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海震,1958年出生,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先后獲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曾任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主任,現為中國戲曲學院圖書館館長,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創新拔尖人才。他所著的《戲曲音樂史》講述的是戲曲音樂自12世紀至今的歷史發展。主要通過講述宋元、明代及清代前期、清代及民國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戲曲音樂形式對戲曲音樂史做了梳理,本文主要梳理了關于戲曲音樂的起源、南戲北曲還有高腔的形式,以及一些社會現狀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問題。
  關鍵詞:戲曲音樂;高腔;幫腔;戲曲起源
  0 前言
  “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這個概念其實是20世紀80年代的戲曲理論家張庚在《中國戲曲、曲藝》中提出的,而《戲曲音樂史》一書中說到,張庚在把戲曲看作是“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的前提下,認為“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序性,是中國戲曲的主要藝術特征?!币驗椤皯蚯且猿?、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虛擬”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而“程序”則是戲曲表現生活的主要形式。[1]再深入的研究會發現,戲曲是音樂性很強的戲劇,因此戲曲音樂是傳統戲劇藝術的基本要素和重要表現手段,是戲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稇蚯魳肥贰凡粌H對戲曲音樂的起源做了多方面分析,更主要是對戲曲聲腔形成及演變進行具體分析,努力對當代戲曲音樂的歷史進行客觀闡釋,注意介紹已有的戲曲音樂史成果。
  1 戲曲的起源
  關于戲曲的起源,書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去敘述“起源”,因為這個概念其實是很抽象的,它并不等同“開始”,所以關于戲曲的“起源”,學術界是有爭議的,到底是帶有戲曲的某些特點就可以稱之為“起源”,還是所有特征都符合了才算為“起源”?后來由于“起源”一詞實在抽象,海震轉為“形成”來敘述,其實初讀這一部分了感覺有些凌亂,不太好理解,梳理之后,大致可以這樣去理解:
  第一,最初并沒有戲曲,更別說戲曲音樂。學術界持有三個觀點,一是王國維的“俳優”歌舞說,但是其實王國維說的是戲劇的起源,而不是戲曲;二是許地山、鄭振峰的印度影響說,認為中國的戲曲應該是源于印度梵劇,是從溫州宋代港口產生的南戲有關,但這只是猜測,并沒證據;三是孫楷第的傀儡說,其實這一說法也沒有確切證據。
  第二,王國維雖說的是戲劇的起源,但是如果說俳優歌舞是戲曲的淵源,就是一種頗有見解的想法了。因為放在今天來看,戲曲的源頭應該不是單純的一種形式,畢竟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所以研究起來頗有難度。
  第三,唐歌舞戲、宋雜劇和金院本—戲曲的雛形。南曲戲文和北曲雜劇的形成也不是一兩天就出現的,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經歷了一個比較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的,而這個過程就是歌舞戲、宋雜劇和金院本。為何稱之為雛形呢?一是歌舞戲主要是舞蹈,或者對一些生活片段做一些戲劇性的藝術處理;二是雜劇主要是詼諧搞笑為主的;三是院本,要么只演不唱,要么只唱不演。所以綜上所述,這三個形式只能稱為戲曲的雛形。其實張庚在其《中國戲曲、曲藝》一書中總結得特別好“從藝術因素的組成看,戲曲的發展來源主要有3個: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而且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有把各種各樣不同的表演藝術集中在一個場所中進行演出的傳統,這也就促進了各種藝術文化的交流和結合”。[2]
  光說到戲曲的起源自然是不夠的,音樂史家黃翔鵬曾將中國音樂的歷史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以鐘磬樂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伎樂階段,以戲曲音樂為代表的近世俗樂階段”。[3]一般認為,戲曲在宋元的形成,與都市、商品經濟有關,或者是與瓦子勾欄有關,雖然這確實是戲曲形成的先決條件,但是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戲劇和音樂的結合才是戲曲產生的關鍵。例如前面說到了歌舞戲、宋雜劇和金院本,它們雖不算完整的戲曲,但是已經有了與音樂結合的概念,而后產生的南戲,顯然已經是一種有唱、念、戲劇表演以及樂器伴奏的戲曲藝術了,在南曲戲文中,音樂(主要是唱腔)不僅是表現人物和發展情節的重要手段,而是在每“出”戲中都居于重要地位。北曲雜劇的形式也差不多,也是在音樂(主要是歌唱)的底子上發展起來的戲曲形式,不再贅述,總之,音樂的戲劇化和戲劇的音樂化實際才是戲曲藝術形成的關鍵。
  2 南曲戲文、北曲雜劇
  “南曲戲文”是《戲曲音樂史》對形成并流星于宋元時期、主要唱南曲的戲曲形式的稱呼。在宋元時期,它曾被稱作“戲文”“南戲文”和“南戲”。在明代,則一般將其稱為“南戲”。[1]南戲最開始是起源于我國南方的民間,主要是當地的民間歌謠,又吸收宋人的詞調來演唱故事??墒撬鼪]有宮調,又少節拍,演唱過于靈活通俗,卻并不受文人學士重視,覺得不夠“雅”。但是由于這樣的方式易唱,于是很快就流傳到了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并深受群眾喜愛,后又受到了專業作家的影響,在唱腔、創作方面都大有提高;另一方面也依然在沿海的鄉村流行,保留著原始的民間色彩。
