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生活的現代價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今天,從城鄉二元化結構的角度來看待國家和社會,是很常態的認知。總的來說,現在經常提及的幾個話題,包括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全都離不開鄉村。
關鍵詞:鄉土生活;文化;價值
一、在城鄉二元結構下認識鄉土文化
今天,從城鄉二元化結構的角度來看待國家和社會,是很常態的認知。總的來說,現在經常提及的幾個話題,包括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都離不開鄉村。
(一)城鄉二元結構下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口號總價值的判斷
城市作為現代化的代名詞,代表著未來。中國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發展成了第一要務,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大多數人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口號的價值判斷非常認同,但是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因為只有保持城市和鄉村的良好互動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當然,我們也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理解該口號。如早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中國的茅臺酒等多種土特產在博覽會上獲獎,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物產聚集。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博覽會也逐漸演變為各國先進技術的展示會。如日本筑波世界博覽會上,各國展示了高鐵、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大多數人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口號的價值判斷逐漸從技術展示轉變為對文化的服務上來,試圖表達自己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僅是上海世界博覽會出現變化的標志,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都具有標志性意義。
世博會的展覽每個省都要參加,當時我就跟貴州的同行說,貴州不要完全跟著這個口號走,要考慮實際情況。只有保持城市和鄉村的良好互動,才能讓生活更美好。世博會的主要管理部門是一個國際化的機構,據說他們聽了這個意見之后,在貴州西江一個新開發的苗族村寨專門舉辦了一次世博會的論壇,主要討論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ǘ︵l村的基本印象
人們對鄉村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經濟欠發達,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的水平都比較落后。生活在鄉村的人,在社會體系中有一個身份標識——農民,進城務工的農民叫農民工或流動人口。很多人認為,城市應該幫扶鄉村,因為鄉村有很多亟待提高、可以利用的空間。在我看來,能不能打贏扶貧攻堅戰,能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上全看鄉村。因為城鄉經濟差距大,只有鄉村的人們富起來,才能使整個社會達到小康水平。
?。ㄈ┼l村的價值
1.鄉村的商業價值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之所以會關注到鄉村的生態空間,主要是因為人們開始消費原生態了。農家樂大家都很了解、很熟悉,它并不是指農民的樂,而是農民為城里人準備的休閑娛樂空間,實際上是為了謀利,沒有真正快樂的意思。除此以外,城市人在享受了現代化成果之后,還發現了生態環境的問題,認為在鄉村中可以逃避這些問題,逐漸意識到鄉村的有機食品、青山綠水都是好東西。所以每到周末,城里的人都擠著出城。而且,還有資本向鄉村涌入。城市的空間有限,于是各個城市都建造高樓大廈,只要電梯能把人拉上去,就不斷把樓往高處建?,F在世界范圍內,幾百層的高樓比比皆是。相比擁擠的城市空間,有心人就抓住了城市人對居住別墅和四合院等獨立建筑的向往,在寬敞的農村制造新的商機。因此,農村就成為了一個有前景的消費市場和資源空間。
2.生態文明與社會和諧構成的“鄉愁”
