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社會資本視角下鄉村振興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重要發展戰略。以信任、互惠規范、社會網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本,在凝聚鄉村內生力量、構建共同參與合力,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信任;互惠規范;社會網路;鄉村振興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0.196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1號文件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三個階段性目標。鄉村振興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重要發展戰略。目前理論界圍繞鄉村振興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圍繞鄉村治理機制、鄉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這些研究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以信任、互惠規范、社會網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本是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積極因素,在鄉村振興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社會資本的內涵及與鄉村振興關聯
   1980年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正式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并認為社會資本是資源的集合體,并把社會資本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種形態??茽柭J為社會資本是信息渠道和責任規范的集合,有助于促進集體行動的實現。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信任、規范和網絡,它能夠提高集體行動的效率。總之,社會資本是基于持續性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信任、網絡、非正式規范。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的實現,需要多元社會力量協同發力,但農民是主體,挖掘鄉村內在潛力,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是主要方向,鄉村社會長期形成的信任、互惠合作、非正式規范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的內生動力。
  2 我國鄉村社會資本存量分析
  2.1 村民關系疏遠與信任度降低
   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鄰里互助合作的行為被“講效益”的觀念取代,許多人情交往是以貨幣這種交換形式出現的,農戶經濟活動中的互助合作關系,更多體現在利益方面。農民對家庭以外的、社會上更廣泛的陌生人關系的社會信任度較低,農民的社會資本建立在家族和與之相關聯的私人朋友圈子。傳統熟人之間重人情、血緣的“重義輕利”取向變為追求貨幣,關心權利和利益。村莊成員之間傳統的質樸真誠情感逐漸淡化,成員之間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越發濃厚,心理交往距離擴大。
  2.2 村民對村莊認同感下降
   農業效益不強,致使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人員流動打破了村莊的自然邊界和社會邊界,這些長期在外的村民與村莊的利益關系日益淡薄,對村莊的關注和認同度減低,參與村莊事務動力不足。長期以來,共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內部互動的必要性要求村民認同并遵守內部規范(村規民約),這種認同感成為農村地區重要的社會資本,起到監督規范個體行為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現代觀念等因素的沖擊,農村傳統的社會網絡出現分化的同時,內部規范逐漸失去認同。農村社會所尊崇的一些價值觀、鄰里情分、家族觀念、群體輿論壓力已大為弱化,使得內部規范失效。
  2.3 社會網絡不健全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各方聯動、協同發力。但目前缺乏有效的網絡連通機制,由于信息流通不暢,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旅游餐飲業等產業融合范圍有限,營銷網絡不強,信息流通不暢,銷售渠道不寬,出現一些地方農產品由于銷路不暢出現大量滯銷。社會網絡不寬,村民不易獲得環境處理技術、信息,想處理生活垃圾、想參與環境治理,但缺乏技術。鄉村治理中,政府主動性強但村民、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農村勞動力參與就業網絡面窄、機會不多。
  3 重建社會資本 助力鄉村振興
   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需要充分挖掘農村內部潛力,發揮道德約束、信任、聲譽以及一些非正式行為規范的作用。
  3.1 構建新型多元化社會網絡
   在一個共同體中公民參與網絡越密,其也越有可能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公民參與網絡促進了交往,培育了強大的互惠規范,奠定了未來合作的基礎。目前鄉村需要構建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和清晰的鏈接機制,首先,要打通聯通網絡。要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解決農產品運輸和農業旅游業融合中的交通問題;加大農村廣播電視、通訊及互聯網建設投入,農業科技部門、服務部門要善于運用移動通訊工具、互聯網等方式將農業科技在農民中普及,使農民及時獲得農業科技知識和市場行情,更便捷獲得創業信息和拓展市場機會;依托電商平臺,促進當地農產品、旅游等資源與外界市場需求的對接。其次,構織參與網絡。要培育民間志愿組織,增強農民之間橫向交流,培育農民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品格,積極組織農民參加集體活動,如利用農民豐收節開展生產技能比賽、生產成果比賽,開展農民運動會等,讓農民在參與中加強聯系、增進感情。再次,善用人脈網絡,充分利用親緣、同鄉、同學關系,打造外出務工、經商、從政、從教的能人網絡,為帶動地方務工輸出與返鄉創業搭建關系紐帶。
  3.2 提升民眾信任度
   社會信任能使各參與主體對未來有明確一致的預期,提高集體行動效率。首先,重塑干群互信關系。當前,一些干部利用對信息的壟斷性和政策執行中自由裁量權重新解釋國家政策,使資源和利益向自身和與自己親密聯系的人員傾斜,使村民與村委會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為此需要進一步增強村民參與村莊自治的能力,在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方面將普通村民吸引進來,建立監督機制,增強村民在村莊事務中的話語權,加大村務信息公開力度消除村民心理芥蒂。積極吸納優秀青年農民參與農村事務管理中。其次,提升政府威信。鄉村振興需要企業、投資者、農民等力量廣泛參與,為此,政府應為投資者創造優惠條件,在土地使用、稅費減免、勞動力提供和培訓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對農村經營大戶給予充分支持,讓農民對投資農業、發展農業更有信心。再次,吸收當地勞動力進入幫扶企業,讓農民成為鄉村工業受益者,政府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廣泛邀請貧困戶參與扶貧工程規劃、實施、監管、評估的全過程,及時公開扶貧信息,認真聽取貧困戶對扶貧開發的意見及需求,并對相關政策措施進行及時調整,增進政府、企業及貧困戶的溝通、了解與互信,提升扶貧項目的精準性與實施效益。此外,還要提升鄉村內部的互信。由村民代表組成發展小組,定期舉行大會,討論及決議有關農村發展的議題。通過掃盲班、成人教育、技能培訓等機會,培養村民自信、自我管理、愛護公物、自力更生等信念,促進村民間互助互信。
  3.3 完善社會制度建設
   規范就是具體規定什么樣的行動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許和被授權制裁的。規范能夠用來消除和降低社會交往中的不確定性,提高行動的效率。首先加強道德規范教育。要通過學校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使農村青少年從小就懂得理解和運用信任、公平、平等、合作、勤勞等理念,同時對廣大農民進行教育,加強村民之間認同感、培育村民的集體精神和互惠意識。其次弘揚社會資源共享和互助互愛傳統美德。依托文化下鄉政策,將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電影、戲劇等演出形式向農村推廣,豐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挖掘農村內部、農民身邊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引導農民學習身邊好人、好事。再次,重塑鄉規民約。順應時代發展,根據地方實際,依托地方農機合作社、種植協會、村莊事務理事會等組織,培育農民的合作意識、互惠行為,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開展文明家庭表彰、孝老愛親評選等活動,移風易俗,讓村民養成文明新風尚。最后,建立健全信用共享機制,建立健全農民信用共享機制,使金融機構能夠了解農民的信用狀況,使重信用、守信譽的農民更易獲得金融機構金融支持,為脫貧致富提供資金保障。
   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通過對正式制度的替代和補充提升機體行動的效率。要充分挖掘鄉村非正式組織與民間力量所蘊含的社會網絡、共同規范、信任等社會資本,為正式制度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更好發揮作用提供內在支撐。
  參考文獻:
  [1]牛喜霞,謝樹芳.新農村建設:重建農村社會資本的路徑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6(11).
  [2]吳光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社會資本納入分析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07(02).
  [3]胡中應,胡浩.社會資本與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江淮論壇,2016(06).
  作者簡介:龔曉東(1980-),男,河南唐河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鄉村治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3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