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從終身教育的視角,對日本社會教育的核心機構——公民館進行深層次解析。首先,明確了公民館作為日本社會教育的核心及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然后通過具體例子分析公民館職能以及館內進行的學習活動的形式及內容,為中國的終身教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終身教育;社會教育;公民館;日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2B-0103-03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學歷的盛行,人類逐漸開始需要多樣化、持續性的學習,終身學習逐漸成為時代的需求。我國將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整個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叭毡咀鳛槭澜缧缘慕逃髧缭?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正式把終身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向終身學習體系過渡’的口號,并在終身教育的實施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公民館以其多樣的形式,廣泛的分布,為促進終身教育展現出巨大的活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終身教育的角度探討日本的公民館制度的經驗和特色,對于推動我國終身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文獻綜述
首先,早在1965年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者保羅·朗格朗(Paul Lengrand)就有關于終身教育的未來發展方法強調了地區性文化中心的社會教育功能。公民館作為典型的地區性教育中心,中央文化和地方文化交融的一個重要場所,因其公益性、公開性、自治性,其終身教育能力被廣泛關注。梁忠義(1980)指出公民館為日本公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娛樂等活動提供了公共空間,公民館的創新之處在于發展終身教育;厲以賢(2004)認為公民館是“日本終身教育的載體”;甘洪倩(2015)指出,日本“公民館”是日本實施社會教育的重要設施之一,在日本社會教育歷史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為學校教育提供有力補充,為區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發揮著基礎保障和橋梁紐帶作用,成為日本社會文明建設的核心設施。所以,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對于以公民館為代表的社會教育設施的分析很有必要。本文首先通過日本公民館的定位和普及率的分析,明確公民館地位;然后通過具體例子分析公民館職能以及館內進行的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二、日本公民館的地位及職能
?。ㄒ唬┕耩^的定位及其普及程度
1.公民館的定位。
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結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促進人的終生學習的發展。而公民館就是各地區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日本《社會教育法》第5章的《圖書館法·博物館法》規定,在日本,公民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是社會教育的主要設施,公民館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基于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開展教育、學術、文化活動,從而提高居民的教養,促進居民的健康,陶冶居民的情操,增進居民文化生活的發展,進而促進地方社會福祉的建設”。
2.公民館的設立標準和普及率。
根據日本文部省于1959年12月發布的《有關公民館的設置及運營標準》和1962年12月出版的《公民館設置標準的解說》,公民館的活動資金原則上由當地的政府提供,只在必要情況下向參加者收取少量的費用。館內的工作人員必須是有社會教育經驗,掌握有關公民館運營知識的專業人員。公民館的“建筑面積必須在330平方米以上”并且“盡可能配備休閑娛樂所用的體育館或廣場”,且公民館必須設立在該地區所有人都能迅速到達的位置(到達分館所花時間不能超過5~6分鐘,到達主館所花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館內設自習室、會議室、廚房、和室、茶室、托兒設施、視聽室等。
(二)公民館的終身教育職能
2016年日本文部省的調查顯示,從1995年到2015年,公民館舉行的學習活動中,教養類教育占5~6成,體育類教育占1~2成,家庭類教育占1~2成,市民意識,社會合作意識教育和職業知識教育接近1成。
1.通過“教養”講座,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為豐富各個年齡段的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其提供學習機會,在公民館中進行的終身學習活動中,占比最大的是“教養教育”類的終身學習活動,具體包括外語、文學、歷史、自然科學、哲學思想、心理學咨詢、電影鑒賞、藝術鑒賞(音樂和歌?。┑葌€人興趣愛好類的講座。
比如,曾獲得2016年優秀公民館稱號的奈良終身教育中心同時擁有可以開畫展、音樂會的會場,每年來館者可達45,000人次。自平成十七年開始召開“電腦技術學習互助講座”,自平成二十年開始召開“托兒志愿者學習會”,并通過這些學習會,讓大家不僅能學到最新的電腦和育兒知識,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鹿部中央公民館建成以來,作為町內唯一的社會教育機構,兼具終身學習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的職能,同時廣泛開展了圖書館活動、文藝活動、育兒支援等活動。公民館為從嬰幼兒到青少年、成年、老年等各年齡段居民開設講座,為居民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場所。
2.舉辦家庭教育講座,促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合。
為促進終身教育中重要部分——家庭教育的發展,各公民館會立足本地情況,定期舉行家庭教育講座,特別是在老齡化嚴重的地區,針對老年人的家庭教育講座尤為引人注目。家庭教育類講座的具體內容包括:育兒知識、生活訣竅、讀書、生活體驗和不同年齡層交流會、疾病預防和藥品、料理、食品、各種節氣和紅白喜事、老人的看護、生活設計、居住環境、安全和防災措施、裁縫和編織、園藝等。
比如,日本秩父市荒山公民館是促進該地區居民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教室”。該公民館發揮地方特色,每年召開“蕎麥年制作講座”和“家鄉味道料理講座”等,繼承地方的傳統文化;日本兵庫縣加西市的公民館,為了促進老人的健康,會定期為75歲以上老人組織體檢、體操訓練,召開營養講座;鹿兒島縣龍鄉縣的公民館老人們為了能夠健康地生活,自發組織尋求生活價值和健康生活方法的“元氣會”,舉行體操訓練和其他的體育鍛煉活動。 3.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在終身教育中實現職業教育。