“鄉愁”是一個被寫進中央文件的詞匯,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鄉愁”不是一種懷舊,也不僅僅是兒時的回憶,更不像農家樂一樣,是人們在城市里住煩了去休閑或休息的一塊地方?!班l愁”是對中國古老文明的一種延續,是從農耕文明開始,經過漫長的歲月流逝和時代變遷而不斷凝練出的鄉土社會所具有的自治和管理能力,是一種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傳統,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因。當然,我們有很多優良的文化傳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丟失的速度比較快,反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有所保存。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是寶貴的、不可或缺的財富,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正是文化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未來全球化的秩序,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一起和諧相處。道理很簡單,相同的文化很有可能會產生相似的想法,兩個想法類似的人,其創造力相當于一個人,也就是“1+1=1”。如果100個來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想法都差不多,那么這100個人的創造力也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反之,文化背景不同,想法也就不同。文化的創造性恰好在于多樣性,在于想法不一樣,互相討論、互相交流、互相刺激、互相學習。
?。ㄋ模┲袊奈幕瘋鹘y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對中華文明作出過概括性的總結:“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痹谛稳荻喾N文化融合統一時他用了“無與倫比”。其實,鄉村文化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同質化,它具有多樣性。許多人盡管遍歷人生,仍然會不時回過頭來懷念自己的家鄉,因為家鄉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獨特的地方,這種獨特的情感依戀就是文化創造性的源泉。
?。ㄎ澹┼l土社會的真正價值
綜合起來看,我們可以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來理解鄉土社會的真正價值。從時間上看,它傳承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空間上看,它代表了文化的多樣性。從這兩個價值維度來理解鄉土社會,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宏觀上講,人類社會解決未來問題的很多方法在它的“童年”,即早期智慧。解決未來問題的鑰匙也許一直藏在人類古早的智慧中,關鍵看今天的我們能不能從傳統中去發現這些價值,這也是國家不惜動用公共資源來保護文化遺產的邏輯起點。以中國為例,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至今仍有很大的啟發。 二、民俗中的鄉土文化
(一)鄉村民俗
酬神戲:傳統社會里,廣大民眾為了酬謝神恩,以家族或宗族為主導,在廣東佛山是以八圖里甲、世家大族為主導。在傳統節日里舉行一連串的慶?;顒?,如舞龍舞獅、放鞭炮,更會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戲作為主要慶?;顒?,這種戲叫酬神戲或神功戲。春節期間,鄉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趕過去一起觀看。如今,傳統的酬神戲也即將消失。
火流星:河北農村過節期間表演的節目,也就是“打鐵花”。中國人過節圖喜慶,都喜歡“紅火”這個詞,日子過得紅火就是極致的好了?!凹t火”這個詞是群體性的,是一個公共性的詞語。因此,這個詞語本身就很高級。這樣的鄉土傳統在很多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同的表現。
藏族舞蹈:這是嘉絨地區的藏族中老年人在節前排練的一種舞蹈,屬于鄉村社區中的舞蹈,很有儀式感。此外,鄉村的跳舞幾乎是大家都會參與進來的盛事,聯絡感情和促進團結的作用相較于城市更為凸顯。
苗族的姊妹節:貴州省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苗族姊妹節歷史悠久,作為一種民俗、婚戀、社交方式傳承至今。
壯族的螞拐:“螞拐”是青蛙的意思,是壯族祖先崇拜的圖騰。
彝族的賽馬:據《大定縣志風土志》記載:“彝俗尚氣力,平居畜善馬,好馳騁以射獵?!薄段髂弦椭尽愤€記載了宋初水西地區一次盛大的跑馬活動:“騎士到來,如天上流星。戴斗笠的漢,著披氈的彝,云集看跑馬,大家都夸獎,彝給漢增榮,漢與彝助威。”“得楚仁額(宋初人)的是黑頂白馬。當時有的人,騎黑頂白馬,走趕歌舞場。舞女雯手帕,舞男彈竹笙。有跑的姿勢,有走的動作。從天南地北,四方人云集。有布家、默家,有恒家?!边@實錄了宋初乾德年間(約963年)慕俄格(大方)得楚仁額,在婁婁俄格(安順)布勒家舉辦的一次賽馬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來自云南沾益、宣威,貴州安順、普安的布,有來自云南東川、鎮雄,貴州畢節、黔西、織金的默,還有來自云南昭通、四川永寧的恒,盛況空前,顯示了漢彝民族大團結。
