎的教學模式廣泛應用在我國早期教育和中小學音樂課堂中。
普通高校的舞蹈課程作為美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廣大大學生們的喜愛和歡迎。由于普通高校的舞蹈課程對象一般是沒有舞蹈或音樂基礎的大學生,在教學中突出的問題是學生聽不懂節奏,更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感受音樂。例如,在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學中,學生往往聽不出音樂中的強拍位置,沒有建立穩定的節拍感,部分學生在學會動作以后又不能將音樂和舞蹈很好地結合起來。
以往的舞蹈教學往往注重動作技術技巧的傳授,對音樂或節奏的訓練方法較單一,學生在課上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獲取知識或技能的實用性不強。綜上,目前高校的舞蹈課程需要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解決學生存在的節奏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2.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運用的理論基礎
奧爾夫教學法以節奏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奧爾夫教學法中的動作教學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訓練學生的節奏感,以及聽到音樂后身體與音樂的高度結合。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舞蹈律動很多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音樂的節奏感。這里的律動與舞蹈最大的區別在于不強調其專業性和動作的難度系數,強調的是音樂和動作以及律動的結合,不同的音樂對應不同的動作或者律動。
奧爾夫教育體系將舞蹈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借助動作表現音樂要素。這是因為,身體的動作行為是人類受到外界刺激后最直接的反應形式,聽到音樂之后身體的反應也是最直接、最印象深刻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從小掌握的騎自行車技能,一旦學會,即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使不怎么練習也不容易忘記。而我們小時候背誦的詩歌,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卻很容易忘記。這就表明人們對動作的記憶更為長久。因此,采用身體律動的方式讓學生體驗穩定拍,較站著不動聽音樂或打拍子,效果更好。
奧爾夫教學法,注重節奏教學,注重音樂與身體的動作相結合。教師可以將奧爾夫教育理念貫穿到教學的整體思路中去,采用大量奧爾夫教育的方法進行教學。此外,舞蹈教室往往不受桌椅的束縛,具備開展集體律動的場地和條件。
所有這些,都與舞蹈課程的特點相契合。因此,奧爾夫教學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發揮舞蹈課程的優勢,解決舞蹈課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課程更加具有實用性。
3.奧爾夫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3.1 游戲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注重生活化,很多的教學是從游戲開始的,在音樂游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跟著音樂的節拍走隊列,在老師的帶領下,做隊形的變化。這里除了隊形以及穩定拍以外,學生不需要考慮其他的音樂要素,所以可以安排在教學的最初階段。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隊伍后面的人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領會“突如其來”的隊形的變化。隊形的變化多種多樣,可以在“蛇形”、“龍吐須”、“鉆山洞”、“蝸牛隊形”等隊形中自由變化,也可以設計“王子公主的舞蹈”、“國王王后的巡視”等生活化的場景。比如對音樂休止的感受,也可以設計成音樂游戲的形式。學生站成方塊隊形,雙手側平舉,在音樂休止的地方向右轉90度,依次進行。挑選兩名學生,一名跑一名抓,跑的學生要在音樂休止的地方跑到另一行,看看能不能被抓到。還有全體學生圍城圓圈,伴隨著穩定的拍子做“一只青蛙,呱”、“兩只青蛙,呱、呱”的游戲。類似這樣的練習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將他們的注意力快速地引導到課堂中來。
3.2律動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律動教學是指身體跟隨音樂的節拍所做的各種動作組合,是奧爾夫教育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律動和舞蹈的不同之處在于,律動是用肢體來表達律動音樂中的音樂元素,其中最基礎的音樂元素就是穩定拍。
穩定拍感的獲得是所有音樂能力建立的基礎,也是舞蹈表演的基礎。對于所有人來說,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穩定的打拍子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絕大多數人在音樂表現時都會越來越快,這是學生的生理反應,而音樂作品的表現需要在一段時間擁有比較穩定的速度和節奏。穩定拍感是需要后天訓練習得的文化反應。 穩定拍感的形成結合集體舞律動進行。對于零基礎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快慢的感知要早于他們對恒定拍的掌握。相對于對音高、音長以及速度、強弱的感知,穩定拍感的建立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穩定拍感的獲得需要結合音樂要素進行,即結合音高、音長、強弱、速度、樂句、結構等要素進行。這些音樂要素構成了學生最基本的樂感。這就在鍛煉學生穩定拍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樂感。
在音樂的節奏中,除了穩定的拍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強弱有規律的進行,稱為節拍。舞蹈音樂包括很多不同的節拍,需要學生能夠準確地辨別并用合適的律動表現出來。學生對強拍的聽辨尤為重要。在聽到強拍的時候,學生需要對強拍做出相應的反應。針對這一點,教學可以設計多種節拍的律動,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有規律的強弱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培養學生對強拍和不同節拍類型的感知。教學從熟悉的二拍子、四拍子音樂開始,逐漸過渡到三拍子、六拍子等復雜拍子的學習。
律動的動作較簡單,接近生活化,教學配合著節奏感、段落感較強的音樂,訓練學生的穩定節拍、樂句感,以及一些基礎的節奏型。
3.3聲勢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運用聲勢教學掌握更深層次的節奏,即節奏型。節奏型指的是在固定拍子的基礎上,進行節奏的長短組合并多次出現。聲勢教學包括跺腳、拍腿、拍手、捻指等四個基本動作,奧爾夫將拍擊的范圍擴大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已獲得豐富的聲音效果。踢踏舞就屬于一種聲勢表演。聲勢教學運用不同的身體音色,拍打出不同的節奏型。節奏型一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華爾茲的節奏、搖滾樂節奏、倫巴的節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掌握不同風格的舞蹈節奏。
運用聲勢教學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聲勢教學練習各種節奏的同時,需要學生手腳的配合,以及身體的協調。聲勢教學遵循從慢到快,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學生從一開始只需要做簡單的動作,到后來形成復雜的身體各部位聯動,身體的協調能力得到提升。在聲勢練習中,手和腳這些肢體部位需要高度配合,口、腦、眼、耳等部位需要緊密協作。通過特定的節奏將身體動作組合起來,又使得這些動作做起來更加輕松有趣。
奧爾夫教學法以節奏為切入點,將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是一種綜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樂感為主要目標。其中的游戲教學、律動教學以及聲勢教學運用在高校舞蹈課堂中,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能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鍛煉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使學生用身體更好地表演舞蹈,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陳蓉.音樂教學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3]芭芭拉·哈澤爾巴赫著,劉沛譯.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第1卷)經典文選(1932-2010年)[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4]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王以東.節奏與打擊樂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趙亮(1983-),女,河南林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與心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