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推進新時代地質成果資料信息有效服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新時代地質成果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應加強信息資源供給,提高服務產品開發質量,開展需求精準對接服務,構建地質資料服務社會共享體系。緊密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不斷提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水平,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有效服務。
  關鍵詞  新時代 地質資料 信息 有效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73.5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8-09-2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of ge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carry out precise demand meeting service, and construct a social sharing system of geological data service. We should closely revolve around supporting the national energy resources security and meeting the needs for serv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to achieve effective service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Keyword new era; geological data; information; effective service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地質調查工作及時進行轉型升級,堅持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定位,“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記錄和成果的表現形式,包括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信息來源和戰略性信息資源,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強地質資料成果信息社會化服務,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管控,構建開放共享的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新格局,實現自然資源時代地質成果資料信息有效服務。
  一、加大地質資料公開信息資源供給
  地質資料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信息資源,加大公開信息資源供給,將更多的地質調查科研成果資料面向社會公開,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1.加大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匯聚。切實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做到應交盡交,匯交管理與儲量評審等管理環節相銜接,確保匯交及時、完整。全面清查以往的匯交欠賬,依法依規組織催交、補交、保證匯交率和匯交質量。
  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補充完善館藏目錄摘要與目錄信息并向社會公開,對于新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天內完成摘要與目錄信息采編并向社會公開。保證發布的目錄體現最新的服務資源。
  2.做好地質資料的定密和涉密地質圖保密技術處理工作。正確處理保密與公開的界限,規范地質調查成果與相關資料定密工作,加快涉密地質圖保密技術處理工作,充分發揮地質資料應有的作用與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地質資料的需求。
  (1)推進地質資料國家秘密密點標注工作,通過準確標注國家秘密,明確不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便利了非涉密信息的合理利用,基本解決了保密與公開之間的矛盾以及定密工作中重定密輕解密問題,推進存量國家秘密解密工作,促進信息公開和地質調查成果的開放共享。
  形成常態化解密機制,促進成果信息公開和信息資源合理利用。當國家秘密確定時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或保密事項范圍發生變化時,要及時變更或解除國家秘密,對已解密或不涉密的地質資料,經保密審查后及時公開,不斷豐富公開地質信息資源。
  (2)加快涉密地質圖保密技術處理工作,尤其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圖處理。已完成覆蓋全國的公開版1:50萬地質圖、公開版1:20萬地質圖、公開版1:25萬地質圖、公開版1:25萬構造建造圖、公開版1:20萬水文地質圖共五套中等多尺度、多專業的公開版地質數據處理方案及公開版的中等比例尺地質空間數據庫。滿足了國家、社會急需數據的需求,提高了涉密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能力以及地質圖服務的能力。
  3.推進地質成果資料需求即時服務。按照國家地質資料管理有關規定,地質調查科研項目結束地質資料需經科學系統整理進行匯交,資料匯交驗收合格進館到公開服務一般需要一年左右。實行地質成果資料即時服務,將地質成果資料和數據服務前置至項目審查完成或專家論證通過,可使項目成果服務提前半年,大大縮短了服務時間,及時向需求方提供成果資料和相關數據從而提高服務效率。
  二、提高地質資料服務產品質量
  不斷加大服務產品開發力度及質量,圍繞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經濟區帶建設、新型城鎮化、海洋強國、防災減災、污染防治等重大需求,依托館藏各類地質信息資源,提升編研和服務產品開發水平,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題,并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
