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長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試種品種采用南粳41,各自使用人工栽種、機械栽種、機械插秧的方式進行栽種,對幾種不同的種植方式進行探索研究,揭曉幾種方式是如何影響水稻生長的。據結果顯示,不同的種植方式中相同的水稻品種,的產量葉綠素含量和水稻產量表現出了各自的差異。
  [關鍵詞]生長;差異特征;水稻生長;試種品種
  水稻從來都是我國最重要的眾多農作物之一,是很重要的糧食來源,在我國有十多億的人口,糧食需求量是極大的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年我國糧食供給量會增長到70億噸,中國作為水稻種植的第一大國家出口的量是位居全世界第三,保持穩定,水稻在我國的糧食儲存中站到了一半以上。工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水稻種植的方式也在逐漸的發生著變化。以往單純的人工插秧轉變為后來的機械化插秧種植。例如在美國插秧的方式先進到緋鞠播撒和機械化直播的方式,日本的水稻種植方式也在不斷更新進化,機械化水平接近全部使用。手工插秧已經不能看見。這些技術的進化對我國的水稻插秧種植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光合生產和干物質呈現的不同特征是由于種植的方式不同而產生的。種植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經濟和產量的差異。對于生長特點、水稻群體質量還有配套技術的科學技術言科研并不多見。針對栽培的方法要如何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進行栽培是現在的一個重難點大多數的科學研究都局限于實驗小區的研究。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選擇優良的稻種,再加上恰到好處的插秧方式和育苗期并且科學施肥、及時防止病蟲害、科學的灌溉,按時收獲糧食,這些都有助于有提高提高水稻的種植。國內的很多科學家對國內外先進的種植技術進行了探討和科學研究,研究表明確實對水稻的發育存在著有利的影響。但是發現并不是很多的文件以某一個水稻為例作為實驗的樣本,來展開實驗,探究不同種植種方式對一種水稻生長發育的作用。本次研究以以南粳41為例作為水稻品種代表樣本展開實驗,來檢驗不同種種植方式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土壤條件及水稻品種
  把水稻南粳41號作為試驗水稻,地點:實驗水稻田,一年的降水量約為630毫米上下。壤土是實驗田的主要土壤構成。土壤的pH值為7.9,有機項29.3g/kg,鉀135.20mg/kg,磷11.2mg/kg,氮2.01g/kg。
  1.2設計實驗
  在實驗中設置幾種不同的種植方法,設置A組(機械直播)、B組(人工插秧)還有C組(機械插秧)每個組別都設置三個。分別給每個組別的區域設置為22平方米,把每一個小組用田埂分離開來,每一個小組隨機排列。A組:機械直播的時間在5月20號播種量為120kg/hm2。B組:人工栽秧,栽秧時間為5月25日,栽秧的密度為3株/穴,每平方30穴/m2,行距30cm,株距18cm。C組:機械插秧,插秧時間為5月30日,3株/穴,株距18em,機械插秧的密度為25穴/m2行距30em。每個試驗組的施肥量均相同,鉀肥量400kg/hm2施磷量560kg/hm2,氮肥量650kg/hm2。
  在水稻的生長期內進行排水擱田,剩下的時間里都是淺水的狀態,在水稻成熟的前七天里切斷水源。在水稻生長期內防止病蟲孩,這樣來保證水稻的生長正常。
  1.3進行采取數據并進行分析,
  采集水稻樣本在幾種生育階段,測試水稻植株的生物數量、植株的高度還有生物產量,不同時期的水稻的發育,分別以葉綠素儀測量水稻葉片中的葉綠素的含量,一次性選取是個不同的樣本,再取一個平均值。在成熟時,在各個小區隨機性的采取20個植株,并對這些植株進行分析和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C組產量最高,機械移栽種植方式產量最高。A組和B2組產量相近,但人工移栽產量略高。機械播種。從產量來看,機械播種對水稻最不利。生長和機械移栽產量最高。因此,應優先考慮實際種植。選擇了機械移栽的種植方式。
  2.2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
  試驗表明,機械播種法的成熟期最短,有人工移栽和機械移栽。成熟日數相對接近。機械插秧播種期到成熟期三種播種方法的天數都比較相近,不同種種植的方法對于從拔節期到抽穗期、抽穗期到成熟期的天數沒有影響。影響因素為從播種到拔節的天數,機械直播方式明顯減少。早期開發所需的時間更少。將該影響因素與產量進行綜合由此可以看出,機械播種的成熟期較短,產量最低。因此,可以推測機械播種法縮短了前期播種時間。
  2.3不同種植方式下不同時期水稻葉片葉綠素含量
  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抽穗期葉葉綠素含量在中分蘗期和拔節期最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人工移栽水稻、水的葉綠素含量最高。機械插秧水稻葉片葉綠素含量最高。同一物種的分析水稻葉綠素含量的變化可以從分蘗中期到葉綠素含量的變化過程中觀察到。拔節期葉綠素含量呈下降趨勢。成熟期葉綠素含量增加,葉綠素含量下降。這與水稻在不同時期的生長有關。3選擇合適的苗期
  在100~180天的生長期內,水稻從幼苗到成熟期約需60天,其余時間為營養生長期,營養生長期影響水稻蛋白質和淀粉含量的差異。一般來說,選擇晚于正常播種時間和插秧時間的水稻,可以降低淀粉含量,提高稻米品質。但是,如果水稻播種時間和移栽時間過晚,會縮短水稻生長的時間和溫度,導致水稻蛋白質含量不足,粘稠度降低,影響水稻的口感。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中淀粉和蛋白質的含量,選擇合適的苗期是非常重要的。
  4結論與討論
  根據試驗結果,同一水稻品種在不同的種植制度下種植。這樣,各個方面的數據都會顯示出一定的差異。不同的種植方法,水稻種植時間,種植密度和水管
  城市與水稻之間存在差異,影響水稻植株的生長與外界不同在邊界條件下,水稻可以吸收和利用營養和光。這種差異最終導致了水稻生長的不同方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全國水稻生產機械化十年發展規劃(2006-2015)[R].2006-10.
  [2]包春江,李寶筏。日本水稻插秧機的研究進展[J].農業機械學報,2004,35(1):162-166
  [3]高連興,趙秀榮.機械化移栽方式對水稻產量及主要性狀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5):45-48.
  [4]羅錫文,謝方平,區穎剛,等.水稻生產不同栽植方式的比較試驗[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136-1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7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