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達·芬奇的童年回憶》一書中,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的觀點和傳記研究的方法,詳細介紹了達芬奇童年以來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歷史的發展過程,著重闡釋了他的藝術與科學活動的心理起源。本文從精神分析美學對藝術作品評價的方法出發,探討潛意識和俄狄浦斯情結,思考個人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系。
關鍵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學;潛意識;達·芬奇;童年
一、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美學
心理美學導源于康德的認識美學,而發展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他的美學思想在本質上可認為與康德學說同源。只是他把康德所謂先驗判斷范疇,即人心中關于美的先驗觀念,歸結為由性本能所支配的心理現象。弗洛伊德對文藝作品進行的精神分析,雖在當時頗有爭議,但卻深深影響了后世對文藝作品分析的方法。其提出的“潛意識”、“俄狄浦斯情結”對今日的精神分析理論仍具有很大意義。
?。ㄒ唬┽寜?
作為精神分析學的重要部分,釋夢理論是弗洛伊德揭示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基本途徑之一。弗洛伊德在1900年發表的《夢的解析》一書中對夢的理論作了系統而全面的闡述。認為“夢都是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熱體內的欲望和沖動的表現,弗洛伊德用無意識來解釋夢,夢是人的欲望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便采取一種迂回的方式表現在睡眠的夢中。人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夢中呈現的活動就是人的潛在意識和需求,這種觀點就是著名的潛意識理論。
?。ǘ┒淼移炙骨榻Y
俄狄浦斯情結本是源自古希臘神話中弒父戀母的故事,是弗洛伊德心理學分析的重要支撐。弗洛伊德認為,戀母(戀父)情結是審美表現的永恒主題。人的童年的性本能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影響。人生下來就具有某種欲望或性沖動,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這個對象首先就會是父母。而這是不被倫理道德允許的,對于大部分人,在意識還未完全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已經成功處理了。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沒有安全度過俄狄浦斯時期,長大后這種情結還一直保存著,成為自己內心矛盾沖突的主要部分。
二、達芬奇的筆記
“未完成”是達·芬奇的藝術作品所處永遠的狀態,達·芬奇的繪畫速度出奇的慢,《最后的晚餐》花了三年,傳世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花了四年,最后其實也是未完成狀態,《安吉利之戰》則直接被達·芬奇放棄了。達·芬奇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另一個不同點,就是在表現女性美時,冷漠地拒絕了性欲。弗洛伊德正是看到了這兩點,再依據少數的達·芬奇的日記內容資料,拿起精神分析的手術刀,剖析起這位天才的精神世界。這篇專著發表時,引起了民眾的不滿,當人們認為精神分析只是用于治療精神病人的時候,弗洛伊德卻用在如此著名的藝術家身上。達·芬奇只是夢見了一只“禿鷲”,就被弗洛伊德下了他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和母親亂倫的結論……。
(一)禿鷲與鳶
我們從少數的資料中能得知,達·芬奇1452年出生,是個私生子,母親叫卡特琳娜,在大約五歲時,被接到父親家生活,此后母親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他的童年時代大致就是這樣,也不清楚進入畫室學習時是幾歲,1472年,二十歲的達·芬奇名字出現在畫家團體的成員名單中了。很可惜,我們對達·芬奇的童年故事了解很少,想從童年記憶的潛意識分析他,恐怕缺少很多事實支撐。他的童年回憶大概就只是禿鷲的光臨了。根據他的回憶錄記載,在他還是嬰兒時期,一直禿鷲落在他的床頭,用尾巴拍打著他的嘴巴。正是這短短的一段描述,被弗洛伊德定下戀母的結論。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禿鷲的形象代表著母親。人們當時相信這一物種沒有雄性,即只有雌禿鷲的存在。弗洛伊德相信博覽群書,涉獵極廣的達·芬奇知道這則寓言。從而推測達·芬奇有關禿鷲的幻想,是與童年記憶的母親有關的。多年后,蒙娜麗莎淺淺的一個微笑,喚醒了長大成人的達·芬奇對母親的記憶。
“俄狄浦斯情節”是弗洛伊德美學思想和文藝理論的象征符號,從禿鷲的幻想指向達·芬奇的戀母情結,以解釋作品中的母性形象看似合理,可惜禿鷲一詞根本不存在。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沒有證明列奧納多的‘禿鷲幻想’是我們的出發點,他就是這種類型的同性戀者的證據,那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探討我們所研究的同性戀的心理起源”。然而,正是在這最重要的理論“支柱”上,弗洛伊德犯了錯誤:達·芬奇在自己筆記本上敘述這件事時,鳥的名字寫作“nibio”(現在寫做nibbio),是一個普通的意大利語詞,意為“鳶”。鳶,俗稱老鷹,是鷹科的一種小型的鷹。而弗洛伊德始終把它寫成德語中的“Geier”,意為禿鷲。禿鷲與鳶的象征含義相差甚大,如此一來,從禿鷲一詞的含義推測出《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是達·芬奇的戀母情結的表現,就沒有說服力了。
?。ǘ┨觳排c完美
達·芬奇是一位公認的天才,他并非是人們所認為的那種不修邊幅的脾氣古怪的天才,相反他身材高大,體態勻稱,其言談舉止充滿魅力,口才一流,而且總是神情愉快,和藹可親;他熱愛周圍美的事物,喜歡華麗的衣服,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份優雅。天才都是追求完美的人,達·芬奇對這種追求更執著。達芬奇不僅是一位畫家,他的研究領域已經延伸到解剖學、自然科學。這也是出于把大自然描摹得更準確,為了畫作的完美,最終,無法抵擋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導他走向和藝術無關的事物。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達·芬奇一直抑制著自己的情感,達·芬奇的筆記中所記錄的一些賬目,內容相當精細,就像是一位迂腐又吝嗇的老管家記的。其中有記錄的是學生的平日花銷,還有一份名叫“卡特琳娜”的葬禮賬目。賬目中的人,都是他的性對象,通過過分詳細地記錄賬目來抑制自己,把強烈的感情變為潛意識,而后又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三、結語
且不論弗洛伊德因為禿鷲與鳶的錯誤,而對達·芬奇的推論是否準確,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在弗洛伊德的眼中的達·芬奇是一位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心理內容有著不同層次的浮動,最初他抑制住了自己的性本能,而轉移發泄到了其他地方并得到升華,繪畫就是其中一種,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看出他這一時期的狀態,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童年最初的記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評價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研究方法始終貫徹于他的一生,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藝術品鑒視角。其曾論述童年時期的幻想和白日夢對成年后藝術創作的影響,現如今,藝術作品也不乏鄉愁題材,作者對故鄉的情感就是潛意識中的童年記憶引發的。同時應注意弗洛伊德學說在文藝批評上的濫用,如若一見出現母性形象就牽強附會說是其俄狄浦斯情結,必然會顯得荒唐可笑。
參考文獻:
[1] 弗洛伊德.達·芬奇的童年回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11.
[2] 魏曉文.天才與完美——評弗洛伊德的《達·芬奇的童年回憶》.[J].思想教育研究.2014.第6期.
[3] 徐成芳.禿鷲幻想.[J].政治學研究.2012.第12期.
[4] 項久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學思想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第10期
[5] 葛彥東.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第1期.
作者簡介:
孫木清(1995.03.01),女,漢族,籍貫:湖北省武漢市,貴州師范大學,2017級美術專業研究生,專業:美術,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油畫;
肖雅琦(1995.02.27),女,漢族,籍貫:湖北省潛江市,貴州師范大學,2018級美術專業研究生,專業:美術,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油畫。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