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發事件分類與特點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近年來,高校突發事件頻發,如何正確地應對高校突發事件,加強高校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能力,合理處置此類事件已經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從高校突發事件概念、分類和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以期對處理高校突發事件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 鍵 詞] 高校;突發事件;分類;特點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284-02
我國現在正處于全面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面臨著重要的機遇,但是由于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矛盾在所難免,所以社會組織中突發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而高校作為特殊的教育社會組織,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更容易發生各種突發事件。近年來由于手機和電腦等網絡工具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大學生接觸的信息日益復雜和多元化,而大學生年紀尚輕,經驗不足,對這些海量的信息缺乏分析辨別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影響身心健康。并且當代大學生兄弟姐妹較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可能被長輩溺愛,沒有經歷過重大挫折,所以有些大學生承受挫折能力相對較低,遇事容易沖動。同時,由于大學生集體住宿,人群密集,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同學煽動,產生摩擦。種種原因導致這些年高校突發事件頻繁可見。例如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殺人事件,南京航空大學斗毆致死事件等。高校突發事件影響范圍廣,危害性大。而我國已有的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論,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高校突發事件概念
本文將高校突發事件界定為:由于自然災難、人為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原因引起的,在高校內部驟然發生,以高校學生為主導作用的,難以預料的,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事件,這些事件會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影響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及高校內學生的心理和諧,如果不及時處理或管理不當可能會使高校陷入輿論的漩渦中,造成更大程度,更深程度的社會危害,甚至波及高校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高校突發事件的分類
種類繁多的高校突發事件,對學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事件按照不同的屬性也可以有多種分類方法,例如按照突發事件產生的誘因可分為:傳染性疾病因素類、重大事件因素類、管理因素類、意外事件因素類、人際關系因素類和環境壓力類;按照師生行為的表現類型可以分為:情緒宣泄型、違反校規型、違法犯罪型;按照危害結果劃分為人身及精神損害型、財產損害型、秩序損害型和綜合損害型。由于高校突發事件是由各種性質不同的誘因導致的,所以本文采用高校突發事件性質類型,具體包括以下類型。
(一)公共衛生類
指校園發生的流行性傳染病或由人為因素而引發的大面積空氣、食物中毒等嚴重影響高校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這一類型的突發事件主要是由傳播迅速、治療難度較高突發性傳染病引起的,例如2003年爆發的非典,近年來各種媒體屢見不鮮的禽流感、甲型流感,還有肝炎、肺結核、天花等。除了這些傳染病引起的突發事件,高校食物中毒事件也屬于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例如2003年4月西安科技大學167名學生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這類事件對學生的生命安全產生重大的影響,使學生產生恐慌。
(二)心理衛生類
心理問題在人群中存在的一定的隱蔽性,高校中人口密集,大學生處于成年初期,情緒不穩定,很容易因為一些突發心理問題或一些長期未治愈的嚴重心理問題引發生命危險,按照我國各類心理疾病的概率學統計,高校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的學生。當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發作時,他們會失去理智,就可能做出一些傷人或自傷的極端行為,引起高校突發事件。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根據新聞報道,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學生死于各種心理問題,例如2001年3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建工系學生趙某某因失戀跳樓身亡;2004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一名研究生跳樓自殺;2005年5月,北京大學數學系博士跳樓身亡;2014年3月廈門南洋學院一名17歲患有抑郁癥的女生從7層宿舍樓上墜亡等,這一系列突發事件的背后,都隱含著嚴重的心理問題,而突發事件也會影響周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三)政治類事件
國家間的利益沖突、恐怖主義破壞、國內社會矛盾激化都可能導致高校政治類突發事件。高校大學生愛國愛民,他們勇于維護國家的主權,熱愛民主,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但是他們也容易偏激,被不法分子、社會不良勢力所利用,參加一些非法集會、非法游行等活動,對自身、高校和社會造成危害。例如2014年6月,哈爾濱某大學生被查出兩年期間,共向境外透漏國家安全信息50多次,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隱患。而在1999年我國駐南大使館被炸,2008年抵制家樂福事件,以及2009年圓明園獸首被拍賣等,都有高校的學生進行游行,一部分游行是我國有關部門批準的,而有的則是大學生自發的,甚至是被某些人利用的。現代大學生愛國意識易被激發,富有激情,然而相關法制觀念淡薄,非常易沖動,很容易會使事件失控,對學生自身和國家安全帶來不良影響。
