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我國教育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初中課堂教學之中就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學生在課堂之中比較拘謹,不會積極的提出問題,不敢主動回答問題,這都會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低下?,F代的教學方法是讓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自主學習;中學語文;探索
引言:
自主學習是相對于以前的教學方式而言的,是在現代的教育方法中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學生能夠通過不斷探索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只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掌握知識,懂得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師就應該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1 鼓勵自發收集資料,鍛煉學生信息分析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里,教師為了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講完繁重的教學內容,經常會直接講授課文重點,讓學生快速的了解知識點。但是這會使得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機會,學生的自己學習的能力得不到鍛煉。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鍛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獨立的思考,通過各種方法收集與下堂課所要講述的知識點有關的相關的資料。學生之間可以在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過程之中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習,相互探討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不懂的地方,還可以相互交流收集資料的經驗。例如,在講授《列夫·托爾斯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去搜集相關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或者書本等渠道獲取與列夫·托爾斯泰相關的資料,了解他的基礎信息。讓學生去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還有他的基本信息,以及文學成就等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知道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成就與經歷之后,就會對他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對他產生某些情感,這就更有利于學習《列夫·托爾斯泰》這一篇文章。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進行分享,讓所有學生都對托爾斯泰有更多的了解。學生在對托爾斯泰有了基礎的認識之后,再學習這篇課文,就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更能夠感受到這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 引入問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在學習之中大多時候只是接受教師講述的知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主動權,并且會承受較大的壓力。在學習之中感受不到快樂,并且也不會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想要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一點一點的深入發掘文章的重點。在教師的各種引導方式之中,最實用并且最基礎的就是設置一些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利用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深入思考,引起學生去主動的解決那些問題。例如,在講授《愚公移山》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自主的想象。教師可以提出“這個文章是講述的什么樣的故事?”,“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或態度?”,“從這個文章中可以學到哪些道理?”等等問題,來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一點一點的了解,逐步深入。同時,也允許學生們進行探討,說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明白這篇文章的內涵,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這些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答案的欲望。
3 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
俗話說得好,理論來源于實踐。很多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經過前人不斷的思考,以及行動而得出來的,具有很大的借鑒與教育意義。所以,初中課本上的知識都是來自于具體生活之中的。我們想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就要對具體的生活有所了解。要想對生活有所促進,就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書本知識與具體生活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僅僅是要講授知識點,也要注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們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來。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才會變得更加活躍,并且熱愛思考。例如,語文教師在講授《濟南的冬天》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整篇文章,感受到作者描繪的景象,想象出那副場景與畫面。他們想象出來的畫面也與實際中所見過的場景會有所聯系,想象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多觀察實際生活中的那些花,那些草以及那些柳樹等等景色??梢杂^察實際生活中的花草,也可以在網上查閱相關的圖片以及視頻等等,讓學生具有善于觀察的特點。學生只有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的時候,才會提出有根據,有想法的問題。
4 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習字與詞都是為了能夠閱讀文章,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通過大量的閱讀之后,也能夠用字與詞寫出文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情感。在語文課程之中,課本上選取的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但卻是有限的。閱讀范圍比較狹窄,閱讀內容較少。有的是選取的一個大故事中的一些片段,有的是一些比較簡短的故事或詩歌。因為課程之中,主要是想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與基本的道理與規律。更多的思想是要學生課后自己去探索去思考的,需要學生自主閱讀。例如,教師在講授《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通過學習所截取的這一章片段,可以感受到一些情感,但是沒有背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后去了解《紅樓夢》這一本書的相關知識。讓他們如果興趣的話,就拓展一下自己,去閱讀這一本名著,感受其中作者要刻畫的人物形象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閱讀這一本書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教師可以提醒他們可以利用在課程中所學到的閱讀方法來進行閱讀,如果實在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來詢問語文教師。這樣既讓學生把課程之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了靈活的運用,又讓學生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通過這種自由閱讀的方式,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之中,使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去進行資料收集,引入問題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鼓勵學生自由閱讀這些方法來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曉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19).
[2] 曾德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初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4(8).
[3] 任雯,林丹燕.關于在當代啟蒙教育階段推廣傳統蒙學和傳統文化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0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