  1.地質資料信息發布力度不斷加強。在繼2015—2016年連續兩年發布1:5萬區域地質圖的基礎上,2017年9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公開版1:5萬區域地質圖近1000幅、累計發布量達2600幅,同時還發布了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海洋地質調查數據、國產遙感數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數據等地質資料信息。2018年4月,自然資源部首次公開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領域的地質數據資料,內容包括近年來我國最新完成的多個重要領域覆蓋全國的礦產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等多類別地質資料數據,其中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城市群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需的關鍵地質資料,有助于地方政府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信息支撐。近年來,我國發展迅速的多個新能源利用領域的地質資料也在此次公開范圍之內,例如可在城市供暖制冷時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依賴,利用地下200米范圍內土壤和地下水能量供暖制冷的淺層地溫熱就公開了全國36個重要城市和15個省份的主要城市的評價報告和成果報告。   2.地質資料數據創新應用成果。創新編制《支撐服務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地質調查報告》,調查成果表明雄安新區區域地質構造穩定,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較輕,沒有制約城市規劃建設的重大地質安全問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優越,適合規?;_發;土地質量總體優良,有8600畝耕地,硒含量0.4-3.0mg/kg,且無重金屬污染,符合綠色富硒耕地標準,是珍稀的優質耕地資源;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淺層地下水超采狀況得到一定控制;雄安新區是我國中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開發利用條件最好的區域。
  《全國自然資源圖集》完成自然地理和地質背景,清潔能源和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林地、草地、湖泊和濕地資源,海洋和海岸帶資源,地質遺跡和自然保護區,綜合評價和空間規劃八個方面分省自然資源圖集的編制工作。將有效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工作。
  《全國地質環境安全程度圖》反映了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和安全程度,揭示了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和區域分異特征,為城鎮和工程建設選址綜合安全評價和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記錄了我國35個世界地質公園的分布、種類,展示了其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這些地貌景觀創造了無數奇美的地質風景。有助于普及知識,弘揚民族文化歷史,促進旅游發展地方經濟。對宣傳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起到積極作用。
  《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第一批九張圖件,包括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中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分布圖、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中國及毗鄰海域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中國地下水資源圖、中國地下水環境圖、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中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圖?!秷D系》包括全國和區域地質環境圖件36張,其中地質環境條件類19張、地質災害類5張、地下水類8張、礦山地質環境類2張、地質遺跡類2張。系統總結集成了我國多年來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成果資料,深入分析了我國區域地質環境特征、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環境地質問題類型。將促進水工環地質成果轉化應用,更好地服務于自然資源管理需求。
  《中國綠色礦山遙感監測圖集》利用2016年和2017年的全國土地礦產衛片數據和補充獲取的高分辨率國產衛星數據,對661個綠色礦山中的非油氣、放射性礦山(641個)進行遙感動態監測,掌握礦山開發占損土地現狀及變化、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現狀及變化。自2011年發布首批37個“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名錄開始,自然資源部已發布四批次、661個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地域涵蓋全國29個?。ㄗ灾螀^、直轄市),礦種涉及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有稀土分散元素金屬、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化工原料非金屬、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圖集和報告反映了當前我國綠色礦山開發環境現狀及變化情況,為進一步促進綠色礦業的科學發展、綠色礦山建設和管理、國土綠化行動提供決策依據。
  《常見地質災害識別與避讓科普手冊》介紹了地質災害的定義、分類和大巴山區地質災害的特點及防災減災要求,逐一介紹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典型地質災害的定義、形成條件、潛在識別、危險預兆、避讓、逃生等。首次采用3D動畫卡片模擬了緩傾順層巖質滑坡的成災模式,將枯燥的地質知識轉變為兼具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科普讀物。
  三、實現地質資料服務與需求精準對接
  新時代對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的地質信息資源,解決立項與需求、成果與應用對接不精準的問題,圍繞能源保障、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城鎮化、民生加強地質調查科研,開展清潔能源開發、濕地、海岸帶、水-土壤-糧食系統調查研究及安全評價,提供公益性、基礎性和先行性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滿足新需求,落實新任務。
  1.開展城市地質調查服務城市走向集約、綠色、安全和智慧。開展多要素綜合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加強城市地質基礎工作、主動服務城市開發建設、積極推動地質資源綠色開發利用、健全完善城市地質安全監測預警體系。黨中央、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公布后,地質工作迅速行動,圍繞雄安新區規劃編制需要組織開展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件、土地和地下水質量、地下水資源與地面沉降現狀等多要素地質調查,為雄安新區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地下空間、交通、能源等專項規劃編制提供了依據。提出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建議。雄安新區是開展城市地質調查的第一個試點地區,首次以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為調查對象,以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為服務對象,以多方協調聯動為工作機制,雄安新區打造了全國城市地質調查樣板。
