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試論科學史在當代通識教育中的重要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通識教育歷史悠久,中國古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就其本質來講就是一種通識教育,或者說是早期通識教育的一種形態。中國古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作為教育發展的產物,被譽為:“東西方文化教育發展歷史中兩顆璀璨的明星”[1]。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兩種不同教育組織形式的發展歷程及其教學模式特點,結合當前國內外科學史教育的發展現狀,論證了科學史在通識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和教育價值。
  關鍵詞:中世紀大學;古代書院;通識教育;科學史教育;科學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145-03
  自1945年哈佛大學發表《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紅皮書,明確提出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成民主社會中的責任者和公民的教育[2],通識教育就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20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開展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客觀上也是推進國內大學通識教育,然而由于過早地分科教育和應試教育以及對專業化教育的過分推崇,以至于崇尚德育和以人為本的通識教育并沒有在教學體系中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尤其在培養學生對科學本質和科學精神的理解上更是造成一種缺失。通識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已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印度、中國等都是高等教育的發源地。我國在唐代就出現了一種介于官學和私學之間特殊教育組織結構——書院,無論是在學術的研究上還是學風上,對中國古代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嚴格地說,書院不是真正意義的大學,近現代大學起源于12、13世紀的歐洲,即中世紀大學。
  一、歐洲中世紀大學與中國古代書院不同發展歷程
  在中世紀的西歐已經出現了一種影響整個歐洲乃至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程的新興教育組織形式——中世紀大學,這和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發展密不可分。在11世紀,歐洲政治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法語區封建領主給諾曼底、英格蘭、意大利、西西里、西班牙和葡萄牙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統治時期,這為學術繁榮創造了條件。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規大學博羅尼亞大學,它是歐洲最著名的羅馬法研究中心。隨后,相繼出現了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這些大學本質上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他們既不隸屬于教會也不受制于地方政府,可以自由開展學術研究。
  在中國古代也存在一種影響力較大的民間教育組織形式——書院。中國古代書院產生于唐代,在南宋迎來了發展的鼎盛時期,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極其重要的教育方式。唐宋時期的書院各有其特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出現了兩種教育組織形式并存的現象,一種是以政府為主體設立的進行收藏、整理、校勘圖書的組織機構,一種僅供個人讀書治學的民間教育組織形式,后者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代的書院形式和中世紀大學的辦學場所有很大的不同,北宋的書院大部分集中在鄉野,而不是城市中心,作為一種官學的補充。北宋初期各地名儒、學者和地方官吏紛紛興建書院,出現了一大批著名書院,如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等。雕版印刷術的推廣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公私藏書創造了便利條件[3],也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書院比較重視生徒自學,提倡獨立研討,課程也較靈活,允許各人有所側重,發揮專長。書院的成績考核多主要以平時的表現為主,尤重人品與氣節的養成。
  二、歐洲中世紀大學與中國古代書院的教育教學特點
  歐洲中世紀大學和中國古代書院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程和成長特點,在人才培養方面卻有很多共性。中世紀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崇尚學術自由,開展教學活動通常采用講授和辯論兩種方法。辯論活動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吸引很多人參加,其他年級的學生也可參與。在辯論的次日,教授還會做總括。反觀我們古代學院,在教學方面并不亞于中世紀大學,而且教學模式更加多樣,主要有:講會式教學,如東林書院,邀請明儒大家主講,制定規約,定期會講;宣講式教學,不定期延請學者或地方官吏講學,生員數額上不固定,亦稱講堂;聚徒式教學,講學生按規定分為內課、外課和附課等班級,采取不固定授課形式教學[4]。書院和學派之間可自由辯論,重視對學理的探究。朱熹曾說過:“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本推浣淌趦热荻?,中西方差別明顯,古代書院重視儒家文化中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才能技藝的學習,重視理性思辨方面的學習,而對于物質和實用性則關注較少。中世紀大學比較務實,重視科學精神的塑造和科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基礎的文法、修辭學和辯證法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學習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在此基礎上開展神學、醫學和法學的專業學習。中世紀大學教學更類似一種職業教育,傾向于滿足社會的需要,體現的是一種實用精神。時至今日,雖然大學的組織、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大學按學科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傳統依然延續著,只是學科的分化更大、門類更為齊全而已。
  三、中世紀大學和古代書院教學經驗對當前通識教育的啟示
