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音樂課作為小學教育階段一門重要學科,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對豐富學生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及音樂綜合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音樂在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與價值是不能通過分數來進行衡量的。作為小學音樂老師,我們一定要明確音樂教學在小學階段學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改變過去音樂課的附庸地位,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小學音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教學效果
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而言,在教學過程中“專業化”特點非常突出,很多老師將音樂教學視作一門識譜、唱歌,傳授技能、技巧的調劑性課程,這種觀點與習慣,使音樂課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與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與體現,教學思想的片面性很難與現代教育方針相適應。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糾正和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觀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初中音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提高審美素質,突出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
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與音樂綜合素養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教學所無法比擬的。當前國家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也必須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小學音樂教學當中,將音樂教學的美育教育功能充分體現出來。開展教學實際,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應用,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素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美的因素存在,而學生作為審美主體,如何有效豐富學生的審美知識,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增進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這需要,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充分遵循音樂教學的發展規律,將音樂教學的功能有效發揮出來,通過音樂藝術來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發揮音樂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但是,這些還需要老師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匯中進行不斷的研究與探索。
這些極大地增加了這首歌曲的以素色彩,使這首歌曲更加生動形象,動靜結合,伴隨動感的逐漸加強,高潮后力度逐漸從弱到最弱進行發展。通過動畫剪輯片段配以這首音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孩子們的情感也為之所動,在身臨其境中,自由的發揮想象,來體味我國壯美的山河。再加上老師生動逼真的教學語言和漂亮灑脫的教學手勢,流暢而富于表現力的鋼琴伴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獲得良好的音樂熏陶與感染,準確地捕捉到歌曲中的藝術形象,并把自己聽覺和視覺的感受,融匯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諧的音樂中。那起伏的歌聲,不僅描繪出充滿生機的美麗山谷形象,同時也表達了青少年對祖國大好山河無限贊美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了青少年的綜合審美素質。
2 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節奏感
節奏是組成音樂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稱之為音樂的“骨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節奏感,即交給了學生把握音樂律動的鑰匙。從指導學生熟悉基本節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練習:
2.1 采用劃拍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的基本節奏型。這是借鑒數學的一種理性訓練方法,目的在于讓學生大體能按時值的組合較準確地擊出各種節奏。
2.2 身體動作與節奏結合,培養學生內心的節奏感。借鑒瑞士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原理和節奏訓練方法,引導學生使自身體動與音樂律動和諧吻合,有利于學生用整個身心體驗音樂流動的“脈搏”。
2.3 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節奏原型,學習節奏的組合。生活中有豐富的節奏原型,學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各種節奏與音樂節奏建立聯系,用“活生生”的節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對音樂元素的體驗和感受將深刻親切得多。
2.4 按曲調的節奏朗讀歌詞。曲調節奏實質上就是生活節奏和語言節奏的濃縮提煉。按曲調節奏朗讀歌詞往往帶來一種韻律感,使歌詞的學唱變得容易,學生也可以從中體會品味掌握音樂元素帶來的樂趣。
3 重視問題的設置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眴栴}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通過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能使學生主動思索以獲得問題的解決。教學實踐證明,設疑是現代目標教學中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它發揮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能夠培養學生思維、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弛有效的理想氣氛。
4 音樂課堂應重視音樂欣賞
我們知道,音樂教學的宗旨不是為了單純地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樂感。人們常說,同樣是一首歌曲,為什么有的人唱出來有強有弱、聲情并茂、給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來卻枯燥無味甚至還跑調呢?這就是音樂感的具體表露。因此,音樂感覺的好與差就直接關系到對音樂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創造表現的能力。音樂教學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對學生進行感受能力的培養了,繼而發展到對音樂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這幾乎是國外先進音樂教學的共識,即音樂教學貴在培養學生的樂感。
培養學生樂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音樂欣賞,要多聆聽欣賞各類優秀音樂作品,通過藝術品本身的美,來進行感受或在美的氣氛中熏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長。實際上,多聽之后,對音準、節拍、節奏、音色等知識,會在無形之中獲得了,它的獲得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也即是說,在聆聽中自然會得到音樂諸因素的感知能力。所以只有欣賞水平的提高,方才有音樂上表現能力及創作能力的提高。
縱觀中外音樂教學體系,僅僅兩個詞的差異,即“知識”與“能力”。我國的音樂教學(也包括其他學科)側重于“知識”的傳授,這就帶來了教學方法僵化、死板、注入式的陳舊的格局,很不利于發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嚴重地影響了對他們能力的培養,所以改革音樂教學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顧福艷,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6,(09).
[2] 鄭群,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評價芻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7,(12).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公主屯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