?。ǘ┟袼孜幕柕囊饬x
要想真正認知自身的文化傳統,關鍵還是要探討文化符號背后的意義。我們能接觸到的文化符號大多是在旅游的過程中,或在查閱雜志和攻略時看到的,那么它們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呢?剛才我們提到傳統文化中藏著解決人類未來發展問題的鑰匙,但是真實的現狀是什么?如果讓城里人偶爾去消費一下鄉村文化,相信他們是很樂意的,但真要讓鄉村文化融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去,似乎又是不可能的。沒有人有權力要求人們保留原始的生活狀態,尤其是在人們不太愿意保留并且這樣做看起來現實意義不大的情況下,這就陷入了一種很糾結的狀態。
1.文化符號背后的意義
(1)城市樓道和鄉村鼓樓的對比。城市用一個現代化的詞叫公共場所,公共空間。城市的樓道是常見的景象,它的樓梯通常比較長。
說到鄉土社會,我們來看貴州黔東南侗族的一個傳統村落。村落中坐落著一個鐘鼓樓,它的左邊比較集中,建有其他四座鐘鼓樓。這些都屬于村落的公共空間,供大伙平時議事、祭祀、唱歌或聚會時使用,不屬于任何個人或任何一戶人家。而且,這些公共空間全是老百姓自愿湊錢修建的,不用政府花一分錢。
?。?)公共空間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對比。除了鐘鼓樓之外,傳統村落中的公共空間還有很多種存在形式。比如,漢族地區的宗廟,供奉神祗的廟宇,甚至村口的大槐樹,老百姓平時習慣到那里去吃飯、聊天,或是解決村里的事情。又如,村里的大賣場或水塘,它不屬于任何一戶人家,因為大家共同擁有,所以誰也不會去破壞它。像這樣的場所在城市里被稱為公共空間,由政府統一管理。在農村,則由大伙兒一同來管理,這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也是城市和農村的差別所在。
現代化以及后現代化,具有社會公共事項的組織能力和安排能力。在侗族村寨鄉土調查中發現,有的地方真的很窮,但他們要蓋一座鼓樓,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把錢湊起來。蓋好以后,他們會在上面貼上幾幅寄托著美好心愿的吉祥畫或對聯,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在鐘樓舉行活動時,大家都會遵守規矩,平常輪流進行打掃,這樣的公共空間不需要其他任何額外的費用維護就可以使用好幾百年。
在對公共空間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上,嚴格意義上說,現代社會的公共空間建構比傳統社會差了許多,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差異。城市人普遍認為依靠規定、法律、私有化、自由市場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當所有的東西都納入規定以后,才發現人心是散的,人們對很多道德層面上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辦法遵守,這樣的社會管理成本非常高?,F代城市社會為什么呼吁公共性?現在我們有錢乘地鐵、坐飛機,但是卻沒有公共秩序;過去人們沒錢的時候坐馬車,反而懂得禮讓。事實上,這種公共性的缺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傳統給丟了。
?。?)鄉村的公共性表現。鄉村的公共性表現在哪里,是整個社會要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侗族大歌在藝術領域非常有名,是一種無伴奏的合唱,是侗族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侗族大歌的發現顛覆了世界音樂史上中國人沒有多聲部合唱的定論。
大家都知道,合唱是從西方國家傳入中國的。多聲部合唱分二到四個聲部,所有人發出來的音色都不一樣,合在一起形成美妙、好聽的和聲。合唱是在西方的宗教音樂里,經過長期的培育形成的一種音樂形態。歐洲古典的合唱,有一套獨特的和聲及聲音排練方法,讓各個聲部的聲音組合起來更和諧。侗族的合唱發現于50多年前,既沒有經過教堂和宮廷的加工,也沒有經過主流社會的演變,就是老百姓的無伴奏合唱,聲音非常好聽。它不是按照西方的和聲規律和技巧形成的,聲音異常奇特;也正是因為太奇特,所以侗族大歌在世界合唱音樂節上獲得了許多大獎。 如果把合唱藝術放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里,我們會發現,西方的唱詩班長期在宗教的理念下,引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使人與人之間的聲音更加和諧。在這樣的文化理念下,再加上和聲技術,構成了西方的合唱藝術。西方的合唱藝術傳入中國之后,被中國的主流社會引用到所有藝術院校里作為金科玉律來教育、指導中國人。100年來,合唱在現代音樂教育體系就是這樣設計的??墒?,在侗族那樣較落后、欠發達的地區,合唱卻延續了那么久,原因何在呢?