  無論是中國古代書院的講會制度還是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論辯式教學都各有所長,都為探索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教育內容,是一種培養“完整的人”的教育,通過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民的教育[5]。我們的傳統教育則是主要以傳授科學知識和掌握科學方法為教育目的,講授和記憶一些抽象概念占據很大一部分,而不是一種思辨的思維方式訓練,更談不上對個人、自然和社會的關注。正如凱里和史密斯評論現在的科學課程時指出的,雖然強調實驗和動手操作的科學教學過程有可能使學生學到實驗的設計及操作技能,但是如果學生對這些過程和技能在建構科學知識中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理解,他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對科學本質的認識[6]。中國古代書院和中世紀大學講授與辯論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他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而且通過不同觀點交鋒,了解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了解當時科學理論生產的情境,從一種靜態的被動接受到動態的主動參與科學知識建構的思考,借此理解科學的本質[7]。此外,過早的分科教育和對專業化教育的過分推崇,會導致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割裂,以至于在“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形成一條鴻溝。正如英國學者斯諾指出,要改變文化分裂的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改變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8]。無論是中國古代書院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課程的學習,還是西歐中世紀大學在學習基礎的文法、修辭學和辯證法的同時,進一步學習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都是一種在普適教育的基礎上,注重人文素養、崇尚德育的教育方式,都是旨在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9],有助于學生加強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這與通識教育不謀而合。   四、發揮科學史在通識教育的核心教育功能
  科學史融入當代大學教育,尤其是通識教育,在西方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社會學家孔德曾提出了一個以實證的科學知識為主題的通識教育結構,以培養能夠把握科學知識的實證取向的通識人才??茖W史學科奠基人喬治·薩頓在20世紀初就認為,學習科學史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學。1989年,英國已將科學史融入基礎科學的教學,并要求學生學習該課程時了解“科學的本質”。美國在推行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則強調培養學生有歷史意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科學精神,等等。人類科學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復雜的過程,任何一項科學的發明和重大科學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對科學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能讓學生理解科學的發展過程,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僅讓學生了解具體科學知識發展的來龍去脈,更能從中學習科學家探索自然的情感、智慧和意志等科學人文精神,真正實現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
  科學史教育無論在教學內容安排還是教學模式設計上都要以培養學生理解科學本質和認識自然科學的人文內涵為主要目標。傳統的科學教育只是把科學史作為其他學科教育的一種補充,只是通過一些科學小故事來引起學生的注意?,F代科學史教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模式,HPS教育是其典型代表。HPS教育是對“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教育的簡稱。HPS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從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的視角理解科學,篩選和編排科學教學內容,從而全面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10]。HPS教育模式不僅注重對科學案例分析,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啟發性,實現了科學史在通識教育中的核心教育功能。在通識教育中,科學史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恩格斯曾經說過,“懷疑—批判”的頭腦是科學家的一個主要儀器;庫恩認為,科學的發展就是新的范式取代舊的范式的過程,是一場科學革命??茖W史教育旨在培養學生一種批判創新思維,使他們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向傳統挑戰,勇于開拓創新。比如發現電子的J·J湯姆森,如果不是打破原子不可再分的固有認識,就不可能進行一系列的實驗,也就不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把科學史教育融入科學教育是國際科學教育的大趨勢,更是通識教育的題中之義。
  我們國家長期致力于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都把科學史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清華大學的吳國盛先生,在清華建立了專門的科學史系,利用學校強大的教育資源,打造科學技術史本科生培養體系,目前已經開始本科招生。
  綜上所述,無論是西歐中世紀大學的學生思辨能力的博雅教育,還是中國古代書院培養健全人格的人文關懷教育,對當前推行通識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茖W史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要繼承中外通識教育的優秀傳統,既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批判思維的培養,又注重對學生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以推動當代通識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河燕.宋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之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2〕朱紅文,沈映春.高校的社會責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145.
  〔3〕格蘭特.近代科學在中世紀的基礎(張卜天譯)[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75.
  〔4〕周晶,李天.傳統民居與鄉土建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1.
  〔5〕國家新課程教學策略研究組.風聲,雨聲,讀書聲 中國書院[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123.
  〔6〕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7.
  〔7〕袁維新.論科學史的教育價值[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68(153):75.
  〔8〕Peter Abelard.&Heloise.Th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M].trans.by Radice,B.London:Penguin Classics,1974.
  〔9〕斯諾.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關增建.通識教育背景下的科學史教育功能探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2,20(84):79.
  〔11〕Matthews M R,Winchester I. History,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Selected Readings[M].Toronto&New York:OISE Press,1991.95-101.
 ?。ㄘ熑尉庉?賽漢其其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54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