  南戲的表演形式剛開始并沒有我們現在所謂的分場,只是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依次上場、下場,如此連續不斷的從頭演到尾。在唱腔上一般是用單曲連用、“換頭”及“南北合套”這樣的戲文唱腔的結構形式,關于南曲戲文的演唱形式,登臺表演的各個角色都是可以開口演唱的,而演唱形式方面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唱”有“合”。這里所說的“唱”是指戲文中各行角色在劇中的唱,主要是指獨唱及二人對唱。而所謂“合”,則一般是指同在場上的多個角色的“合唱”,而最能體現南曲戲文演唱形式特點及靈活性就要屬南曲戲文中隨處可見的“合唱”,南曲戲文中的“合唱”,這一演唱形式后來被形成于明代的弋陽腔及高腔所繼承,形成至今仍然流星于南方各地的高腔中的“幫腔”。[1]這也可以說是高腔中“幫腔”的起源了。
  “北曲雜劇”是《戲曲音樂史》從音樂角度對流行于元代的主要唱“北曲”的“雜劇”的稱謂。在一般的戲曲史書中,稱為“元雜劇”,[4]亦被稱為“北雜劇”。[5]北曲雜劇的劇本一般分為“四折一楔子”,極有可能與金元散曲的結構有關,特別是“套數”的結構有關,而這也是其獨特的演唱形式。與南曲戲文中各種角色皆可開口唱,而且常有一唱眾和的演唱形式不同,元代的北曲雜劇一個劇本只有一個唱者,并且北曲雜劇的唱腔結構還能復雜的,有很多“套數”和“宮調”,并且這些曲牌的來源大多都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根據對中國古代的“詞樂”“曲唱”有深入研究的洛地認為“我國的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文詞語音的平仄聲調化為樂音的進行從而構成旋律;另一類是以一個穩定或基本穩定的唱調套唱各種平仄聲調不同的唱詞”。前者就是古人所說的“曲唱”,后者一般稱為“依字行腔”,而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依字行腔”的“曲唱”也許正是北曲雜劇演唱的主要特色了。   3 究竟何為高腔
  由于南曲戲文的民間特點以及自由靈活這些特點,在明代時期南方出現了諸腔,而伴隨著南方諸腔的流行,在元代曾十分流行的北曲雜劇則逐漸衰落了。而明代主要有四大聲腔: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和昆山腔,其中弋陽腔和昆山腔史料記載較多,“有一人啟口、眾人接腔者,名為一人實出眾口”。一唱眾和的幫腔,確是弋陽腔在演唱形式上的一大特點,而這一大特點,現在幾乎被川劇高腔繼承了下來。書上說到,一般認為,明代諸腔除了昆山腔和海鹽腔,多屬高腔一類,那么究竟何為高腔呢?
  “高腔”一詞,最早見于記載是在乾隆年間,原本是一種俗稱,其得名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演唱強調比昆腔高。而很多人分不清高腔和弋陽腔的區別,認為二者為一物,實則不然?!斑柷弧币辉~最早出現在明代,從當時的記載來看,其實一種出自江西弋陽,或者說是有弋陽的戲曲演員唱出的聲音。關于高腔和弋陽腔,通過史料的記載其實不難發現,是“高腔先于弋陽腔”[6]的,弋陽腔只是高腔的一支。
  包含了弋陽腔在內的高腔,可以說是集南北之大成。俗話有說,高腔“所唱皆南曲”,確實演唱的劇目都是南戲的著名作品,如《琵琶記》《荊釵記》等,也繼承了南曲里“一唱眾幫”的特點,而這也是高腔演唱的一大特點,所以說高腔主要由宋元南曲發展而來是可以肯定的,但其實高腔與北曲也有聯系,之前說過北曲的一大特點是“依字行腔”,高腔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但多數加入了地方語調,形成了所謂的“易腔”,也稱為“改調換腔”。經過學者們的長期研究,得出所謂“高腔”,實際應該是對那些“徒歌加眾和以各地土腔俗調頗自由之南北曲”[7]的戲曲聲腔的統稱,而“弋陽腔”只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支。
  高腔還有個很特別的唱腔結構,“幫腔”,通過對“唱”之“幫”來點明或者渲染戲劇環境氛圍、揭示或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等功能,而“幫腔”主要是由后場負責打擊樂的成員在幕后演唱,甚至有時候是靠“幫腔”來定調的,所以對“幫腔”演員的專業素質的需求也是極高的,這也是其他戲曲聲腔中所沒有的形式。
  4 思考及問題
  通過對《戲曲音樂史》一書的部分梳理,其實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深入研究,例如目前仍有十幾種高腔存留于南方各地,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祁劇高腔等,這十幾種高腔又有什么聯系呢?高腔現今還有多少曲牌得以保留?南曲戲文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是否與地域、語言、當地人民性格等有關呢?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學習、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呢?目前,多數傳統文化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因為之前我們不夠重視傳統文化,導致了現在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失傳,筆者寫該文章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并細細去品味我們國家的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它能夠發展并流傳至今一定是有其獨特的韻味在其中的,這需要我們靜下心去感悟。
  參考文獻:
  [1] 海震.戲曲音樂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36,51.
  [2] 張庚.中國戲曲、曲藝[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
  [3] 黃翔鵬.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A].傳統是一條河[C].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116.
  [4]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M].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12.
  [5]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6] 劉正維.弋陽腔的若干質疑[J].中國音樂學,1989(4).
  [7] 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8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