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例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鍛造學生品性極好的長效滋養劑。尋尋傳統文化的根,播播高雅的種子,學生的內心會更豐富;用傳統文化為學生立魂,進一步豐富文化底蘊,學生的品性會更高潔;拓展傳統文化滲透的場域,組織豐富多彩的傳承活動,民族精神必將代代相傳,為復興中國夢而助力。
【關鍵詞】傳統語文 傳統文化 尋根 立魂 拓展
【課題】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新時代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730。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46-01
有心人早就發現,統編語文新教材特別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采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其中的“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文化育人。而這里的“選文”中傳統文化篇目大大增加。多數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傳統文化閱讀的提示引導。對此,教師也應該在相應的層面做出改變。站在新時期的講臺,手捧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義不容辭地擔當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塑魂、筑夢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增強文化底蘊,提高文化素養,內化民族精神。
一、尋根:播撒高雅種子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支撐點在于文化的興盛。”[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更是新時期中學生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底蘊的底氣所在。統編語文新教材非常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每一冊、每一章,每一篇,無不滲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課堂教學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引領學生觸摸、感知中華優秀文化,汲取、內化統編語文新教材中愛國、氣節、仁愛、謙遜、自強,追求真愛、崇尚自然等傳統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養,內化民族精神。
泱泱華夏,詩詞燦若星河,積厚流光,滋養心靈,醇化人格,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受到世人的推崇與喜愛。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經典高雅的種子播撒到學生的心田中。假以時日,這樣的種子或將開花結果,蓬蓬勃勃,成為孩子們人生路上應有的風景。
二、立魂:豐富文化底蘊
滲透傳統文化的前提是對自身民族文化要非常熟悉,非常熱愛。當下,青少年不熟悉、不熱愛民族文化,文化自信底氣不足,內因在應試教育。教學中偏重語文字詞知識,忽視中華文化內在美的挖掘和弘揚。教師要想讓傳統文化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必先旗幟鮮明地強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識;深入細致挖掘統編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情感因素,創新教法,營造氛圍,鑄心立魂;拋棄膚淺的說教,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手段和詞匯,化繁為簡,自然引申,啟發滲透,讓學生情不自禁地震撼于中華文化蘊蓄的文化精髓。
三、拓展:傳承傳統文化
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將眼光聚焦于四面墻壁內的課堂去追求語文的變革顯然是不夠的,正所謂:“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2]傳統文化的運用、滲透和拓展也不能僅僅拘囿于課堂,不固守于原文,而是跳出文本,超越教材,進行多層面的探究延伸,以此引領孩子們學得更多,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
比如,讀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上網了解峨眉山的美景,感受一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情懷;讀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必須了解杜甫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和情境;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可以對比閱讀更多的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
還比如,組織學生開展“思鄉之情古詩詞知多少”擂臺比賽、“傳統好詩文”連連看活動,優秀“三字文”模仿秀活動;還可以開展“我與優秀詩人結對子”活動、中華古詩文誦讀活動、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我讀書我快樂演講比賽”、成語大賽等等。
語文是素養性、綜合性和積淀性的課程,所以需要這樣的延伸和探究,需要這樣有活力的自主探索。而在這樣的探索中,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優秀文化養分不知不覺浸潤于學生的心田,影響著其人格的塑造、品質的凝華和精神的傳承。
總之,普及華夏文化,追求真善美,提升文化自信心,應該成為語文老師的“必修課”之一。作為語文教師要明理,尋根,立魂,傳道。通過學習語文,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傳統文化底蘊,促其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
參考文獻:
[1]王剛.論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方法與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8(4):12.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