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職業院校新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數學的產生與發展、學習與傳授都是人類的活動,它從來都不應該被考慮成是一種固定的和已經終了的數學教育理論。因此,數學教育的發展應該注重與生活相聯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機會或者活動,與生活相聯結,賦予數學意義,以便再創造數學知識,做有意義的數學。當今社會迫切需求的是勞動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勞動大軍。新型崗位用人單位更看重從業人員的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但現行職業院校不論是從教育內容,還是從教學形式,甚至是教學理念上都遠遠與現實需求相脫離。社會的巨大需求和職業院校貧乏的優秀人才造血能力有巨大的落差。傳統教育也必然受到很大的沖擊,教學的許多環節都有改進的可能。
  [關    鍵   詞]  新教育;數學教學改革;創新人才的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LIFE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32-02
   一體化教學改革、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學徒制、雙元制等教學實踐改革在職業院校開展得如火如荼,新教學模式改革一時間成為職業院校主要教科研的活動內容,教改也成為體現一個學校創新能力提升的磨刀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各類學校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技能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都存在很嚴重的務虛行為,注重教學的短期效果,輕視人的長期發展。數學教育的本源是對人各種能力的培養,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實踐練習和領悟。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嚴重制約著學習者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習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舊式思維的教育研究者和實施者的思維慣性更是教學改革推進的阻礙。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也只讓小范圍的人受益。長期滯后的數學教育方式已經嚴重地制約著社會對勞動者質量和數量的需求,數學教育在職業院校逐漸占據可有可無的地位。所以,職業院校的數學教學在多種外部、內部因素的促進下不得不進行脫胎換骨式的變革。
   一、職業院校新教育的改革是當代社會生活、生產的需要
   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指出:當下以及今后社會迫切需求地是勞動型、技能型和創新型的勞動大軍。生活中科技成果不斷地轉化為生產力,體力勞動集約型工作崗位人工逐漸被機器和機器人代替,新型崗位對人員的要求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用人單位更看重從業人員的再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但現行職業院校不論是從教育內容,還是從教學形式,甚至是教學理念上都遠遠與現實需求相脫離。社會的巨大需求和職業院校貧乏的優秀人才造血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落差。
   職業院校的建立初期是以技能培訓、素質教育為主體的。教員大多是從工廠、企業聘請來的一線骨干員工和管理人員,他們有著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他們給學生教學內容直接,學習的目的明確。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效果,有些像德國的學徒制,就是沒有工廠與之相互配合。這種模式更重視動作技能教育,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的教育沒有主動的、系統的、科學的相互組合,對數學水平的要求很低,實踐與理論相聯系不足。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勞動技術、生產機器更新慢,創新需求不迫切,學員學會某項技能就可以在崗位上長期運用,不需要做太大改變和再學習。而如今終身學習已經成為社會對人們普遍的要求,數學學習則成為人們再學習的最大障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改變,大學教育成為主要的教育資源。職業院校的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開始偏重理論化,沒有趁機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只是單純地將應試教育的理論課照搬過來提升分量,而原本占主要地位的技能教育漸漸式微,加上學生質量下降,教與學動力不足,職業教育進入寒冬期,許多職業院校尋求轉型。古往今來,永恒不變的就是變化,一個事物一旦固化太久,必然導致落后。
   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職業院校新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更多、更先進的手段和途徑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生產技術和工具不斷更新,而且更新周期越來越短,信息化、可視化、網絡化、全球化、人性化的發展改變著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影響著每一個人。傳統教育也必然受到很大的沖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改進的可能。生活在現代科技中的年輕人對傳統教學方式感到枯燥和乏味是必然的。教學改革也是順應時代需求的必然結果。
   對教學形式而言,從2012年開始,慕課還是個新名詞,現在網絡課程如野草般野蠻生長,PPT已經成為常規工具。教育信息化2.0如火如荼,社會再教育、終身教育已經成為各級學校,包括職業院校的新的工作重心。六年過去了,慕課雖然沒有像開始人們預期的那樣成為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新教育模式,但慕課已然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看法,為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為生活重塑教育》一書中介紹了“LIFE教育創新”項目,這是一個研究、倡導和行動的跨界合作公共平臺。它旨在展示自下而上進行的教育變革的力量,反思教育問題,并尋求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許多學校和個人自發地對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正是這些零星的、散漫的、自發的、弱小的新學校和新教育的出現,昭示著季候演化和潮流轉變的信息。其背后,是一場正在孕育之中的即將席卷全球的教育風暴。