侗族大歌具有兩重意義: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天人合一。很多曲目都跟自然界密切相關,歌聲大量模仿了自然界的聲音,如烏叫、蟬鳴等。這種聲音對城里人來說可能有些難以想象,因為日常聽的最多的聲音是汽車的馬達聲。第二,人與人的和諧。坐落在鄉村中的鐘鼓樓,上面都有一個穹頂,這個穹頂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除了鐘鼓樓,中國的許多古戲臺也有這樣的聲學能力。在這樣的場所唱歌,聲音會更加動聽。
在村里,人們一般從三四歲起就開始學唱侗族大歌,有若干位歌師帶領大家去練習。但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許多人坐在一起認真地對歌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可以想象,組織很多人坐在一起唱歌,為了使大家的聲音更加協調,每次都需要練習很長時間,這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心情,只有心態上能達到和諧共融的狀態,聲音才能自然而然地合到一塊去,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形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們曾舉辦過七屆歌唱大會,只要是合唱,就沒有任何其他的歌能跟侗族大歌相比。它包括男女聲、童聲等,不需要鋼琴的伴奏,一張嘴聲調就非常準確。如果我們把這種外在的藝術跟侗族的悠久文化傳統結合起來認真去考察、去解讀的話,會發現農耕文明中有非常偉大的創造,而且這個偉大的創造不僅是歷史的,還是當下以及未來的。我們期待城市人將來也能這樣和諧,也有侗族大歌那樣的藝術表達。當然,這些都不僅僅局限于歌唱技巧上,而是更有文化生態意義的傳承。
侗族只有語言,沒有漢字。在調研侗族的語言體系時我們發現,侗族沒有創造“鎖”這個詞,因為在它的傳統語境中不會涉及到“鎖”。此外,還有好多個現代的詞在侗族也是沒有的。傳統的侗族寨子里,房子都是木質的,很容易起火。為了防火,人們會把財產集中擺放在一個區域統一保管。不管是打下來的麥子還是老人的壽材,所有的好東西都會集中擺放在一起,而且全部不上鎖。這樣的公共性,這樣的農耕文明所形成的文化價值,對未來社會、現代化建設、判斷現代化的取舍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鄉土社會習俗體系
?。ㄒ唬┎煌愋偷奈幕?
1.彝族賽裝節和“伙頭制”
賽裝節,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大比賽。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干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縣直苴地區及附近中和、大姚縣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賽裝場上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鮮艷服裝。因為彝族的支系比較多,服飾上面都繡有馬纓花,這是一種非常有沖擊力的藝術表達。
在對彝族社區做調研時,社區的人員說歷史上的彝族實行“伙頭制”,也就是說大家輪流擔任領導管理村落的日常事務,每年輪換一次。這一年中,村里田地等收成都會統計到領導那里,再由領導分配給大家。從宏觀角度看,這類似于今天的社會納稅制度,我們把一定比率的稅金繳納給國家,再由國家統一分配。
在彝族社區,每年更換伙頭之后都要舉辦社區聚會,聚會之后還有祭祀儀式,這個起源于古老的祭祀和“伙頭”交接的慶典活動被稱為“賽裝節”。慶典過后就進入春耕了,到了來年的同一時間,再討論更換伙頭、舉行賽裝節。
作為村落領導的伙頭要遵守許多約定俗成的規定,如做事要公正,要承擔責任等?!盎镱^制”在沒有公田之后還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因為土地因素徹底中斷。彝族的社區基本上都是非常貧窮的,這就意味著身為社區的領導,也沒有特別好的待遇。在這樣艱苦、貧窮的條件下,伙頭們為什么還能承擔起責任,將“伙頭制”延續下去呢?據了解,最后兩次實行“伙頭制”是在1964年和1965年,當時由村里兩個特別有能力,家庭條件比較富裕的兄弟擔任領導。在他們的文化傳統里有一種基本的觀念,當領導雖然沒有經費,甚至還要自己賠錢進去,但即使這樣也要把事情做好。經過采訪調研發現,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是因為在彝族社區里有它的客觀制約因素,即每年當選的伙頭都是要終生生活在彝族社區里,這一年做得好與壞決定了他在社區里一生的地位以及他人對他的評價,甚至關乎他的祖先以及后代。正因為有這樣的榮譽感,讓他們將“伙頭制”延續了下去。
2.哈尼族“苦扎扎”節
“苦扎扎”節,也叫六月年,在每年農歷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猶如漢族過春節一樣熱鬧隆重。屆時,哈尼山寨到處興高采烈,熱氣騰騰。人們穿上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成群結隊相聚到磨秋場.打磨秋戲耍娛樂,歡度節日。打磨秋也就是打秋千,這是哈尼族人每逢節日都會進行的一項娛樂活動,這種文化背后的含義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苦扎扎”節是一個原生性節日,不是從國外傳來的,也沒有受到任何不良文化的影響,完全是哈尼族文化傳統的一種延續。如果說有現代化的痕跡,可能就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以及聯系方式的變化。交通工具從騎馬到步行到摩托車,聯系方式開始使用手機。實際上,處于現代社會的我們在理解這種文化及傳統的時候,會覺得很新奇。那到底該如何定義這種文化呢?它是開放的,還是落后的呢?我只能用個人的認識以及對這種文化背后的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一定要理解人類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當中,人口是第一發展力。漢族現在還流傳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訓誡。有時候一個家族能不能進一步發展、延續,往往要看人口數量,如若人丁興旺,發展形勢就不會那么嚴峻。哈尼族“苦扎扎”節,在哈尼語里是“預祝五谷豐登、人畜康泰”的意思。節日當天,年輕男女通過蕩秋千來找到心儀的對象。 3.摩梭族走婚
