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體學》課程改革建構與實施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李賦寧先生倡導英語教學中開設《英語文體學》課程后的三十余年內,該課程在國內很多高校仍未受到足夠重視,未能發揮其在英語教學中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和綜合樞紐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與英語專業本科生學科優勢不明顯及學科建設受到廣泛質疑等息息相關。面對當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嚴峻形勢,本文從文體學課程內部進行反思,就教學目標、內容及模式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通過教學目標的明晰化、教學內容的優質化及教學模式的具體化,本文梳理了文體學課程獨特的內在優勢,凸顯了文體學的重要地位,對當前英語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英語文體學》;英語專業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3-012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22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since Li Funing advocated offering English Stylistics for English majors, this course has still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failing to play its exemplary and hinging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English majors, the cause of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allenge to the disciplinary advantage of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and the doubt about the major 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harsh situation in English majors education,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inherent features of English Stylistics, putting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and modes. By explicat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ontent and specifying mod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advantage and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Stylistics for the reference of English majors’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English Stylistics; education of the English majors; course reform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經歷了巨大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隨著社會對英語人才評價標準的日益提高,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緊迫,不少學者呼吁培養多元能力人才[1],重點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2]。然而,在非英語專業學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背景下,合并乃至取消英語專業的呼聲甚囂塵上。此外,當前各大高校英語專業本科普遍開設的《英美文化概況》《實用文體翻譯》及《英語報刊選讀》等課程在設置上難度不夠,在教學上大多停留在繁復的例證闡釋和詞匯語法習得上,并沒有將此類課程提升到學科建設的高度。久而久之,學生收獲的僅是對語言和文化的雜亂感性認識,缺少對英語語言和英美文化的深層思考,英語專業的部分課程也便成了名不副實的“水課”。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合并乃至取消英語專業的呼聲,而想要打造所謂一流的“金課”則更是遙不可及[3]。因此,如何凸顯英語專業學科優勢,增強英語專業教師的學科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當今,國內外大學的英語系或英語學院均為本科和研究生開設了文體學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區分對英語專業本科和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如何凸顯在本科課程中提高學生英語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重點,還有待英語教育領域學者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總結[4]。為此,筆者以目前在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所教授的英語專業本科三年級《英語文體學》為切入點,從課程目標、內容及模式三個層面提出改革設想。
一、《英語文體學》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文體學是一門跨學科專業。從狹義上講,文體學是語言學與文學間的交叉學科;從廣義上講,文體學是應用語言學模式和方法來分析和闡釋所有語言變體的學科,包括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文體和新聞、對話、演講、廣告、法律文件等實用文體。針對英語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所開設的《英語文體學》課程,從教學對象的宏觀培養計劃和實際學習需求考慮,采用了廣義的文體學定義??梢哉f,《英語文體學》是一門教授各種語言變體中語言使用規律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具體語境中英語運用的能力,對中國的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學科的內在特征來看,文體學展現出不可比擬的優勢。文體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歷史。隨著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文體學業已發展成一門成熟獨立的學科并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兼收并蓄,不斷從語言學的發展中汲取養分,形成了多元開放的學科發展格局。根據所采用的語言學模式和研究目的,可區分不同的文體學流派。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隨著文體學理論在大學課堂的應用,“教學文體學”(Pedagogical stylistics)應運而生,為教授文體學課程的教師提供了方法和實踐上的指導。