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國內社區景觀與老年人戶外空間適宜性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眾所周知我國已經成為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全面健康老齡化”也成為我國現在所面臨的任務之一。居家養老在我國是傳統理念習俗,在國家大力推行“9073”養老格局的大背景下,社區就是目前城市老年人日?;顒拥闹匾獔鏊弧R虼?,營造能夠讓老年人進行健康生活和活動的社區景觀環境,在社區景觀設計構思和定位的時候就是設計者所需要考慮的內容,進而實現活動場所的適宜性,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社區規劃設計的重要任務之一。
  據調查,我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過 1.6 億,同時我國老年人口正以每年 1000 萬的速度增加。據預測,我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快速提高到 2020 年的 17.8%,2030 年的25%,2050 年的 33%,因此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的社會。依據我國現有的國情與傳統的生活一貫來看,在我國更多的老人選擇家庭養老的方式,那么居住區內的景觀交往空間則成為老人安度晚年的第二家園。相對于年輕人來說,社區環境的利用率中,老年人占比最大,對社區環境的依賴程度也最多。因此,建設更有利于老年人保持健康、獨立的社區景觀環境更有利于老年人參與社會交往,更吸引老年人主動參與鍛煉活動,會促進其與社會的交流,也是支持老年人保持身體機能和健康狀態的重要途徑。
  社區是老年人日常活動的主要陣地,社區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因此,能夠滿足老年人特殊需求、提供適老化活動場所的社區成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1] 。在談論社區景觀與老年人戶外活動場所適宜性問題之前,應該先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進行歸納。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逐漸減弱,表現為運動反應遲緩,感官系統衰退,行動不便且自理能力較差,智力、記憶力及免疫功能均有所下降,容易出現意外事故如摔跤、滑倒、被利器所傷等。而在心理方面,由于體力下降和社會角色的急劇變化,老年人時常感到孤獨寂寞、焦躁抑郁,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消極情緒,因此極其渴望受到社會尊重和被他人所關懷,對安全感、鄰里感和家庭感等有著更強烈的需求。
  雖然社區景觀近年來發展迅速,但開發水平卻參差不齊,在景觀環境的規劃與使用中往往存在一些問題:景觀空間的重復過去固有模式較多,形式單調,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不夠顯著;由于認識的偏差和利益的因素,居住區的環境建設中開發商和設計者更多的只是注重形式和構圖的美感,而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居民尤其是老人的行為特點并沒有準確地把握。社區景觀的價值不僅僅表現于其美學特征及其賦予觀賞者的愉悅感,營造目標還在于通過景觀環境的塑造來影響居民的心態和行為模式,引導居民對社區景觀環境的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與城市內其他類型的景觀相比,社區景觀的使用人群相對固定[2] ,尤其以兒童和老年使用者居多,本文重在研究老年人群。因此,作為與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景觀類型,它需要更有利于居民的活動并培育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使居民在社區內的活動更加安全、輕松、愉悅,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程度。
  目前,我國建筑學、老年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已經對老年人的日常行為活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既包括老年人日?;顒宇愋停舶ɡ夏耆巳粘P袨榛顒拥奶卣?。對于老人,在社區這個小環境中活動行為可以分為兩大類:休息類行為、游玩類行為。而休息類行為中老年人更愿意去進行棋牌類、聊天類活動為主,游玩類以運動健身、廣場舞活動居多。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老年人的戶外活動行為習慣。使用者的活動行為習慣是社區景觀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因此了解老年人的活動偏好和習慣,有助于更好做到社區景觀環境適老化設計。
  老年人的活動模式:
  一、活動模式相對固定,由于老年人生活規律較強,除惡劣天氣影響或者特殊情況外,每日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同時,對于活動類型、地點、同伴的選擇等也不會輕易做出變化。
  二、活動強度普遍不高,即使健康情況良好的老年人,也會出現體力下降的自然衰老現象。因此,老年人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往往選擇運動難度系數低的運動。
  三、傾向邊界空間,邊界空間是指不同空間介質相交時的邊緣地帶。老年人內心的恐懼感使得其不愿意將自身的活動情況暴露于他人面前,而孤獨感又使得他們想隨時隨地觀察到他人活動,仿佛自己也參與其中,即所謂的“人看人”行為。因此能夠提供良好視角同時又提供庇護的臨界空間是老年人休閑的首選之地。
  四、地域性,隨著人們步入老年,他們自我調節能力和對環境適應能力會逐漸降低,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同樣會發生改變,因此,在設計時,應該努力營造適應老年人需求的空間,降低他們心理的不適感,使空間具有領域感。
  對于老年人在社區景觀中,他們的生理、心理、活動方式均發生巨大變化,因此對社區景觀也產生了特殊的需求。根據上文中對老年人的種種特征分析,將對社區景觀的特殊需求分為:安全性、充足性、多樣性、舒適性和美觀性。
  社區景觀空間由于面積有限,植物配置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以適應空間特點和需求為主。部分常年暴露在太陽下的開闊空間可以適當提高喬木的種植比例,避免因夏季暴曬而造成空間的無法使用;部分宅前空間由于建筑遮擋嚴重,需種植分枝點高的植物,避免造成對陽光和氣流的重復遮擋;在道路拐點、空間出入口等節點處,需孤植形態優美的樹種,提高此類空間的辨識度和導向性。
  聊天、休息、觀賞等私密型活動的休閑空間在植物的配植上,可以采用喬灌草的配置,多選用枝繁葉茂的喬木、花灌木等圍合成相對獨立的封閉或半封閉空間。同時在觀賞的色彩、形態搭配豐富的植物對景,要求夏季防曬、冬季防風。為了使活動不被外界打擾也不打擾他人,空間外圍種植復層植物群落以圍合相對安靜、獨立的活動空間。散步、器械健身等個體體育鍛煉空間可利用色彩豐富的地被植物和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廣場舞、太極拳等集體的體育鍛煉空間需要營建開敞的草坪空間或廣場空間,需采用分枝點高、根莖不易露出地面的喬木,避免種植矮小灌木和地被,以給老年人創造充足的活動空間。社區中的水景是社區景觀環境中重要的組成要素,可以增強景觀空間活力、改善局部微氣候。社區景觀適宜“小而精”的形式,并且賦予水景不同的親水形式,可以增添老年人在戶外活動的情趣,改善心情。
  道路景觀要素有道路線路便捷性及通達性、路型設計、道路寬度及轉彎半徑合理性、道路鋪裝、道路無障礙設計、沿路休憩空間和設施的數量、道路交通安全。進行適宜老年人戶外活動的道路景觀優化,可從以上要素著手。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作為一名設計師,需要在設計中我們需要在滿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的基礎上盡量將社會資源做到做大化,進而,實現全社會的積極健康養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老年人有著濃厚的中國式傳統思想,我們需要在考慮到老年人的傳統思想的情況下,做到盡可能的去緩解養老對每一個家庭的帶來的壓力。
  參考文獻:
  [1] 柏春.對我國大城市舊居住區“適老改造”的幾點思考[J].山西建筑.2011(03):7-8.
  [2] 彭悅,李林蔓.論通用設計的非特殊性[J].現代裝飾(理論).2016(06):142.
  作者簡介:
  陳曉歐(1995.01.12),女,漢族,籍貫:山西太原人,大連工業大學設計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設計學,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3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