在云南的西北部,有一個神秘而古老的湖泊,其周圍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摩梭族,他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著由女性當家,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娶女不嫁,婚姻雙方終生各居母家的婚姻形態,俗稱“走婚”。
摩梭族的婚俗習慣被稱為“婚不落夫家”,就是說在一戶人家生了孩子還不行,必須把孩子留在這家才算正式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完成整個婚姻的責任。“走婚”習俗是在古老的農耕文明時期,圍繞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基本因素設計出來的一套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這種圍繞人口形成的文化體系,跟現代社會所理解的生活狀態以及價值觀念是不一樣的,但這樣的文化體系在當時的文化發展階段過程中既合理又有秩序。那個時期的青年男女,婚前的交往都以生育為目的,滿足了人性、自由、開放的條件。哈尼族的“苦扎扎”節就是為了鼓勵青年男女充分交往而舉行的,這也是這些節日文化所表達的一種生活狀態。
如果站在為了滿足人性、自由、開放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文化,我們就會釋然。其實,我們也可以用這些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對當下社會作一個判斷。例如,摩梭文化所呈現出的社會現狀是:兒童有人撫養,老人有人照看。老人和兒童作為兩大社會指標,他們若是很穩定,社會結構也必然很穩定。而且,在摩梭族社會,婦女一輩子都不用離開母親,這令人非常有安全感。因此,認識這種文化,必須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發現它的真正價值。
如今,國家提倡創新型發展,我覺得首先要在文化理念、思維上創新。傳統倫理或者說傳統價值,強調的是秩序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用最低的管理成本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來管理不同的生產力單元。過去,大到國家小到族群、家族,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原本的管理體系要不斷地進行調整,適應新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變遷。要想維護好這種體系和秩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建立共同體,以維護共同體利益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優化為目標。
中國的鄉土社會習俗體系,是文化之網維系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構成多樣性的生存智慧。總的來說,鄉土社會對中國未來的作用還是很多的。對照中國鄉土社會習俗體系,對我們判斷現代生活、未來社會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發現鄉土社會,對文化學者來說是一門學問,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人文素養,是對不同文化,尤其是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探尋訴求。任何文化或者文明體系,如果失去了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刻了解和認知,就失去了具備優秀創新能力的基礎,這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例外。沒有一種文化能斬斷自己的尾巴,它一定是站在自己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提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這不光是一個口號,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因為中國夢的實現有賴于中華民族對自己傳統的重新認識、重新使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四、保護鄉土文化價值