反過來,文體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為文體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試驗場地。為此,不少學者已著文闡明文體學應用到其他英語專業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8]。然而,《英語文體學》課程與其他英語專業課間的互通關系尚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關注[9],有關文體學課程教學特點及意義的研究更是相形見絀。 筆者通過對國內外高校文體學課程的關注和授課發現,知名高校十分重視英語專業文體學課程的設置。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頂尖高校的外國語學院或外語系均針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了文體學課程,且都由文體學領域的知名教授授課。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語系為本科生開設文體學課程,該校原英語系系主任、國際知名文體學家辛普森教授(Paul Simpson)授課。由此可見,無論是國內的二語課堂還是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都十分強調文體學課程的重要性。
然而,從國內英語文體學課程的現狀來看,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雖然國內從1985年開始,在李賦寧先生的倡導下開始將英語文體學納入英語教學中,在國內一些重點大學開設了文體學課程[10],然而英語文體學課程至今在國內很多高校仍未引起足夠重視,并被視為“鑲邊”類選修課程;第二,學生的文體意識不強和“文體能力”薄弱,不僅缺少文體學基礎知識,而且不清楚文體分析的方法和步驟,無法充分認識到文體學的重要性[11];第三,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松散,文體學理論與實際文本分析缺少有效結合,現有的教學內容設計通常包括四個部分:對文體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作品的分析,對演講、會話、新聞、科技、法律、廣告等非文學語篇的分析,對文體學理論的介紹。在短短一個學期的教學中涵蓋如此龐大的知識體系,往往只會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走馬觀花式學習。
二、《英語文體學》課程改革的建構與實施
本文針對《英語文體學》課程中現存的問題,遵照教育部2018年新出臺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文件精神,從教學目標、內容和模式上提出課程改革的具體步驟和實施過程。
1.教學目標改革
《英語文體學》的教學目標往往涉及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辨識和描述不同語境下英語的能力;培養學生使用語言學工具和方法來解釋具體問題和分析文本肌理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鑒賞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三個綱領性的指導目標互有關聯,卻各有側重。因此,理應重新調整布局,讓教學目標更明晰和有目的性。有學者指出,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具有層次性和階段性,并在此之上區分了宏觀和微觀目標,長期和即時目標[1]。宏觀目標涉及學生的英語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整體素質;微觀目標依據培養能力類型進行劃分;長期目標指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即時目標則是落實到每堂課的任務。這種劃分雖然詳盡和系統,卻又存在重復和界限不清的問題。本文認為,英語文體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可分為整體和局部兩類。整體目標從英語教學的宏觀高度出發并發揮指導性作用;局部目標從課程大綱核心內容出發并發揮具體作用。整體觀照局部,局部映射整體,二者構成多元立體、動態發展的辯證關系。
從整體目標來看,該課程以凸顯英語專業學科優勢,增強英語專業教師的學科意識為首要原則,旨在培養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文體意識、語篇敏感度和分析鑒賞能力,尤其強調“運用英語解釋英語”的元語言能力。不同于其他英語課程將規定性語言知識視為教學終端,文體學課程將這些知識視為學習起點。這從根本上設置了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的挑戰,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在英語教學普遍重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內在思想內容的大環境之下,《英語文體學》的設置起到獨樹一幟的效果,有助于劃分英語專業與大學英語教育的本質界限,促使英語專業學生拓展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從局部目標來看,該課程的課程時間有限,但課程內容涵蓋面寬,這對授課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第一階段,系統學習語言學知識,掌握語言各層級的語言特征是這門課程的重要基礎。此階段的教學目標應定位在講解各種“元語言”知識難點,做到深入淺出,調動學生從多年的英語學習經歷中提煉和構建起語言層級性的知識體系,從本質上升華對英語的認識。在第二階段,教學目標圍繞著“語言的語境觀”展開,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從語言特征、語篇結構、主題思想、交際目的等方面對不同體裁進行主動式思考。此階段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語言的“語法性”(grammaticality)轉移到語言的“得體性”(appropriateness)。在第三階段,教學目標圍繞在具體的文本分析和闡釋上,其中涉及詩歌、戲劇和小說等文學文體。這是該課程的重中之重。文學教育的任務不是文學常識的死記硬背,不是作品內容梗概的囫圇吞棗,也不是將未經咀嚼的文學批評強行灌入,而是培養對語言極為敏感的讀者,從文體分析中進行思辨性閱讀,從細讀中品味文學之美。
2.教學內容改革
截止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供英語專業使用的文體學教材和專著,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環節等各個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詳細全面的設計。二十年來,國內英語專業文體學課程在設置上已取得了較大發展,教材編寫大多依據1985年的“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英語文體學》教學大綱”[12]所制定。教學大綱中安排的教學內容是按兩個學期設計,而實際上不少高校開設的課程則是一個學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突出教學重點、提升教學效果,成為授課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提出教學內容的改革應強調以人為本、點面結合和課程互通,即“突出內容依托,回歸人文本位”,也符合最新草擬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新版)》中強調的重要理念[13]。
