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識教育改革是當前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課程改革是落實通識教育理念的核心。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應以明確通識教育目標為前提,在此認識基礎上,本文探討了課程結構原則和課程內容原則,并就如何提升通識課的地位、課程開發、實施細節等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通識教育;本科教育;課程
一、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目標
任何大學的課程設置都是以實現某種教育目標為前提的。明確認識通識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通識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針對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的現實和特殊性并充分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大學本科通識教育的目標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ㄒ唬┙⑽幕J同
解決當今中國大學無“根”的現實,通過恢復和重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無偏見地以中西文化中的普世價值來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職業精神、人生歷程,以人文素質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ǘ﹥灮R結構通識
教育是對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的一種主動平衡,是對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體制專業化傾向的弊端進行反思之后的舉措,它可以讓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并有利于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在學科交叉處取得創新性的成果。
(三)培養思維能力
經過若干年小學、中學的相對僵化的應試教育,多數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薄弱,沒有自己的主見,在網絡媒體與紙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這方面弊端尤其顯得突出,培養具有批判精神、理性思維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非常必要,正如《哈佛紅皮書》中所指出的,通識教育目標應包括“有效思考的能力”和“能做出適當判斷的能力”。
二、課程結構與內容所遵循的原則
?。ㄒ唬┱n程結構原則課程結構也就是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體現基本的分類標準和不同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
根據黃錦坤(2006)的調查,在課程規劃中,遵循的導向依比例從高到低是:學科分類導向、基本能力導向、知能資格導向、主題統合導向、方法解決導向、倫理價值導向、文化傳承導向、學生興趣導向、其他。應該說,學科分類導向,也就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這種劃分,最具有普遍性,而在這三者中,人文科學所涉及的知識是最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它的比例可能更高。當然,在具體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也會蘊含著諸如文化傳承、基本能力、學生興趣等因素,而且不同學校自身的師資力量和定位都會影響到具體的課程開出。
?。ǘ┱n程內容原則
1.提高經典文本閱讀比重
這一方面是由經典文本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它所關切的問題具有歷久而常新的特征,經過歷史沖刷,能千百年留存下來的東西已經被證明是具有價值的。
2.課程之間應具有結構性
由于我國本科教育的專業化傳統,專業課程所占比重非常大,而公共必修課的強制性和缺乏變通也導致部分課程頗遭學生反感,給通識課留下的空間已經很少,于是能否提高通識課的學分,而稍壓縮一下專業課的學分,值得探討,這是專業課和通識教育課的比例問題。
3.永恒與現實關切相結合
經典文本往往關注人類的永恒普遍問題,從其本質來說,實際在回答“人是什么”、“人類如何和諧發展”等普遍性問題,但是,經典終歸還是要服務于現實問題,如何利用人類歷史上優秀的思想成果來思考現實問題,解決困惑,這是通識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