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如何利用精神分析技巧破解學生寫作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學中存在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轉換令人費解的有趣現象,應透過這些現象發現問題本質,利用心理學原理尤其是精神分析技巧進行破解,從而化解學生寫作的各種困難,進而達到整體提升作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寫作難現象;觀察與思考;精神分析;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2B-0112-02
在我從教的生涯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奇怪而有趣的現象,如有的學生平時說話滔滔不絕,但是要他用書面語寫作時又無從下筆;有的學生寫作時千言萬語,但是其表達的內容卻略顯空洞;有的學生語言啰嗦、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沒有中心。這是為什么呢?其中蘊含著什么奧妙?如何幫助學生破解這些問題?結合實踐與思考,筆者試從三個層面談一些認識。
一、關于寫作的觀察與思考
我們知道,語言表現力來源于語法、結構及修辭。也就是說,語言表現力主要由結構、語法及修辭三要素決定。具體來說,結構是語言表現力的決定性因素,語法是語言表現力的基本規則,修辭是語言表現力增強的因素。語言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辜正坤指出,實物n’對應的是名詞n,n是語言模擬實物存在;動作v’對應的是動詞v,v是語言模擬動作存在。換言之,語言是模擬現實存在,也即反映現實存在狀態。由此可以推斷,寫作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模擬現實存在過程中存在一些阻礙,包括運用語法造句、運用思維確定提綱、使用技巧進行修辭等等。根據逆向思維定律,思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會找到多種與之對應的破解策略,化解思維困局,從而化解寫作困難,提高寫作能力。
二、對于寫作困難現象的分析
對于學生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困難,現挑選三個案例作如下分析。
1.對于“有的學生平時說話滔滔不絕,但是要他用書面語寫作時又無從下筆”的現象來說,這是典型的心理“物→物”關系,沒有正常地進入“物→詞語”關系。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意識的概念包括具體概念和與之對應的詞語概念,換言之,心理活動普通模式有“物→詞語”關系,但在書寫心理受到阻礙之后,就會變成“物→物”關系及“詞語→詞語”關系。在“物→物”關系中,由于缺乏“詞語”,導致語言表達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具體概念轉換為對應的詞語概念時受到阻礙,這種阻礙的力量來自書寫習慣的缺失。具體來說,是由于學生自小對書寫難度的畏懼,導致“物→詞語”關系中“詞語”的心理轉換受到壓抑,并不斷增強“物→物”關系。
2.對于“有的學生寫作時千言萬語,但是其表達的內容卻略顯空洞”現象來說,這是典型的“詞語→詞語”關系。主要原因是對應的詞語概念難以找到相應的具體概念。具體來說,是由于學生自小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缺失,導致“物→詞語” 關系中“物”的缺失,進而導致心理轉換過程中無的放矢,卻在不斷強化“詞語→詞語”關系。
3.對于“有的學生語言啰嗦、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沒有中心”的現象來說,這是在“物→詞語”關系轉換過程中受到阻礙,時而表現為“物→物”關系,時而表現為“詞語→詞語”關系。具體來說,是由于學生自小注意力不集中,也即閱讀習慣、書寫習慣不良,導致“物→詞語”關系轉換受到干擾,如或缺失“物”,或“詞語”受到壓抑,又或隨意地進行“物”的無關聯改變。
三、教學對策
分析了寫作困難的原因,可以說也就找到了問題所在,明確了改進教學的方向。