鄉村是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在調研當中我們發現了鄉村的很多價值。這些價值該如何保護?保護鄉村價值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首先,具有全局意義的鄉土社會傳統智慧,不是城里人的紀念品,而是要全面伴隨城鄉現代化進程的精神財富。農村也不僅僅是城市的后花園和擴張空間的儲備,價值的低估和利益訴求的功利化、庸俗化、多元化,使鄉土文化保護表面化、碎片化、商業化成為常態。非自治的傳統和優秀的選擇權的異化,常常在邏輯上就失去了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
事例一:貴州村落里的老房子
在貴州的村落做調研,當地老百姓的房子已經住了很多年了,這些舊房子在城市人眼中很稀罕,就連知識分子和古建筑專家都覺得應該將它們保護起來。那貴州的村民為什么要將老房子拆掉改用鋼筋水泥建造房屋呢?在貴州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里的地皮非常緊張。為了節約空間,他們曬谷子都是在竹竿支起來的架子上。把谷穗掛在竹竿上面,耗子咬不到,而且還可以保鮮。村里人去串門的時候都挑個擔子,前后掛著谷穗,吃的時候現脫粒、打米,所以他們吃的永遠都比城里人新鮮健康。因為土地資源非常稀缺,所以大部分的土地都用來耕種了。村民們之所以改用鋼筋水泥建造房屋,主要是考慮到實用性。鋼筋水泥建成的房屋屋頂是平面的,既可以用來晾曬谷物,又可以存放東西,這樣的房屋比傳統的老房子功能多了許多,自然就將其取而代之了。如今,鄉村的文化價值被嚴重低估。一方面,人們關注更多的是鄉村旅游,對于傳統的鄉土文化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符號并不關心。另一方面,商業化味道濃重。一提到農村開發,大多都是以旅游、盈利為主。這樣的開發實質上不能稱之為社會建設,而是在利益驅使下把鄉村資源化的一個過程,對鄉村的長期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事例二:廣西
在調研中,曾看到廣西的老百姓扛著銅鼓準備去慶祝節日,途中卻被來旅游的人堵在路上拍照。這樣的景象若出現在旅游點很正常,問題是這樣的景象能表明主流社會和鄉土社會的互動么?實際上,鄉土社會最珍貴的是鄉村人的那種生活智慧和生活狀態。從理論上來說,生活狀態是不能被參觀的,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待客來傳遞?,F代社會的人們都注重隱私,我們到底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關注農村呢?
在這里,表面化和符號化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實際上這涉及到了對傳統倫理的認知和使用的問題,或者說文化尊重問題?,F在鄉村旅游的本質類似于把農村及農村人放到舞臺上作為藝術表演給城里人看,然而事實上農村人有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是為了表演給城里人看的,旅游似乎是他們為了謀求自身發展而采取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反過來說,城里人沒有擺出讓農村人參觀的架勢,農村人為什么進城了?因為城市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這跟我們去鄉村旅游消費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鄉村文化的真正價值到底能不能得到保護?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是不是能妥善處理好文化尊重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找到其他更好的發展方式?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追問。
前面我們提到鄉土文化保護工作存在著碎片化的問題,那么什么是碎片化?比如說賽裝節,它是一個完整的文化事項,是由許多流程組成的。賽裝節是彝族在輪換“領導人”時舉行的節日,背后有一套儀式,如果我們只關注和保護它唱歌跳舞歡慶的部分,把其他的傳統都丟掉,那就是把它由整體切碎成一個個小塊,造成了碎片化。另外,在保護鄉土文化的時候,我們會按照學術分工對不同事項進行分類,比如音樂專業的就去保護音樂,舞蹈專業就去管跳舞,這樣各管一攤就造成了二次的分割切碎。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分類是必要的,若把它放到鄉土社會的大眾生活中去,就能關照到各個文化事項間的關聯性。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說“文化之網,無論拆了哪個窟窿都會產生連帶的影響”。
鄉土社會要想實現持續發展需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文化尊重。每一種文化都是平等的,包括西方文化在內。我們在面對不同種類的文化時,不要輕易批判,也不能盲目崇拜,我們應該抱著尊重的態度,有選擇地接受。第二,公平發展,利益共謀。現在大家總是把農村當作一個獲取資源的、便利的地方,比如在農村,人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或長期租用土地。其實,這樣的模式非常多,其中也有很多自主發展質量高的鄉村。但近兩年這種模式開始出現矛盾,因為它并不能使鄉土社會跟老百姓實現真正的共贏,總是處于博弈中。第三,以人為本發展。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經濟指標,說到底是人的發展,新的發展理念所追求的是在尊重人的基礎上實現和諧共享以及利益的最大化。
根據“學習中國”報告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安靜 文韜 侯欣 鄧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