(四)校園安全類
校園安全類突發事件主要是由高校內治安安全問題引起的。比如宿舍失竊、宿舍火災、大學生被搶劫、被誘騙傷害等,這類事件影響學生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些事件的受害人一般都是高校學生,然而有些事件的兇手也是高校學生,作為新時代高素質的大學生,卻知法犯法,給社會、學校和教育制度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引發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五)自然災害類
由于洪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引起的高校師生傷亡、停課等事件屬于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例如2008年突發汶川地震,很多中小學的學生和教師都被永遠埋在了廢墟中,幸存下來的很多學生生理和心理上也遭受了很大的影響。
(六)高校管理類
高校管理制度如果過于嚴格,令學生產生嚴重不滿,學生就可能會爆發出一系列抗議的過激行為,比如從宿舍窗戶向樓下扔開水瓶、燒課本、高聲喊叫等,由這些引起高校生活秩序混亂就屬于高校管理類的突發事件。
三、高校突發事件的特點
高校突發事件具備突發事件的一般特點:突發性和高度不確定性、危害性、擴散性等。同時高校突發事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多元性、敏感性、主體活躍性等。
(一)突發性和高度不確定性
從已經發生的眾多高校突發事件可以看出,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是偶然原因引起的,偶然的原因是找不到規律的,所以會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發生的形式和劇烈程度會怎樣,即將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怎樣的應急管理才是正確有效的,上述問題高校管理者都無法預期。無法預期又突然發生,完全不給管理者反應的時間,所以應對管理就十分緊急。
(二)危害性
根據高校突發事件的定義及已經發生的眾多案例就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突發事件,也不管它的發生地點和時間是怎樣,共同的是他們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危害。都會或輕或重干擾高校的正常教學工作秩序、干擾高校師生正常的生活狀態、給很多師生帶來較大的心理波動,更嚴重者會使高校陷入輿論的漩渦,給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會造成社會各界人士人心惶惶。因為高校是重要的教育單位,所以社會各界對高校都投入了高度的關心與重視,正因為重視的程度高,一旦發生問題,受到的影響越大。
(三)擴散性
教育關乎祖國的未來,也是學生家長期望的寄托,歷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更是如此。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媒體和學生家長時刻關注高校的各種信息,所以高校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大量消息會很快傳播開來,媒體會爭相報道,社會各界會廣泛參與到輿論中。所以高校突發事件一經報道,會很快成為社會熱點,給校方帶來沉重的壓力,甚至導致難以控制的局面,影響高校和社會的安定。
(四)多元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誘因多種多樣,可能是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原因,可能是社會不良信息的原因,可能是學校管理不力的原因等。高校突發事件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能是意外傷亡、可能是違法犯罪、可能是傳染性疾病等。高校突發事件的危害也是多種多樣的,它不僅干擾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師生的心理健康,也會給社會各界帶來廣泛不良影響。所以高校突發事件具有多元性,想要更有效地處理與應對,就要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系統。
(五)敏感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敏感性可以從兩方面詮釋。首先,高校突發事件主體大學生的敏感性。高校大學生關心時事,關注各種熱點信息,對網絡上和社會上流傳的各種真假信息都十分敏感,并且他們中有很多人年輕氣盛,挫折承受能力較低,對他人的言語和肢體冒犯比較敏感更容易沖動。其次,高校是各級政府和全體國民十分關注的高等教育部門,高校內發生的任何新聞他們都及時關注,跟蹤了解,所以高校突發事件的敏感性還包含社會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敏感性。
(六)主體活躍性
高校突發事件的主體是大學生,他們都是剛成年甚至未成年的年輕人。他們有著年輕人的熱情與沖動,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缺乏實際社會經驗。他們對現代科技非常敏感,善于使用最新科技產品,很多大學生計算機運用技術嫻熟,但是由于他們的經驗不足,對各種渠道的復雜信息篩選能力還不夠好,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同時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集體住宿,他們之間的信息流通非常迅速,而且他們善于鼓動身邊的人,也易受到周圍其他人,甚至網絡上的信息、社會上的片面信息的鼓動。而且他們年紀較小,挫折承受能力及自控能力都相對較弱,容易因為一時沖動產生激烈的情緒和行為。另外,由于他們的熱情和好奇心,一旦發生突發事件,他們往往會迅速反應,積極參與,加速信息的流通,同時信息在流通過程中可能會變質,導致各種不同程度的歪曲,甚至成為謠言,這些不實信息又會迅速通過各種渠道在社會上流通,給高校帶來巨大的輿論壓力。
參考文獻:
[1]張維平.對美國、日本和中國預警機制現狀的評述[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6(3).
[2]安文娟.高校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3]紀寶成.從“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機管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3,25(4):65-67.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