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騰飛使得人員流動頻繁,出現了人口由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人口由縣區向市區流動等現象。多種原因導致人才流動,其中包括自然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因素、個人自身因素等等。本文將分析人才流動的背景、原因和意義和如何促進人才的良性流動。
關鍵詞:人才流動;影響因素
一、人才流動的背景
1、政治背景
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從改革開放的出國熱到現在的留學人士紛紛回國,都充分說明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能夠減少人才的外流,同時也能夠吸引外國人才來到中國,也能使留學人才選擇回到中國。中國的人才流動越來越多樣化,出現了良性流動的現象。
2、經濟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不斷騰飛發展,漸漸的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現階段,美國與中國貿易緊張,大打貿易戰,中國對科技人才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就勢必會使得大量科技人才流向創新企業。我國經濟的騰飛,使得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對各式各樣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強,這都會對人才的流動產生推動力。
3、文化背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大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F如今,我國越發重視文化的發展,致力于文化強國的建設。人才流動必然會增加人才的交流,而這些交流能繁榮我國的文化。漢朝的絲綢之路將漢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我國現在立志重走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文化效益越發明顯。文化的繁榮需要人才交流,需要人才流動。
二、人才流動的影響因素
1、人才流動的政治因素
本文從現如今的人才分布和人才主動流向入手,發現人才多數往省會城市、首都、直轄市等流動。譬如成渝經濟區內,成都和重慶吸引了大量周邊省份的人才;長江三角洲內,上海、南京、杭州吸引了大部分的浙江省和江蘇省的人才;京津冀內,北京和天津吸引了大部分東三省和河北的人才,甚至河南省的很多人都流向了北京和天津;珠三角內,大部分人才流向了廣州和深圳,特區和省會城市對人才的吸引作用明顯。在內陸地區,武漢吸引了大量湖北省的人才,武漢高校的數量和質量又吸引了大量湖北的人才。
這些現象都充分說明一個城市的政治影響力越強,對人才的吸引能力也越強。政治優勢明顯的城市,往往在高校數量、企業數量上都具有優勢。政治優勢往往能帶動一個地區交通的發展,各式各樣的學術交流研討會也會增多,人口自然而然的增多,發展水平都會比周邊城市高出許多,對人才的吸引,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是必然的。
政治因素中又包含了政策導向因素,首都、省會城市、直轄市、特區,相較于其他城市,在獲取政策的及時性上具有優勢,因為發布這些政策的政府就是該城市的所在地,而往往這些城市又具有政策的傾向性,很多政策都有利于這些城市的發展,自然而然的就會吸引人才。
2、人才流動的經濟因素
人才往往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呈現聚集現象,比如在90年代時出現的“孔雀東南飛”現象,人才大部分流向了東南部沿海,如珠三角、長三角、其中珠三角的上海、長三角的深圳GDP在全國都名列前茅,同樣的,人才在上海和深圳呈現高度聚集的現象。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發達程度,城市越發達,對人才的吸引程度越高,因為只有這些地方才能讓人才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教育與醫療水平都相應較高,這都是吸引人才的有利因素。因為人才來到一個地區,這些配套的基礎設施都是人所必不可少的,子女要入學,醫療又是所有人所需要的。這些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都能夠通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體現出來,所以,人才自然而然會選擇經濟發達的地方就業生活。
3、人才流動的個人因素
本文所探討的是人才自主流動,而不是工作調動等他主流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極強,導致其成為各項要素流動中最復雜的一種。調查研究發現,人的個人水平越高,其流動的可能性越大。其中人的個人水平包括個人學歷的高低、技能水平的高低、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現有工資水平、是否取得某項證書、現有官職的高低等等都是衡量人的個人水平的因素。改革開放初期,曾有很多高官下海經商,且都取得不錯的成就;而現在又有許多體制內的人員入職到央企、國企、上市公司等大的公司從事高管職業;高技能人才、稀缺人才謀求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發揮的職業等等,都是人才流動個人因素的體現。
三、促進人才良性流動的措施
1、國家主導-政策制定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超級大國勢必要增強區域的競爭力,人才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強盛需要人才,所以政府部門會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一些部門還會通過高薪、落戶等條件來吸引人才。總的來說,人才能夠支撐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能夠提升一個區域的競爭力,人才的良性流動能夠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只靠市場來調節人才流動可能會導致“虹吸現象”的出現,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強政策的主導作用才能使得人才流動良性發展。
2、建立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交換流動制、柔性流動制都是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現如今,各個區域“虹吸現象”越發明顯,人才的高度聚集導致人才浪費的情況越來越多。交換流動制就是指設立流動崗位,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人才擁擠到某個城市的情況,避免出現人才的過度浪費。
3、中小城市提高人才福利待遇
薪酬有時候能主導人才的流動,既然中小城市不具有省會城市、首都、特區城市的優勢,那可以采用高薪的方法去留住人才。比如在住房上給予優惠,在子女入學上給予方便,在配偶工作上給予福利待遇,這些都能夠對人才的吸引產生有利影響。
四、人才良性流動的影響
1、能夠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
人口在某一個城市的高度聚集,會導致房價的高速上漲,交通嚴重堵塞,醫療緊張,物價上漲,環境質量變差,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出現。我們在保障首都、直轄市、省會城市、特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求之外,有效的舒緩人才聚集情況更加有利于大城市的發展?,F如今,大部分的高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蜂擁至大城市,導致人才出現過剩的情況,很多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不需要過量的人才,而人口過多又會導致各式各樣城市問題的出現。因此,人才良性流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和人口過多導致的一系列的問題。
2、促進國家的協同發展
我們國家的特色社會主義政策允許“先富帶動后富”,但是一些“后富”地區存在著人才大量流失問題。現如今,交通便利使得人口出行越發頻繁。我國的一些西部地區,如內蒙古自治區、寧夏等省份已經出現人才極為短缺的情況,有些城市甚至開出半價購買房屋的條件來吸引人才,這都充分說明我國的人才分布不均衡。良性的人才流動能夠有效緩解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現象,能夠充分的利用人才來實現城市的發展進步,減少我國在發展建設中的短板,促進我國的協同發展。
3、提高國際影響力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不斷發展,國際地位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人才的高度聚集不利于我國超級大國的建設,應該在我國的各個區域內都形成人才影響力,而不是只在某一個區域或者城市內人才大量堆積。
作者簡介:
唐唯 1993年12月1日 女 漢族 河北唐山 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17級在讀研究生 碩士學位 專業:公共管理 研究方向;教育與經濟管理。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