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不確定走向認識自我:學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校育人的魅力在于轉變學生,促使其從發展的不確定走向認識自我。實踐中,學校有必要轉變“確定性”辦學思路,從學校教育的價值意義、實踐邏輯、內容形式、管理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構建起以促進學生對象生命潛力激發、生命能力增進、生命境界提升的自由、多元、開放的學校教育體系。
  關鍵詞:不確定;認識自我,學校;育人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3-0048-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08
  Abstract:The charm of school education lies in transforming students from development uncertainty to self-awareness. In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for schools to change the “uncertainty” way of running schools, and a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value meaning, practical logic, content and form,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a free, diversified and open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o promote students’ life potentials, enhance their life abilities and improve their life states.
  Key words:uncertainty; self-awareness; school ;cultivation
  學校是專門培育人的社會機構,它要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不同層次類型的人才隊伍,同時也為學生對象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促使其形成終身學習的自覺意識和能力,從而為全球化和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與文明和諧發展培養具有反思創新、溝通合作、責任擔當的生命主體。為此,未來學校教育有必要轉變“確定性”的辦學思路,從學校教育的價值意義、實踐邏輯、內容形式、管理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構建起以促進學生對象生命潛力激發、生命能力增強、生命境界提升的自由、多元、開放的學校教育體系。
  一、學校教育的價值意義:生命開啟
  學校教育究竟為何?尤其是生產力較為發達的今天,人們已不再把教育作為改變命運和獲取財富的唯一途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持有“讀書無用論”的觀念下,怎么重新煥發學校教育的活力,讓其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應試升學中擺脫出來,使之發揮對學生生命的開啟、引導作用,既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服務的需求,也同時是有效落實好優先發展教育政策的需要。因此,為了踐行好培養人的學校教育宗旨,學校教育價值意義的定位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僅僅把分數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那么很多學生則會成為失敗者,并且為了提升分數成績學校與學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的競爭越激烈,他們的身心負擔就越沉重,結果是學校、師生實現了優異的應試升學分數成績的同時,卻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個性、行動能力受到阻滯。究其原因,人們把學校教育的價值意義定位為規范化地培養人才,也即人才質量規格、課程內容、教學形式、評價管理等都是有“標準”的,它們是學校為了對學生身心施加影響而有計劃、預先安排好的各種教育刺激和要求,學校培養人的過程忠實地照此執行而不出意外則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事實,這也可從當下學校教育追求“美好”“無風險”的應試升學分數成績中略見一斑。在高分數的追求下,學校把教育時空盡可能壓縮,讓學生一門心思地把精力和心思用在考試課程的學習上,既有利于分數的提升,也防范了學生身上發生的各種所謂的不安全“事件”發生。顯然,以應試升學為目的之學校教育,其價值意義往往通過分數成績來體現,師生的教學生命被捆綁于“題?!敝?,通過不斷延長學習時間來提高效率。于是,分數、排名、名校及與之相關的工作、金錢、權力成為了學生接受學校教育質量的檢驗標準,在此方面勝出者則被社會成員認為其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是成功的,反之則是失敗的。但是,無論所謂的“成功”還是“失敗”,對于學生生命發展的完整性和社會發展活力而言卻是有問題的,畢竟,缺乏良好綜合素質和創新個性的教育對象,難以承擔起推動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重擔。
  基于此,在人類社會發展日益須要社會主體創新、合作、溝通、公共意識與能力的當下,學校教育得真正從把人培養好的本質和宗旨出發,確立起以學生對象生命開啟的價值意義定位,將學生主體性培養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心[1]。也就是說,要把人類進化積淀的人性潛力加以呵護和激發,讓學生人性中的意識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學校良好的文化環境中形成好學好思的習慣,并在師生相互砥礪中形成自我個性,在學習生活中能夠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有善于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的語言、情感交際能力,并能夠基于自我興趣特長而使之獲得充分自由發展的機會[2]。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其價值意義在于把學生身上內聚的人性特質加以存養激發,并結合相應的課程內容和資源的教學使得學生獲得適應特定社會的知識和規范,同時又能夠借助于知識和規范的學習運用而獲得調節、改變世界或環境的創新和行動能力,以及在解決問題和交往實踐中形成仁愛、誠信、理性、勇敢、擔當等彰顯真善美的人性特質??傊瑢W校教育的價值意義在于對學生生命的開啟,讓其在由教師、學生、課程等要素構成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孕育自我主體意識,在不斷表達自我意識、展演自我實踐中受到學校教育文化環境的積極影響,從而使得學生逐漸確立起自我認同,在良好人格品質和心理情感的滋養下,能夠在不斷超越和成就自我的同時,為推動社會發展貢獻自我的力量。   二、學校教育的實踐邏輯:矛盾直觀