具體來說,應當做到《英語文體學》課程與《高級英語》《高級寫作》《英美文學選讀》以及《英美報刊選讀》等英語專業特色課程相互呼應;應當有意識地將其他課程的內容融會貫穿起來,多從中選取例子進行深度文體學分析和闡釋。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喚起和刷新學生的認知圖式,帶領學生從一個較為陌生的文體學視角重新閱讀和鑒賞已學過的語篇。
以《英語文體學》和《高級英語》的互通為例。根據2000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高級英語》是“一門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過于偏重詞匯語法等語言技能培養的現象,導致學生對文章主題大意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名篇和好文章的審美和鑒賞能力。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三上、下學期開設的《高級英語》課程選取《綜合教程》[14]第五、六冊作為教材。這兩冊的課文涉及多種多樣的語篇體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主題意義深刻。筆者在《英語文體學》課程開始的前兩周,以高英課本中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短篇小說《一次行刑》(A Hanging)為例,介紹“什么是文體”和“什么是文體學分析”。本文以小說中描述執行死刑的片段為例進行說明: There was a clanking noise,and then dead silence. The prison had vanished,and the rope was twisting on itself. We went round the gallows to inspect the prisoner’s body. He was dangling with his toes pointing straight downward. Very slowly revolving,as dead as stone.[14]48
《高級英語(教師用書)》中對這一段的講解主要停留在表層意義,涉及故事內容(“這個段落描述了什么內容?”)以及單詞“dangling”的解釋。在文體學課堂上,筆者從詞匯句法層面的文體特征和小說視角的選擇兩個方面帶領學生細讀和品味這個名篇選段。奧威爾在“選擇說什么”(“囚犯腳下的閘門打開了”或“囚犯被絞死了”)和“怎么說”(“絞刑架閘門打開時發出的聲音”)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他沒有匯報絞刑發生的動態過程,而是選擇了一個表示靜態的“there be”存在句,刻意抹去了動作參與者“絞刑手”作為施害者的身份和“囚犯”作為受害者的角色;甚至在呈現“clanking noise”時選擇了不定冠詞“a”,進一步刻意模糊該句內容與此次行刑的相關性。這樣的文體特征最大程度地突顯了行刑的恐怖畫面。從小說視角來看,看到“死囚不見了”和“那根繩索在打轉”的是身處現場的敘述者“我”(奧威爾)和其他在場的人。從現場的視角,吊死的囚犯被絞刑架的隔板擋住,只有繞到絞刑架后面才能看得見。這種有限視角的選擇,對理解這篇小說至關重要。從時空的視角來看,小說一開始,奧威爾便強調了自己在行刑事件中的“在場”位置。然而,從心理和意識形態視角來看,奧威爾不斷從細節拉開自己與整個事件的距離,揭示出對囚犯的同情和對殖民者冷血與虛偽的無情批判。在對這段文字進行文體分析時,筆者還引入了同樣主題的中國經典文學——魯迅的短篇小說《藥》進行文體分析,并與奧威爾的作品進行比對,帶領學生鑒賞經典之為經典的語言魅力。以人為本、點面結合和課程互通的教學內容改革并不意味著課程之間的重復,而是拔高式的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升華對英語語言和語篇的理性認識。
3.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模式是具有理論支撐的操作框架。本文針對英語本科教學中過于強調“以技能訓練為導向”的專業課程結構設置、忽視學生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缺乏挑戰性等普遍問題,結合《英語文體學》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優勢,在內容依托式教學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簡稱CBI)的指導下,從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提出了系統性的課程改革目標和措施。
CBI發軔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近幾十年已在我國英語專業教學領域中取得了顯著成效。CBI的最大優勢在于將重心放在語言承載的內容上,并倡導教學內容與語言的融合。有學者指出,“英語專業教育依托的內容應該包括英語文學、語言學、英語國家知識及跨文化交際知識”[15]。也就是說,英語不應該只是一門工具,而是與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及歷史語境緊密結合的一扇窗戶。這恰好印證了該教學模式與《英語文體學》課程的契合之處。針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英語文體學》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和語言鑒賞能力,將學生對語言的認知從“語法性”拔高到“得體性”和“有效性”。
從內部來看,《英語文體學》課程模式改革主要涉及教學素材選擇的構成及標準、教學進度安排和課堂活動設計三個方面。CBI教學模式強調語言作為學習的手段和起點,將獲取知識和信息作為目的。在《英語文體學》的教學大綱中,學習語言各層級的文體特征占據了核心位置,而其難點也在于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激活學生多年以來所學的各種“規范性”詞匯語法知識,使其重新思考英語語言。以句法層面的學習為例,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包括句子的類型、復雜程度、長度、信息焦點及修辭手段等。其中能否讓學生體會到句法選擇的文體效果,并在將來的閱讀中養成“敏感閱讀”的習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句法層”這一主題板塊之下,授課教師可從簡單的案例入手,以凸顯“常規”與“前景化”的對比為選擇標準,例如被動態與主動態之間的差別、并列句與主從句的不同等。教學進度可安排導入、預熱、知識點講解和課堂練習四大板塊。導入環節選取《高級英語》教材上的句子,以熟悉的內容喚起學生的記憶?;蛘邚淖钚掠⒚佬侣剤罂^條中舉例說明,以時下熱點引起學生的關注。預熱環節可挑選經典的文體學分析案例,例如Leech和Short對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中“The discreet door shut with a click”這樣一個簡單句的分析[16]。以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對這一句子進行改寫,并現場收集學生的答案,引導學生從句法的角度解釋改寫版本與原文之間的差異。最后,以幻燈片形式將可能出現的十種變異體列出,結合小說的主題意義進行一一闡釋。接下來正式進入核心知識點的學習,系統介紹句法層面可以考慮的文體特征,強調文本細讀的重要性。最后以課堂習題的形式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回顧,以連線題或選擇題等簡單的形式檢驗并鞏固學生對專業術語的掌握。