1.針對“有的學生平時說話滔滔不絕,但是要他用書面語寫作時又無從下筆”現象,主要是采取增加閱讀量措施來解決,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組織學生閱讀文學類、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等圖書,尤其推薦閱讀名篇名著。一般地,作文教學過程中可推薦類似例文供學生閱讀并模仿。根據語言表現力來源規律,要著重提示學生例文的語法、結構及修辭,要在這三方面進行模仿。如教學作文《最難忘的一件事》時,本人就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魯迅的《一件小事》、冰心的《小橘燈》、人物傳記《愛迪生傳》《我的童年》等,并要求學生摘抄文章的精妙語句9句、至少厘清2篇文章結構、參照例文運用修辭手法進行仿寫練習等。大約通過6次強化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會有明顯的提升;經過兩年的持續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2.針對“有的學生寫作時千言萬語,但是其表達的內容卻略顯空洞”現象,要采取多現場作文或野外作文的措施,通過實地觀察與感受,反思例文成文過程,從而在“構思—反思”的相互作用中悟出寫作思路、寫作技巧、修辭技巧等等?,F場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出并點撥“詞語”的具體“對應物”是什么,尤其是提示學生要在使用“詞語”時多練習結合“對應物”,讓學生明白什么事物對應什么詞語、何種詞語對應何種事物。根據語言表現力來源規律,要提示學生在構思時明確在何種結構位置上出現“詞語”與“對應物”,并將“對應物”運用適當“詞語”進行修辭表現,強化表達效果。
如教學作文《我的家鄉》時,筆者就帶學生到田野進行春游或考察。出發前,筆者還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找到3篇《我的家鄉》進行了解和學習,粗略把握這些例文的結構及中心句。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心中思路(行文提綱),注意收集需要補充或豐富的細節信息,如收集山形山貌、村莊房屋、小橋流水等情況,注意收集碰到的人與事,尤其是注意收集人在事中的言行與情態。更重要的是跟進指導學生及時將收集的信息外化為語言表達,不斷地將這些文字信息整合到文章結構中,使之成為行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對“我的家鄉很美麗、很迷人”,著力指導學生在后續行文中運用三四句描述來充實細化“很美麗、很迷人”內涵與所指,讓文章血肉豐富、形象感人。隨后,指導學生對整合的文字信息進行規范檢查語法合規性、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進行修飾促進語句生動性和形象性。教師要逐句檢查指導,逐句輔導修改與補充,確保逐句過關。通過一年多的強化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大幅進步。
3.針對“有的學生語言啰嗦、東拉西扯,不著邊際、沒有中心”現象,要強化學生的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強化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是確保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絲毫的干擾或雜念。因此,教師所選例文既要有較強趣味性、可讀性,又要具有較強的習作針對性、可仿性。根據語言表現力來源規律,要引導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語法、結構和修辭上,尤其要指導學生了解、認識并把握行文結構,內化行文結構。具體到行文結構,每次習作都要養成先構思(擬好提綱)再動筆習慣,特別是要強調擬寫提綱要落實到書面上,要在充分修改補充完整提綱后才可以進行寫作。具體到語法上來說,就要訓練每句話都要完整,教師要用現行的語法規范加以點撥,指導學生及時修正或補缺。具體到修辭來說,要緊扣“物”這個中心來表達,圍繞中心進行輻射式組詞,組成詞庫陣列,供后續寫作過程中選用。如在教學寫作時,要求學生一律擬定寫作提綱并不斷修改完善,直到認為提綱完美了才可以動筆行文。對于文稿,要求學生靈活地從詞庫中選用合適的詞語,要求學生首先檢查語法合規性,發現并糾正語法錯誤,減少行文硬傷;然后要求學生檢查語句表達的生動性、形象性,盡量運用習得的修辭手法進行修飾,不斷提高行文的文學性、藝術性、感染性。一般地,每次作文訓練要求學生至少修改文稿3次,每次都要有所完善與進步。根據經驗,每次修改都更有效果。因此,要多組織學生進行作文修改,包括學生互改、集中評改、例行范改等等,且每次修改都要落實到書面上,形成新的作文。通過輔導修改作文這個環節,做到事半功倍。
總之,寫作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一種精神活動,教師可以運用心理技巧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尤其是運用精神分析技巧服務寫作,將抽象的心理活動外化為語言文字,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鐘真祥.論語言表現力來源及應用[J].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3).
[2]辜正坤.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性愛與文明[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