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發展的基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高的產值和效益,實現農業標準化、規?;a業化發展,就需要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采取措施進行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已成為破解發展難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各地在探索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工作中大膽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成效明顯。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改革;工作打算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發展的基石。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高的產值和效益,實現農業標準化、規?;?、產業化發展,就需要改變傳統的經營方式,采取措施進行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隨著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已成為破解發展難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各地在探索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工作中大膽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成效明顯。
1 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民流轉意愿不足
受各種因素影響,大多數農戶始終把土地視為命根子,不愿輕易放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影響土地合理流轉。在農村,土地具有社會保障和就業功能,而目前農村的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完善,決定了農民不敢輕易離開土地,把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來看待。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和創業能力還相對落后,許多農民無法適應自主創業和外出打工的要求,一旦離開土地,便無法生存。
1.2 土地產權歸屬不明晰
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中,部分村莊因項目占地、縣城規劃、城增村減、社區建設、信訪穩定、村班子不健全等原因尚未開展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從而影響了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
1.3 土地流轉的方式行為不規范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大部分農民以及一些基層干部對土地流轉法律和政策認知度低,對有關法律法規的精神實質掌握不夠,依法規范流轉意識不強。土地流轉多以村集體和農戶間自行流轉為主,大多數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土地流轉以口頭協議較多。個別地方存在借土地流轉之名,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現象。
1.4 缺乏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
當前,各地雖然已建立了縣鄉兩級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但運行還不順暢,流轉機制相對滯后,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收集和有效溝通,土地估價缺乏科學依據,有的地方土地流轉存在競相壓低租金、損害農戶利益的行為;也有少數農戶漫天要價,阻礙土地合理流轉。
1.5 流轉后無法達到預期
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動力是通過合理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從而增產增收,但是受農業比較效益的限制,目前農業比較效益仍然不高,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突出,不僅直接影響了種養大戶對流出土地的需求,還導致了土地流轉收益不高,影響了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的積極性。
2 下一步工作打算
2.1 加強政策引導
加強政策宣傳。要結合工作情況多形式、多渠道地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流轉的文件精神,讓農民了解、掌握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和參與意識,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加強對流轉合同的審查、監督,對合同的登記、立卷、歸檔,要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加強對土地流轉后的監督檢查,依法理順流轉秩序,打擊違法現象,使農村土地流轉走上健康、有序、規范、法制的軌道。
2.2 健全流轉機制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中心,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為工作正常運轉提供資金保障。建立土地流轉評估機制,開展土地流轉前和流轉后的評估工作。完善土地流轉仲裁制度,對土地流轉合同的執行和糾紛處理進行跟蹤、調解和仲裁,確保土地流轉工作公平、公正、合理,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2.3 消除農民顧慮
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地興辦養老、醫療、生育、傷殘等保險,加大財政補助力度,不斷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良好條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鼓勵企業優先招用本地農村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把農民工納入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讓打工農民擺脫依戀土地的心理,自愿流轉土地。
2.4 提升土地收益
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實現規模流轉、規模經營,提高農業規模經營和組織化程度,培育土地經營權流轉主體,使之成為規模經營大戶、流通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的領頭羊,積極鼓勵其開展技術改造,大力推廣應用先進實用生產技術,全面實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加發展后勁,切實解決小農經濟組織方式與國際國內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2.5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出臺鼓勵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的扶持政策。對集中流轉土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以扶持,凡涉及農業、發改、財政、國土、水力等部門的資金和相應獎補政策向規模經營項目傾斜,不斷改善和優化基礎設施條件。
2.6 遏制非糧化嚴禁非農化
建立糧食生產經濟激勵機制。加大對規?;Z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縮小糧食生產與高效農業的效益差,引導流轉耕地優先發展糧食生產,調動和保護好糧食生產積極性。積極探索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對于土地利用現狀為耕地的保護主體,應當加大補貼力度。充分發揮基層群眾和自治組織在耕地流轉用途監管方面的主導作用和主體地位,并結合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情況監測及調查,確保對耕地流轉用途監管到位。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執法檢查,將流轉耕地用途檢查納入縣、鄉鎮日常土地巡查范圍,及時查處流轉耕地未經批準轉為非農建設、違法違規利用基本農田及耕地“非糧化”破壞種植條件等行為,確保耕地流轉用途符合法律政策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