  學校教育的價值意義在于學生生命的開啟,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凸顯個體的主體理性精神,那么如此結果的產生是怎么樣形成的?學校教育在培養或開啟學生生命的實踐邏輯是什么?也就是說,學校教育開啟學生生命的價值意義不是一個既定的或是直接給予的過程,而是一個建構培育的過程,當中充滿著諸多的風險,而非是“自然”地或按計劃就能如期實現的。其實,這也是一個常識性的“教育原理”,也即學校教育在開啟學生生命發展中,要把學生變得更好、更強大,讓其能夠自主地應對和有效解決各種矛盾困境[3]。然而,作為具有主體性的學生因受環境的影響,其認知、情感、行為等會有著很大的差異,難以按照統一的標準對不同學生進行一致的要求。而且,對于一個具體的學生對象而言,其學習生活中總是會出現與學校、教師、家長及社會期待相左的言行和心理表現,這當中就隱含著長期以來困擾學校教育實踐的邏輯問題。其一是學校教育到底是以預設的“目的目標”作為培養人的起點,還是以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完美問題”來引導其改變?要把學生看為一個不完美的發展中人,學校教育就是要針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加以引導轉化,發揮其積極的改變人的作用。然而,當下學校教育實踐對于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完美”問題是“防堵”的,當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出現了各種與成人邏輯價值世界相悖的思想、言行時,學校和老師潛意識里都沒有把此現象看做是值得去研究的,沒有確立起消解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困境恰恰是體現學校教育力量之所在的意識[4]。相反,他們直截了當地將學生身上的各種矛盾問題視為“麻煩”,通過批評、懲罰等各種方式讓學生不允許有“下一次”,而和此相一致的是,學校、老師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或孩子認真地完成各種要求和遵守各種規范,并把心思投放在所謂的考試課程學習上,如此則是好學生的表現,學校、老師和家長也因學生的規矩而感到所謂的欣慰。顯然這種教育教學思維是“安全化”的,作為學生是以客體的方式存在,其主要的任務在于把學校、教師和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和價值規范加以接受,并能夠在升學考試中以高分的形式來加以證明??梢哉f這依然是存在于當前學校教育實踐中師生的普遍選擇,所隱藏的弊病在于師生在統一的學習內容和評價標準之下,忽略了學生生命主體性的張揚和引導,其學習和生活中缺少了須要自己去選擇、體驗和承擔的各種“風險”。學校教育缺乏了呵護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土壤,在學生有了各種與規范標準不一致的表現時,學校和老師沒有將其視為“難得”的教育資源,即通過學生身上存在問題的有效解決來促進教育實踐和理論的豐富,使學生自我意識在學校和教師的寬容、理解、鼓勵、耐心的交往、交流、合作、互勉中不斷戰勝自我身上的怯懦、莽撞、偏見等各種弱點,并形成良好的學習和反思能力,從而不斷將自我身上的主體性獲得自由而理性的發展。
  學校教育的實踐邏輯除了要關注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完美問題”之外,還得思考另一個“教育命題”,也即學校教育實踐要面向個體還是全體?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更圓滿的理解則是人們常說的學校教育既面向個體也面向全體,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如此的陳述雖然圓融,但真正落到現實中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存在的硬傷,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以應試升學為中心的學校教育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于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不少的所謂差生或后進生則成了陪襯品。再則,即使是成績優異者也因學習過程的機械、片面而喪失了生命發展的完整性和和諧性。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學校教育只有面向每一個個體學生,使其在學校教育中獲得進步,通過學校和師生之間的積極交往而促成其熱愛學習、反思自我的良好習慣,把自我興趣的實現、自我能力和價值思維、情感意志提升與陶冶作為導向,經老師的垂范、砥礪而不斷改變和超越自我。總之,學校教育不但有對象上的規?;蚣w化特點,而且有讓所有學生都達到最基本的培養質量規格要求,但歸根結底都得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學生來體現,不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了成就感,并在老師的理解寬容、激勵贊賞下獲得自我認同感,將自我融入到學校環境中去展開學習探究,積極地發揮自我個性。
  三、學校教育的內容形式:文化交往
  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而培養人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時空環境,從結構內容上而言,學校教育對人的培養要有具體的資源載體,師生圍繞特定的課程內容展開教學過程。師生雙方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認知理解、分析討論和實踐運用來影響自我的身心發展,尤其是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能促使其思維、理解和解釋自然、社會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5]。然而,長期以來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知識系統性與學生學習內容片面性的矛盾問題,它們并未見得不被人們所意識到,可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卻得不到有效的解決。這從社會對學校所培養的人才之創新性、行動實踐能力薄弱等的評價中有所折射,也在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學習自覺性不明等方面有所體現。