  2.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尤其是保障清潔低碳能源供應。
 ?。?)一是加強油氣特別是非常規油氣的公益性調查工作。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2017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67.4%,天然氣達39%,這種態勢未來10—20年不會改變。因此,油氣調查評價和勘探開發仍是能源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公益性油氣調查提供更多有利勘探區塊,發揮公益性油氣調查的引領示范作用。二是努力攻克頁巖油科技難關,為國家能源保障和“百年大慶”建設提供新的接續能源。
  (2)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加強清潔能源勘查開發。我國石油、天然氣等相對清潔能源的一次消費量占比過低,石油占比為18.3%,天然氣為6.4%,遠低于全球平均的33%和24%。加強地熱能勘查力度和科技攻關,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是解決冬季供暖的最現實、有效的措施,是減少廢氣排放治理霧霾污染有效措施。大力推進干熱巖綠色清潔能源利用,破解干熱巖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從長遠戰略來看,干熱巖能夠實現穩定、可靠且安全的能源供應,是地熱能資源中最具潛力、不可替代資源。
 ?。?)持續推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耙訌妵鴥鹊V產資源勘查”,特別是支柱性礦產、緊缺礦產與新能源新材料礦產重要性礦種礦產勘查,解決礦產資源進口依存度高的現實。發揮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導作用,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滿足未來能源和礦產供給所需要的資源儲量。   3.服務資源枯城市轉型升級。一是加強礦業城市環境地質調查,指導地下空間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形成資源枯竭型城市環境監測和地災防治監測預警機制。如東北是礦業城市集中地區,有礦業城市達42座,面臨著資源衰竭和轉型發展困境,礦業城市由于礦山與城市高度重疊,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給城市建設發展造成極大隱患。開展資源枯竭型礦業城市地質環境與地下空間探測技術創新以及深部接替地質資源調查,解決影響礦業城市地質環境安全的重大歷史遺留問題。開展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修復治理技術研究,為礦山重建和環境整治提供支撐。評價預測后礦業時期地質環境安全性與生態環境健康風險,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開展礦山深部接替地質資源和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為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尋找出路。二是推動礦產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綠色勘查、礦山環境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多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為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綠色礦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加強黑土地調查研究。全面掌握東北黑土地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征,開展黑土地退化與土壤元素地球化學分配及組成特征的關系及對農作物、牧草等生長的影響作用;查明土壤中地球化學異常成因來源和遷移轉化規律,評價東北黑土地土壤肥力現狀、土壤重金屬現狀,綠色食品產地分布等,查明松遼平原糧食主產區土地質量狀況,為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基本農田劃定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基礎地球化學資料;提出土地利用規劃建議,為東北國家商品糧基地主體功能區劃分、黑土保護與開發利用、土地質量管理和規劃提供依據。
  四、完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建設
  進一步建設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支撐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之間開展跨地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共享利用,形成統一、動態更新、多級聯動、權威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使用戶能夠得到足夠豐富具體的地質信息資源,構建“互聯網+政務服務”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新模式。
  1.開發國家地質數據庫統一管理系統、加快新采集地質調查數據動態匯聚速度,加大國家地質數據庫的更新維護力度。
  2.借助“地質云”平臺,加大資料挖掘深度,提升數字服務價值。將豐富地質數據更科學、高效、精準的利用起來,強化資源共享,深化社會服務,豐富公共服務內容和手段?;凇暗刭|云”開發更加滿足政府和專業人員等需求的服務產品。提高云上共享數據庫質量和信息服務產品質量,增加云上共享資源數量,推動建設地質數據共享聯盟等措施,提升地學數據共享水平,提供海量數據產品智能搜索服務,增強信息化工作對地質調查、管理和社會的基礎支撐與服務能力。
  3.以科學技術為支撐提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管理創新能力,依托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形勢,切實推動地質資料成果轉化,加大服務產品開發力度,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基于先進的理論和技術,結合地質資料自身的特質,增強服務產品開發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度,提高服務的精準度,及時有效的提供具有針對性高質量產品和高效精細化的服務,滿足不同人群、不同發展水平對地質資料服務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目錄信息[Z].
  [2]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年鑒[Z].
  [3]中國地質調查年度報告(2017年度)[Z].
  ★作者簡介:陳婷玉,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研究館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3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