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留下的寶貴遺產。閱讀古詩文無論是在陶冶人的情操,豐富其文化底蘊,還是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層面,都有著諸多好處,也因此古詩文的教學被視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工作之一。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文蘊含的真實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高效地投入到古詩文學習中,已經逐漸成為眾多初中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古詩文在初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漸擴大,在語文考試中也被列為重要考點。但縱觀當今階段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仍有不少問題存在:學生閱讀興趣低下,缺乏有效方法指導,課堂教學過于沉悶無趣……如何才能克服這些問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呢?下面本文將結合實例,就如何開展良好的古詩文閱讀教學展開探討。
一、巧設知識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詩文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對初中生而言,它也是激勵學習的第一動力。面對著晦澀難懂的修辭,枯燥繁冗的學習過程,學生倘若從中找不到樂趣,很容易望而生畏。因此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產生對古詩文的探究欲望,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心理距離,讓他們對抽象的詩句里蘊含的美感有所體會,從而真正打開古詩詞閱讀的大門。
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古詩文的知識導入就成了關鍵。教師可以在進行古詩文學習前,為這篇文章找一個鮮明的要點,比如《傷仲永》,教師可以將學習主題擬為“一個少年天才的隕滅之路”,在開篇前為大家設置懸念:“一個古代的少年,他文采斐然,五歲就能作詩,到底發生了什么,讓他越變越笨,又是什么事讓他最終淪落為普通人呢?”學生見到這樣別具一格的介紹,往往會眼前一亮,想要了解方仲永淪落的真正原因。于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發地就會去閱讀這篇文章。教師再帶大家進行《方仲永》這一課的閱讀與學習,就會順利得多。
二、加強誦讀指導,賞析詩文美感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重點論證了誦讀與學習間的辯證關系。古詩文的學習亦是如此,只有通過熟練的朗讀和背誦,才能訓練出學生的語感,讓閱讀過程變得順暢且自然。因為古詩文以文言文為語言基礎,和現代語言有一定區別,倘若沒有一定的語感,無論是進行識文、斷句還是還原修辭手法,都有一定的困難。對于教師而言,加強朗讀和背誦的指導,帶領學生通讀古詩文,在讀的過程中進行充分體驗和感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使閱讀氛圍變得更加濃厚,閱讀效率也隨之提高。
以《木蘭詩》這一篇古文的閱讀為例,教師可以抓住它的音律和諧、朗朗上口的特點,讓學生一邊讀一邊體會其詩文的內容和情感變化。“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币桓迸赢攽舳椀漠嬅娓蓄D時就出現了,而后半句又添加了一點懸疑感,木蘭不織布了,反而開始嘆氣,這是什么原因呢?再到后面“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這種懸疑色彩更重了一層,“何所思”“何所憶”的疊句并不是啰嗦,而是為了加重感情,顯示木蘭的一種猶豫和為難之情。再讀到“昨夜見軍帖……”,方才真相大白,引出了“木蘭從軍”這一核心主題。通過仔細的品味和精讀,整篇文章的脈絡也就明朗起來。
三、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思維
孔子有言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在鼓勵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探討。對于初中生而言,接觸的古詩文范圍面較窄,知識積累量也有限,在閱讀過程中難免出現很多疑問。部分學生把提問當成一種負擔,害怕老師的不解和同學的嘲笑,以至于不敢問,不愿意問。久而久之,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古詩文的學習自然就停滯不前了。
事實上,敢于提問正是提高質疑能力的前提。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融洽的古詩文閱讀氛圍,提倡他們質疑、設問,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疑點,吸引學生來提問,幫助學生形成提問意識,培養他們的提問興趣,降低古詩文閱讀的難度,為他們的學習保駕護航。
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古詩為例,雖然詩中沒有太多生僻字,但學生還是很容易對其中的部分修辭感到疑惑,比如“長夜沾濕何由徹”,如果把“沾濕”當動詞來理解,句子的意思就變得奇怪。而“何時眼前突?,F此屋”,也容易被理解為“什么時候眼前突然出現這座房子”,意思也非常生硬。作為教師這時就要更正學生的想法,澄清“沾濕”是潮濕不干的意思,“突?!眲t是房屋高聳的樣子,和現代白話文的突兀有所區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并理解這首詩。
總的來說,古詩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項瑰寶,閱讀它能夠幫助初中生培養語感,提升理解和創作能力,為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古詩文閱讀教學的新方法,想辦法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擴充知識儲備,多讀多寫,在古文的熏陶中不斷提升個人素養,養成優秀的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顯圖.探析初中古詩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現代語文,2017(11).
[2] 封金峰.熟讀成誦,敲開初中古詩文閱讀大門[J].新課程·中旬,2014(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8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