此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或側面給學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人提供了最現實的反思依據,也即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學生能通過自我生命能力的展演來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因此,學校教育培養的人理應是能夠適應社會和推動社會變革的,而要適應和推動社會變革,就需要學生對象具有“顯性”的和“隱性”的綜合知識。“顯性”指的是適應現實社會發展離不開相應的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關系的技術、道德、法治等各方面的知識內容;“隱性”指的是人作為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其生命中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基因,生命能力要得到圓融發展,他須要將人類積淀的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加以汲取,雖然它們沒有直接應用于具體的生產生活實踐,但學生通過對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閱讀學習,其心靈和價值會深受震撼,在與偉大的哲人、思想家、科學家對話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反思習慣和理性思維,能夠積極地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能夠做到認清和定位自我。但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內容是分科應試化的,學生所學內容是分割的片面和零碎的知識,往往造成知識無法有效解釋和解決復雜的自然和社會問題之狀況。他們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升學課程的記憶背誦、解題作答的反復訓練中,雖然其應試技巧獲得提升,但由于學習的內容只集中于部分學科知識,往往使得其缺乏多元的知識去理解復雜的自然社會現象和問題,因為其認知結構里沒有與外在環境相應的知識經驗。而這當中又隱藏著一個需要進一步厘清的問題是,學校教育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其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之所以缺乏與社會生產生活對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學校教育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其最大的特點和優勢之一在于系統地向學生傳授人類文化知識,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雖然是間接的,但這恰恰彌補了學生生命時空經驗的有限性??梢岳脤W校傳授的理論課程知識而獲得對社會、世界的“想象”,雖然這種“想象”沒有直接與生活經驗融合,但卻可以開啟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發展,為他們打下理解與分析社會生活的邏輯演繹和推理判斷的能力和理論素材。然而,長期以來的學校教育把系統間接的理論知識和課程內容加以縮減化,更多地讓學生只學與升學考試有關的學科課程,這就難免造成學生認識和解決社會問題時的理論觀點和方案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影響或形成社會問題的因素是結構性的,這就要求學校提供的間接性理論知識也應是綜合的,只有學生獲得了系統全面的關于動植物、自然人文地理、社會歷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綜合知識,他們走進自然社會環境中的時候對各種事物或問題才能有自我的預見,并在具備了綜合的理論知識基礎上,能對自然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自我思考,而不會對其出現漠然不顧或不知所云。所以,學校教育對人的培養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的課程內容,把自然、社會、人文科學知識融入進課程體系中,而且須將之視為培養人的重要教育內容,不能有意地區分不同類型知識之間的重要性,而是根據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來組織和利用多元綜合知識;其次,學校教育在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課程之外,要考慮如何使得知識學習是有效的?也就是既能夠獲得多元知識,又能把其內化為自我的能力素質,這就涉及教育教學形式方法問題。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教學的形式方法是重文本講授,師生都按照同樣的標準來認知理解課程內容,其在教學任務的執行和完成上雖表現得計劃有序的,但教育教學往往就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過程了。這顯然是有悖于教育培養人的實踐活動之宗旨,也即學校教育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對作為學習者的學生的培養,是主體之間圍繞著課程理論知識的交往互動來開啟學生生命的過程。因此,學校在進行課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以個案及問題探討為主要教學形式,師生各自以自我文化生活經驗為基礎對之進行分析和交流,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主體生命經驗的交融對接,并在主體對課程知識的分析交流中而拓展和深化了各自的認知理解,如此才能較好地實現學校教育的“活化”,讓知識真正地內化到學生生命能力之中。
  參考文獻:
  [1] 楊東平.試論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2):16-20.
  [2] 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33-42.
  [3] 程方平.今天的學校和教師應該忙什么?[J].教育科學研究,2009(8):18-20.
  [4] 吳康寧.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再審思[J].教育研究,2016(8):4-12.
  [5] 魯潔.教育:人之自我構建的實踐活動[J].教育研究,1998(9):13-18.
 ?。ㄘ熑尉庉嫞黑w廣示)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0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