城市化進程中,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農村人才流失現象已經日益引起重視,因此,有關職業技術的學習日益重要。職業技術類的學習主要包括農業水產技術、工業技術、電腦、情報處理技術、著作權等問題、多媒體知識、經營、經理和事務管理等。不僅重視成年人的職業技術培訓,青少年的職業技術培訓也逐漸引起重視。
鹿部中央公民館提出立足當地特色漁業,進行海產品深加工,并促進當地學校、企業和各社會團體的合作;崗垣町中央公民館從終身學習和城市建設的視角出發,活用學習成果,召開“若潮學級”和專門技能培養的“成人幽默講座”等,為當地居民提供學習機會;防府市華浦公民館針對各年齡段的居民,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為那些想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居民提供“成人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水平。同時也成立了“兒童職業教育講座”,其講師由當地學校派來,讓孩子可以提前進行一些職業培訓。
綜上所述,隨著日本終身學習政策的推行,公民館通過上述活動,日益成為日本市町村終身學習的中心,為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學習場地和學習機會,因地制宜,不僅促進了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設,同時為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實現當地學校、企業、社會團體的聯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論及啟示
縱觀日本的公民館制度,日本的終身教育不僅僅是通過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是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結合,在市町村通過建立以公民館為中心的終身學習系統,為當地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從而保證公民的學習權。其特點和對中國的終身教育的啟示如下:
第一,建設由政府牽頭的社會教育機構,并通過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地方企業的聯合,為居民提供便利的終身教育場所。
日本公民館作為市町村的終身學習的中心,由政府組織成立,監管運營,加強監督,為地方居民的終身教育提供堅實的保障。首先,日本政府頒布《教育法》《社會教育法》《公民館法》等法律法規,對公民館的成立、定位、規模、運營理念做出規定,促進全國公民館的普及。其次,公民館的建設和日常運營費用由當地政府承擔,并將公民館設在居民區附近,讓所有居民都能快速到達,方便利用,為當地居民提供免費且便利的學習、交流場所。而且,公民館的工作人員均為國家公務員,且具有社會教育工作經驗,定期接受培訓,為公民館教育的專業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后,公民館加強同學校,企業的聯合,能夠促進終身教育的全面性、專業性、實用性。
第二,以終身教育的理念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公民館內不僅舉行針對青少年或在校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對成年人進行技術培養,用終身教育的理念促進各年齡段職業技術的培訓。傳統教育往往把教育和職業生活分成兩個割裂的階段,認為教育階段有一勞永逸的性質,但是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不斷改變著職業要求,勝任職業生活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而且,現代社會提供了職業流動的可能性,即使勝任職業,也還有個選擇職業必須接受相應教育的問題。公民館中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進行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技術的培訓,有助于社會勞動力的發展。
第三,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看,公民館為居民提供多樣性的學習內容、自主性的松散的繼續學習的場所,從而促進了社會教育參加率的提高,客觀上有助于終身教育的發展。
一方面,公民館內舉行的學習活動,從內容上不僅有涉及到生產技術的職業規劃和職業技術教育,也有強調個人興趣的教養教育、涉及日常生活小竅門的家庭教育。多樣化的教育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學習需求的人群;另一方面,從學習方式上看,公民館提供的學習不僅有傳統的講座、課堂形式,也有志愿者活動、交流會、體育運動會等,多樣化的學習形式,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提高當地居民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的同時,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可以得到交流,從而形成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學習”。因此,公民館內舉行的教育活動和學校教育的不同點之一是其非強制性,學習者并不一定要帶著功利性的目的來參加,這樣的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不會對學習者造成過大的心理負擔,客觀上還可以促進終身教育的發展。
第四,因地制宜,通過發展地域特色教育促進終身教育的發展。
在發展終身教育中,提出了“地域性”的重要性,以公民館作為市町村地域教育的重要場所,因地制宜,通過對本地的學習,使各年齡段、各行各業的居民互相學習,進而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在城市化過程中,日本農村面臨著人才流失、老齡化(部分地區75歲以上人口達50%以上)、平均學歷低、勞動力不足、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等很多問題,公民館通過舉行學習會、討論會、演講比賽、志愿者活動等地域教育,首先,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飲食文化、傳統節日、地方產業等帶有地方特色的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從而減少地方的人才流失,讓更多的農村出生者可以留在家鄉,為家鄉的建設作貢獻,減輕“農村陷落”的問題。其次,地域學習還可以從各行業的從業人員口中,了解該地區面臨的政治、經濟、產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了解該地區面臨的困境,進而實現各年齡段的居民集思廣益,共同為解決該地區面臨的困難出謀劃策。而且,公民館組織的討論學習活動,可以讓當地居民感受到自己的主體性,為后續討論結果的實施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梁忠義.關于日本的終身教育問題[J].日本教育情況,1980,(1).
[2]厲以賢.終身學習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J].中國遠程教育,2004,(20).
[3]甘洪倩.日本“公民館”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