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點亮語文教學之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后勁不足,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本文研究了“故事”這一元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故事 閱讀
對于小學生而言,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情節曲折的故事妙不可言。而興趣又是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基于此,故事這一元素就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將故事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應用故事展開語文教學呢?由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分別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口語交際教學中插入故事,激發學生閱讀動力,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增加學生交際欲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推動語文教學進步。
一、寓“故事”于閱讀中,激發學生閱讀動力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段。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是開眼看世界的重要渠道,是啟蒙智慧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小學生認識水平低、語言組織能力差,閱讀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因此,面對極大的閱讀負擔,小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根據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穿插故事,用生動趣味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動力,促使學生維持閱讀激情,在有效閱讀中獲取知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閱讀教學《驚弓之鳥》時,在導入階段,我引入了“驚弓之鳥”的故事錄音,即: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獵,看到一只大雁便說:我不用箭,拉弓就能將鳥射下來。魏王疑惑,只見更羸一拉弓……故事讀到這里,我關閉了故事錄音。此時,學生不禁問:“后面發生了什么?”于是,我將學生帶入課本,引導學生閱讀《驚弓之鳥》,理解、學習文本內容。當學生讀完“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時,我又開始播放故事錄音,引導學生下一段文本內容的學習。在整個過程中,由于故事穿插其中起到了帶動、引導的作用,學生產生了閱讀動力,積極、主動的參與了閱讀,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梢?,寓“故事”于閱讀中,可以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寓“故事”于寫作中,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寫作是小學語文的一大主題,寫作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增強。因此,寫作教學一直備受矚目。但是,由于語言組織能力差、語用量少,小學生對寫作存在畏難心理,嚴重缺乏寫作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喪失興趣,小學生就失去了寫好作文的機會。鑒于此,教師可以將故事引入寫作教學當中,用故事包裹寫作課堂,帶動學生寫作,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例如,在寫作教學《導游詞》時,本次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寫導游詞。而根據分析,導游詞可以包含與景點有關的故事、傳說。因此,我采用了故事教學法,用故事串聯導游詞寫作課堂,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學會寫導游詞。具體來說,首先,交代任務,即,寫一篇西安旅游導游詞;其次,用故事填充與景點相關的內容,充實學生對于景點的了解。比如,講述“秦兵馬俑”的故事、“唐僧取經”的故事等;最后,要求學生串聯景點故事,形成一篇趣味化的導游詞。在整個過程中,由于故事的激趣作用,學生積極參與了寫作教學,與教師雙向互動,學習了導游詞的寫作模式,掌握了如何寫導游詞,提高了寫作水平??梢姡ⅰ肮适隆庇趯懽髦校梢耘囵B學生寫作法興趣,增強寫作教學有效性。
三、寓“故事”于口語交際中,增加學生交際欲望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成為了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存在“羞于”說、不敢說、說不清楚等問題。而通過問題分析,教師發現口語交際教學的根本在于激發學生交際欲望。為此,教師可以將故事融入口語交際課堂,以故事為形式引導學生說、鼓勵學生說,最終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質量。
例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保護文物》時,我將故事融入其中,引導學生積極發言、交流互動。具體來說:首先,講述與文物有關的故事。比如,講述圓明園被燒的歷史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認識到文物的珍貴,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其次,以故事為引,組織學生發起討論。即,大家還知道哪些類似圓明園的故事?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我國的文物?之后,學生積極講述了自己所知道的故事。比如,有些人會在長城的城墻上亂刻亂畫,有些人會倒買倒賣文物等等;最后,要求學生談論故事感悟,說一說文物保護的措施。在整個過程中,在故事化的環境中,學生“說”的欲望被激發,與教師交流、與學生交談,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梢?,寓“故事”于口語交際中,可以提高口語交際教學水平。
總之,“故事”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元素。教師應該學會將故事元素融入到語文教學當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寫作習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積極性,最終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推動語文教學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冬霞.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7):307.
[2] 王燕.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7):17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0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