從外部來看,授課教師一方面應每周布置相關內容的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自主閱讀,強調對知識點的舉例說明,鼓勵學生使用《高級英語》《高級寫作》《英美文學選讀》和《英美報刊選讀》等課程所學的例子進行分析,最后將小組討論的成果在第二節課上進行陳述。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每周所學主題,挑選1~2篇語篇作為課后的輔助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利用課上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形成書面報告。除了語料上的延伸和擴展,教師在課后應向學生提供一些實用分析方法,以學生熟悉的語篇為例進行示范,然后要求學生對類似的語篇進行分析。比如,筆者曾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貓》(Cat In The Rain)開篇第一段為例,以箭頭或列表的形式畫出這一段中出現的多條詞匯銜接鏈,并討論各條銜接鏈之間的語義關聯,最后結合小說的視角問題解釋語言層面上謀篇布局的文體意義。隨后,要求學生以類似的方式分析高英課本上奧威爾的《一次行刑》中的第一段。這樣的課后任務,既能讓學生加深課堂所學知識,也能通過具體的操作指南和熟悉的練習素材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英語文體學》課程與英語能力培養
從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宏觀視角來看,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對四年一貫制下的精讀和寫作類課程積極性不高,學生尚未掌握有效的語言能力和技巧,離社會對英語人才的評價標準尚有明顯的距離,而現有的考核方式仍缺少有效檢驗和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環節,對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不夠重視。英語專業的學科地位岌岌可危,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队⒄Z文體學》作為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中的專業知識課程,在英語專業本科教學培養的課程設置上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和綜合樞紐的作用。
文體學方法在各類課程中被引入和應用,該課程與其他英語類課程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英語專業技能的培養上,其與《高級寫作》《高級英語》等專業核心課程相輔相成、互補互通;在文學能力的培養上,其與文學教學的相關重點課程相得益彰,強調閱讀讀出新意、讀出深度;在思辨能力的培養上,其鞏固和實踐了《語言學導論》《英語史》《英語報刊選讀》《語篇翻譯》等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而從對文本的關注度上來看,文體學和這些課程有著諸多共同點,即強調文本細讀、文本結構、文本功能和文本闡釋。辛普森教授在針對“語言、文學和語言學系”的學生所著的文體學教程中為文體學下了一個較為寬泛的定義:“文體學是一種把語言擺到首要位置的文本闡釋方法”[17]。這個定義弱化了文體學和語言學之間的共生關系,強調了文體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王佐良先生早在《英語文體學引論》的審稿會上就提出了文體學有可能替代英語專業高年級的精讀課這樣大膽的預測[10]4。目前,學界的關注點主要在如何將文體學知識運用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而忽視了文體學課程本身的設計和改革。要實現王佐良先生的預言,可能還需要從內部對文體學課程進行深度反思和打造。
四、結語
胡壯麟曾指出:“語言學在具體教學中,最能應對國家建設和國家政策需要,體現了現代意義上英語教學任務的戰略性、全面性、尖端性、復雜性”[4]805。與語言學脈脈相通的文體學,更應該是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對英語教學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實行英語專業本科的文體學課程改革乃大勢所趨,且改革任務十分艱巨。通過對課程內部教學目標、內容和模式的改革,能夠有效回應當下對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質疑,并提高英語專業本科生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德祿.外語本科生多元能力培養教學選擇模式探索[J].外語界,2018(1):28-35.
[2] 金利民.注重人文內涵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3):176-183.
[3] 蔡基剛.高校外語界“金課”打造的標準和內容探索[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6):1-5.
[4] 胡壯麟.語言學與中國外語教學四十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6):803-805.
[5] 吳顯友,劉士川.語篇教學中的文體學模式——文體學方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4):109-112.
[6] 萬本華. 重在分析與鑒賞——文體學觀照下的《高級英語》教學[J]. 外國語文,2011(S1):148-151.
[7] 趙秀鳳,王春霞.認知詩學文學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意識流小說《到燈塔去》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2013(4):54-59.
[8] 張春燕.功能文體學視角下的翻譯教學探索[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24-129.
[9] 陳蕊娜.《高級英語》課程中語篇綜合寫作教學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7(3):79-83.
[10]胡壯麟,劉世生.文體學研究在中國的進展[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1-10.
[11]吳顯友,羅建婷,吳素梅.國內首次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文體能力調查: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2010(3):45-49.
[1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英語文體學》教學大綱[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2):28-29.
[13]蔣洪新,謝敏敏.關于起草《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新版)》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言與文化,2017(1):1-10.
[14]何兆熊.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15]??≤S.英語專業內容依托課程體系改革的影響及其啟示[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5):25.
[16]LEECH G,SHORT M.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Harlow:Pearson Longman,2007:100.
[17]SIMPSON P.Styl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3.
?。ㄘ熑尉庉嫞簵?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