   在中國,實現新教育轉型這一目標要極為困難和艱巨,長久以來我們面對的是背負已久的“三座大山”:我們不僅要改變19世紀的“教育工廠”,而且要改變延續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教育傳統,還要改變20世紀50年代移植過來的蘇聯高度集中、計劃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因如此,在依然堅固的大一統教育體制的邊緣,這些“閑花野草”的發芽、生長,就格外令人感到震驚和欣喜。不同體制、不同類型的學校基于不同的理念和文化資源所做的文化創新,雖然有著不同的操作路徑,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改變了教育實際。教學探索中所獲得的教育、教學經驗具有一定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普適性。無論成敗,教學探索的反思也為后來者找出了改革的困難所在,也提供了新穎的教學思想。21世紀教育研究院有兩個口號:“學在民間”和“教育因你而改變”,強調的就是這種自下而上、自主自發、基于每個人的主動性的草根力量。    三、新教育需要體現的人文關懷也是推進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職業院校新教育的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產教融合,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合格畢業生。職業院校為畢業生以及社會人員提供遠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新機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由勞動型到技能型,再到創新型。學生學歷的提升和知識的再更新,為學生工作后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加油站,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延續性,體現了終身學習的教育目標。
   對教學內容而言,尤其是像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有人認為沒有什么好改的,數學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邏輯性等完備的體系。
   四、職業院校新教育改革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
   從哲學觀點來看,教學實踐的某些部分在一定的時期和環境里可能沒有遵循合適的教育理念,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但總的來說教學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著向前發展。
   20世紀教育家們的理念依然指導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如贊科夫的教育實驗研究中把教育的核心問題歸結為“發展”問題,并提出了“一般發展”概念。其內容是采用觀察、思維和實際操作。他十分重視發展學生的積極性、首創精神和獨立的活動能力。與此同時,數學教育家們從另一個角度的研究也達到了相同的認識,比如,波利亞的“學習三原則”中的第二條就是“最佳動機”:“為了有效地學習,學生應當對所學的材料感興趣,并且在學習活動中找到樂趣”。
   荷蘭現實數學教育(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簡稱RME),RME的基本想法是,數學的產生與發展、學習與傳授都是人類的活動,它從來都不應該被考慮成是一種固定的和已經終了的數學教育理論。以此數學教育的發展應該注重與生活相聯結。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機會或者活動,與生活相聯結,賦予數學意義,以便于再創造數學知識,做有意義的數學。傳統的數學教育只注重數學概念的呈現,注重數學體系自身的發展;RME與傳統的數學教育不同的是它注重與生活經驗相聯結,從生活經驗入手,經過數學化的過程,在數學系統內部再次組織,在概念和策略之間尋求捷徑和發現聯結,并且應用這些發現。RME提供與生活情景相結合的問題,協助學生形成并應用數學概念,因為在情景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感受數學概念的形成,進而發展成數學工具。發展程序如下:首先他們將問題和生活情景相結合,選擇合適的情景模式或策略來描述數學問題,然后找出一般化的原則,最后再進入正式數學系統教學,即回歸傳統的程序及表征解題活動,使用模式來解決相關數學問題,讓學生能獲得真正的數學知識和能力。
   中國古代的數學教材,《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綴術》等里的內容大多源自于生活,書里的問題多用于解決生活實踐問題。所以中國古時候數學的學習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育的本源,實用主義是中國古代數學的標簽之一。
   制度化學校教育的興起,使數學學習出現了一些背離本源的現象,數學學習更多地變成一種被動接受的行為。重新拾起以實踐為主要目的的數學教學,對其歷史進程來說是一種循環式的上升。雖然在一段時間內純理論的數學教學占了主導地位,忽視了數學教學的實際應用功能,但這種螺旋式的上升也符合一般事物的發展規律,況且在當前的科學技術下和網絡+的環境下,數學教學的手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數學教學內容的表現方式更加直接、清晰、易懂,數學教學傳播途徑和范圍、數學教學資源空前廣闊,這就是較之以前進步的地方,數學教學理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開拓。
   在課改研究過程中,我們應該重新理解數學課堂,重新認識數學學以及重新定義學校的數學教育。未來學校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注重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職業能力。未來課堂是充滿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學習空間,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我們認為,未來數學學習要回歸數學教育的本質,即強調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應該是一種主動探索,而非被動接受的學習,是充分結合現代技術而不被現代技術綁架的學習,是一種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不唯書本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美]加涅,皮連生.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席曉鳳.中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等職業教育,2011(5).
   [3]孫義榮.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0).
   [4]張道祥.當代普通教育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
   [5]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21世紀教育研究院.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0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